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登場!《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打造一座會呼吸的微型氣候地景
北美館第12屆「X-site計畫」5月3日正式開展,本屆首獎團隊「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題,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X-site計畫」今年來到第12屆,該計畫聚焦於永續發展,鼓勵團隊從創作主題到製作工法都能納入綠色減碳規劃,以實踐循環思維的永續行動,為北美館廣場注入創新與環境意識的能量。
本屆拿下首獎的「表層工作室」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且一改過往 X-site 於廣場另外構築量體的方式,提出《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戶外廣場鋪上一層如同地面肌膚般的表層,並於表層結構上長出一根根如同毛髮般的裝置,點題出城市地表被忽略已久的「呼吸」與「散熱需求」,讓戶外廣場化身為一座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引領觀眾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北美館第12屆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自5月3日展出至7月13日。(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第12屆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表層工作室」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兩人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隨著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滲入日常,像是不斷挑戰人類體感適應的極限,也影響了人們在公共場域的停留時間與路徑。「表層工作室」結合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的經驗,以建築地景的手法回應熱島議題,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層工作室」團隊合影,高偉恩(左)、譚宇宏(右)。(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 「佔領」 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團隊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噴霧裝置佔領北美館廣場示意圖。(圖片提供: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圖片提供: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計畫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此次作品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亦嘗試改變廣場地面材質,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以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兼具韌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當觀者行走在其上時,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透過擴張網孔洞隱約感知原廣場地表的紋理與質地,在不同尺度下建立身體與場域之間的親密關係。與此同時,在設計上盡可能保持材料原有的尺寸與形貌,降低裁切及耗材浪費,提升循環利用的機會,更賦予展後持續使用的可能。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以及擴張網細節圖。(圖片提供: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此外,本屆團隊將低耗能與減碳納為製程考量,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不僅降低模具成本,亦提升量產彈性。在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成為他案的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元件,甚至可以重新被回收製作為鋁錠原料,重新轉化為其它物件。藉此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與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日間場景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計畫,成為臺灣深具開放性、實驗性與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平台。計畫初始,北美館即關注永續概念,鼓勵歷屆團隊逐步深化對環境議題的回應與實踐,並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結合,激發公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環境與人類發展等議題的探討與想像。今年X-site更積極回應當代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團隊表示:「本計畫中藉由這種體驗式的介入,讓廣場不再僅是物理空間場域,更成為討論和感知都市氣候問題的平台,使民眾重新連結自身與城市景觀的關係。」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也將《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展期間推出一系列以身體的「清熱解毒」與感官的「修復療癒」為核心之公眾活動,由「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出發,透過聲響、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的感知實踐,身體對城市氣候變遷的感知練習,邀請觀眾重新開啟自身與城市及氣候共存的修復關係。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方網站或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公眾活動, 〈毛孔深呼吸:熱汗排毒瑜伽〉活動示意,帶領者:Svara Soma ft. 本源共振。(圖片由 the MEDIAN 授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5年第12屆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展出日期:2025/05/03(六)- 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新聞資料暨圖片提供/北美館
本屆拿下首獎的「表層工作室」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且一改過往 X-site 於廣場另外構築量體的方式,提出《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戶外廣場鋪上一層如同地面肌膚般的表層,並於表層結構上長出一根根如同毛髮般的裝置,點題出城市地表被忽略已久的「呼吸」與「散熱需求」,讓戶外廣場化身為一座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引領觀眾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回應都市熱島議題,為散熱困難的城市張開呼吸的毛孔
「表層工作室」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兩人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隨著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滲入日常,像是不斷挑戰人類體感適應的極限,也影響了人們在公共場域的停留時間與路徑。「表層工作室」結合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的經驗,以建築地景的手法回應熱島議題,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三層次切入,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 「佔領」 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團隊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非破壞性組裝的地景裝置,連接起身體與場域的親密關係
本計畫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此次作品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亦嘗試改變廣場地面材質,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以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兼具韌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當觀者行走在其上時,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透過擴張網孔洞隱約感知原廣場地表的紋理與質地,在不同尺度下建立身體與場域之間的親密關係。與此同時,在設計上盡可能保持材料原有的尺寸與形貌,降低裁切及耗材浪費,提升循環利用的機會,更賦予展後持續使用的可能。


從材質、製作過程到展出後的運用皆納入永續考量
此外,本屆團隊將低耗能與減碳納為製程考量,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不僅降低模具成本,亦提升量產彈性。在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成為他案的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元件,甚至可以重新被回收製作為鋁錠原料,重新轉化為其它物件。藉此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與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本屆 X-site 積極回應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計畫,成為臺灣深具開放性、實驗性與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平台。計畫初始,北美館即關注永續概念,鼓勵歷屆團隊逐步深化對環境議題的回應與實踐,並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結合,激發公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環境與人類發展等議題的探討與想像。今年X-site更積極回應當代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團隊表示:「本計畫中藉由這種體驗式的介入,讓廣場不再僅是物理空間場域,更成為討論和感知都市氣候問題的平台,使民眾重新連結自身與城市景觀的關係。」

北美館也將《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展期間推出一系列以身體的「清熱解毒」與感官的「修復療癒」為核心之公眾活動,由「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出發,透過聲響、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的感知實踐,身體對城市氣候變遷的感知練習,邀請觀眾重新開啟自身與城市及氣候共存的修復關係。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方網站或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2025年第12屆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展出日期:2025/05/03(六)- 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新聞資料暨圖片提供/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