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當代怪奇大師歐文沃姆的世界!立木畫廊攜13位藝術家作品快閃台北
1996 年創立的立木畫廊,在紐約、香港皆設有據點,歷年來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探討當代各種層面議題,具有濃厚特色。畫廊所合作的藝術家,近日於台灣更分別在北美館與高美館展出歐文 · 沃姆 (Erwin Wurm) 「一分鐘台北:歐文.沃姆個展」、湯尼 · 奧斯勒 (Tony Oursler) 回顧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等兩大重要美術館展覽。
而今年八到九月,他們將於金普頓大安酒店展開季度性空間策展,匯集13位藝術家創作,先後帶來兩檔展覽《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
而今年八到九月,他們將於金普頓大安酒店展開季度性空間策展,匯集13位藝術家創作,先後帶來兩檔展覽《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
在金普頓大安酒店一樓內如白盒子般的空間,立木畫廊現正展出《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囊括包括比利 · 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湯尼 · 奧斯勒 (Tony Oursler)、亞莉克絲 · 普拉格爾 (Alex Prager)、羅賓 · 羅德 (Robin Rhode)、大衛 · 薩利 (David Salle)、歐文 · 沃姆 (Erwin Wurm)以及湯姆· 弗里德曼 (Tom Friedman)等 7 位藝術家,此次展出作品多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荒誕與幽默,亦是無聲的傳遞藝術家創作、思考,微妙的存在狀態。
立木畫廊於台北金普頓大安酒店一樓空間展出《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於台北金普頓大安酒店一樓空間展出《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亮點藝術家 1:必須認識的具象藝術代表人物 David Salle,顛覆你的視覺閱讀習慣
一走進門,便會看到美國藝術家 David Salle 大尺幅作品《Ice Flow II》,繽紛的色彩勾勒出浮冰場景,上方層層堆疊女性形象與身軀,畫中亦有四道如窗一般的區塊,繪製著四種不同物件。
DAVID SALLE 2001年作品《Ice Flow II》(Photo Credit:立木畫廊、David Salle)
也許台灣藝術迷們還不太熟悉 David Salle,但他其實是 1980 年代回歸具象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畫作汲取了藝術史、 廣告、設計和美國文化的靈感,如同《Ice Flow II》將各種不相關的內容混合於一,David Salle 經常使用拼貼語彙,質疑與顛覆視覺藝術的敘事習慣,打破畫面的階層關係、呈現某種不和諧感,卻同時使觀者重新意識與理解自己的視覺習慣。
DAVID SALLE 2001年作品《Salami》(Photo Credit:立木畫廊、David Salle)
亮點藝術家 2:破壞與創造的心理狀態,你沒看過的 Erwin Wurm 畫作
另外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Beanie》,則是奧地利觀念藝術家 Erwin Wurm 用誇張比例 144 x 129 x 133 公分所創作的灰色大型毛帽!如同去年在北美館的「一分鐘台北」,邀請大家透過與作品互動的過程,跳脫日常生活侷限,當人們「走進」毛帽中,這件作品才真正「完成」。Erwin Wurm 也邀請大家好好感受,身處其中時你是感到安全?不安? 或是其他狀態?
