巨型蛛網、神秘振動、星系團頻率,文心藝所《宇宙共振》展覽以微小絲線探索人類未來生存的解答
蜘蛛網也能拿來當成媒材進行藝術創作?!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懂建築、物理,曾參與過美國 NASA國際空間研究計劃, 2018年亦曾受巴黎東京宮之邀舉辦 《ON AIR》 個展。他既熱愛藝術、生物學與科學,也熱衷探索宇宙太空,其作品經常以理性的思維形構出充滿詩意的氛圍。
為呼應著當前全球各地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時,人際互動的樣貌開始悄悄產生改變,而社會結構、系統的變動問題也在近日逐一被提出討論。文心藝術基金會特別推出《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個展》,以如同蜘蛛網交織般的作品為線索,不只微探生態社會結構、遠觀宇宙系統,並引領觀者進行一場獨一無二的探索旅程。
此作品《120-168 MHz 》由多根打結的黑色聚酯繩糾結錯雜成如細菌一般的生物型態,觸碰時則會產生振動與聲響。(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藝術家Tomás Saraceno一向擁有豐沛的想像力,並具有實驗精神;在宇宙大爆炸後,整個宇宙構成一個有結有線的星際網絡,星系團之間的星群互相連結,又被稱為「宇宙網」,而這個說法在2019 年時,因日本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 2 根延伸超過 300萬光年的氣體細絲,因而逐步證實這個理論。為此Tomás Saraceno將「宇宙網」的論點,用實驗型的藝術創作呈現;而在這次個展中,其中一件以蛛網為材,另一幅則是透過黑色聚酯繩打造出猶如蛛網結構的裝置藝術。
《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個展》現場。(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以不同種類的蜘蛛網做為創作材料
《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個展》現場。(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以不同種類的蜘蛛網做為創作材料
一如這件作品《Hybrid Dark Solitary Semi-Social Cluster Kepler-20 E 》,以不同種類的蜘蛛作為宿主,放置於半透明有機玻璃立方體上,從而編織出奇特的蛛網,再將混合蜘蛛網作為作品主體(不同種類的蜘蛛網,以層層相疊的方式所交織而成的混合產物),並噴塗輕量的黑色墨水突顯紋理。而其中一部分是由所謂的「社會性蜘蛛」(會共同捕獵的成體蜘蛛被稱為社會性蜘蛛)所織成,這類蜘蛛的共享性在獨居性昆蟲中是極其少見的。此作以薩拉切諾對蜘蛛網的研究與天體物理學的興趣,同時亦突顯社會中合作、共居、融合的群聚狀態。
作品《Hybrid Dark Solitary Semi-Social Cluster Kepler-20 E》以不同種類蛛網混合產物為主體創作而成。(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作品《Hybrid Dark Solitary Semi-Social Cluster Kepler-20 E》。(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巨型蜘蛛網作以黑色聚酯繩織構而成,讓人以觸摸感受聲音振動
本次展覽中最大亮點,正是這件薩拉切諾經典巨型蜘蛛網裝置作品《120-168 MHz 》。此作品由多根打結的黑色聚酯繩糾結錯雜成如細菌一般的生物型態。其模組被固定在房間的地板、天花板和牆壁上,製造出一幅巨大的蜘蛛網,並邀請身處其中的觀賞者藉著四處漫遊,透過觸及絲線互動,感受振動,以及來自地球觀測星系團PSZ2 G099.86+58.45 (z = 0.616)的頻率聲音,讓觀者有如走進宇宙中冥想的情境。
源自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Algo-r(h)i(y) thms(演算(奏)法)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是薩拉切諾於2018年受巴黎東京宮之邀所舉辦個展的作品,亦為他到目前為止的最大型企劃案。(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薩拉切諾經典巨型蜘蛛網裝置作品《120-168 MHz 》。(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觸碰此作會發出振動與聲響,讓觀者可與作品產生互動。(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最有趣的是,固定在地板上的絲線還附有專門訂製的麥克風,可記錄下觀者觸及絲線時產生的振動,而這些振動則會引發電腦軟體指定發出的音調,讓絲網變身成樂器,賦予場域獨特的聲音訊號。
為何是蜘蛛而非其它種生物?
蜘蛛是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一億兩千萬年的生物,透過構築錯綜複雜的絲網,感受最微小的振動來和彼此或者獵物交流。薩拉切諾認為,「蜘蛛絲可能會是人類對於未來的新認識,透過掃瞄絲網,在結構排列中探索『宇宙網』構成的聯繫與相互作用。」只因蜘蛛網如同一個微型宇宙網,能串聯生物與生物或生物與非生物、跨物種的合作溝通,進而形成有結構型的社會系統。
感受懸浮而上,透明星球的飛行錯覺
另一作品《Biosphere 05》是由直徑約 130 公分的中間透明球體組合而成,球體利用繩網懸浮在地面上方,再結合應用泵系統調節球體內部的氣壓,並使用黑色繩網固定球體,以在透明充氣物體上形成幾何圖案。因此當我們從不同視角望向此球體時,始終有種身處奇異宇宙觀看透明星球的迷人錯覺。
作品《Biosphere 05》。(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藉由窺視內部結構,感受物理力量之美
此外,有別於幾件以黑色為主軸的前作,作品《GSC 06214-00210 b/M+I》以五個大型組合式互鎖元件組裝而成,並利用金屬結構勾勒出幾何形狀的每一個平面,某些側面部分順著骨架齊平嵌入彩虹色面板填滿結構,至於其他區域則保留空白。如此一來,觀者既可透視各個模型,瀏覽其內部結構,甚至還能稍稍看到用來固定面板的內部繩網,從而一窺施加壓力的物理力量。
作品《GSC 06214-00210 b/M+I》。(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此作以彩虹色面板虛實相間的結構,體現出另一種幾何造型下的張力。(Photo Credit:文心藝術基金會)
一如托馬斯・薩拉切諾所言,「我希望人們看到他們在互動領域內的能力,對更大的生態系統作出反應,並去感受且成為其中一部分。」因為他始終相信我們應該學習、關注生態學原理,將其作為不同文化、地區同居的系統,並了解合作原則的必要性,在我們所生存的宇宙裡,尋求屬於人類未來生存的解答。
▌藝術家簡介
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1973 年出生於阿根廷,現居德國柏林。他從小學習建築學,後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2001年前往德國學習藝術,2009 年參加了美國 NASA 的國際空間研究計劃。因此他將跨領域經歷融入作品後,再結合美學、建築、科學、環保等訴求,讓藝術和科學不再分離,並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托馬斯·薩拉切諾-宇宙共振》展覽
日期:即日起~10/18
時間: 10:30-18:30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 180 巷 10 弄 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