ERWIN WURM 2019年作品《Beanie》(Photo Credit:立木畫廊、Erwin Wurm)
此外,除了常見的雕塑藝術,立木畫廊這次也特別帶來 Erwin Wurm 一系列畫作。在這些以蠟筆、水彩勾勒的圖像上,他先是畫出如短褲(Me Short)、槍(Gun (Bullets))......等物件概念型態,再將自己的人像加之於上,形成特殊而荒謬的樣態。
2017年以水彩繪製《Me Short》、2018年以蠟筆繪製《Untitled》。(Photo Credit:立木畫廊、Erwin Wurm)
2017年以蠟筆繪製《Desperate Thinking》與《Gun (Bullets)》。(Photo Credit:立木畫廊、Erwin Wurm)
對於此系列畫作,Erwin Wurm 提到 :「相較於個人認知,我對心理學與過程更感興趣。 我破壞了形式,然後再稍微回來一點。 我堅信,當你摧毀某些事物時,你就會創造出新的東西。 我把一些事物畫成抽象的實體,然後突然之間,它就長出了一張臉。」
亮點藝術家 3:Robin Rhode 用街頭塗鴉創造時間空間錯視,反思社會議題
就在《Beanie》的旁邊,一系列由 9 幅攝影記錄圖像組成的《David》則是南非藝術家 Robin Rhode 之作,紅黃藍三原色所構成一個個正方體,搭配身著黑衣人在畫中拖、拉的互動,牆上塗鴉彷彿變成了懸空的立體物件。
左為Erwin Wurm《Beanie》;中為 Robin Rhode《David》;右為 Tony Oursler《EntroP》。(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Robin Rhode 向來擅長以肥皂、木炭、粉筆、油等尋常材料,在街頭牆面塗鴉、加入行為表演,最終記錄的影像總帶來突破平面邏輯的空間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Robin Rhode 成長於南非尚處種族隔離的年代,使他更加關注政治社會議題,作品場景往往連結著過去,如《David》雖顏色鮮豔繽紛,卻可隱約看出牆面的裂痕,對他來說正代表著南非背後存在問題的現實社會。
而另一件由一幀幀照片組成的數位動畫《Small Axe》,一位頭部套著黑色面罩的男性不斷揮舞著斧頭砍樹,白色線條構成的樹幹漸漸變細,最終消失無蹤,只留滿地落葉,亦是代表過去黑奴被迫勞動的歷史,與今日社會的種種不平等關係。
左為Alex Prager《Judith》;中為 Robin Rhode《Small Axe》;右為 Erwin Wurm 系列畫作(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除了上述精彩創作,此次還有先前曾於高美館舉辦個展的美國錄像藝術先鋒 Tony Oursler ,透過立體錄像裝置《EntroP》探索動態圖像的影響;觀念雕塑家 Tom Friedman 身著保護套裝的人型不銹鋼雕塑《Hazmat Love》,兩人型互動的型態,不經讓人疑惑,究竟它們是在扭打,亦或跳舞、互相扶助? 藝術攝影師 Alex Prager 的作品《Judith》,模特兒攀著空中降下的一條麻繩,模糊現實與虛幻的邊界;以及英國畫家 Billy Childish 筆觸自由,樸質、自然而純真的畫作《diver, yuba river》、《wolf in birch trees》。
左為Alex Prager《The Santa Anas》;右為Billy Childish《diver, yuba river》(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Tom Friedman 人型不銹鋼雕塑《Hazmat Love》(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BILLY CHILDISH 2019年作品《wolf in birch trees》(Photo Credit:立木畫廊、Billy Childish)
(Photo Credit:立木畫廊)
接續《存在狀態》,第二場展覽《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將展出探索 「回憶」及「身份」的作品,展出藝術家包括麥克阿瑟 · 比尼恩 (McArthur Binion)、施拉澤 · 赫什阿里 (Shirazeh Houshiary)、李昢 (Lee Bul)、安吉爾 · 奧特羅 (Angel Otero)、海倫·帕什加 (Helen Pashgian) 與徐道獲 (Do Ho Suh)。
關於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由樂睿昕(Rachel Lehmann)和慕德偉(David Maupin)於 1996 年共同創辦,代理世界 各地風格迥異的當代藝術家及藝術遺產。自成立以來,立木畫廊一直不遺餘力引介國際藝術家至不同地區。 這一使命促使立木畫廊相繼在紐約、香港、首爾展出藝術家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展覽。畫廊於 2020 年 10 月在倫敦開設了最新空間
關於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由樂睿昕(Rachel Lehmann)和慕德偉(David Maupin)於 1996 年共同創辦,代理世界 各地風格迥異的當代藝術家及藝術遺產。自成立以來,立木畫廊一直不遺餘力引介國際藝術家至不同地區。 這一使命促使立木畫廊相繼在紐約、香港、首爾展出藝術家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展覽。畫廊於 2020 年 10 月在倫敦開設了最新空間
■ 立木畫廊台北季度性空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對公眾開放,星期日、星期一預約開放。
地點:金普頓大安酒店
- 存在狀態(States of Being)
展期:8 月 3 日至 8 月 24 日
- 回憶的載體(The Medium is Memory)
展期:8 月 28 日至 9 月 18 日
■ 延伸閱讀
- 高美館重新開館!跨界錄像藝術鬼才Tony Oursler首度亞洲大型回顧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六大作品亮點搶先看
- 奇美博物館V&A特展《傳奇攝影大師蒂姆.沃克》攜300件作品登台!首度曝光展場內部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