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讓校園美感升級!開箱四個「學美・美學」改造空間,全台首間具設計思考校園健康中心亮相
近年來持續向下紮根的校園美感計劃,從解決問題、打破框架到改變思維,不僅讓設計變成一帖處方,也一步步對症下藥讓校園空間美感升級。
自2019年起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一向透過設計思考讓校園空間煥然一新,今年也再度邀來一眾設計團隊挑戰全台21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藉由設計,一目瞭然的校園指標讓訪客不再迷失方向,原先紛亂冰冷的保健室從此明亮療癒,加入移動式門片後美術教室使用空間被放大加乘,甚至連再普通不過的教室都藉由模組化方塊椅變身積木創意基地。
想知道設計師如何翻轉校園空間?快跟著MOT TIMES一起開箱4個位於台北市的校園美感空間吧!
自2019年起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一向透過設計思考讓校園空間煥然一新,今年也再度邀來一眾設計團隊挑戰全台21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藉由設計,一目瞭然的校園指標讓訪客不再迷失方向,原先紛亂冰冷的保健室從此明亮療癒,加入移動式門片後美術教室使用空間被放大加乘,甚至連再普通不過的教室都藉由模組化方塊椅變身積木創意基地。
想知道設計師如何翻轉校園空間?快跟著MOT TIMES一起開箱4個位於台北市的校園美感空間吧!
全台首間以設計思考打造的校園健康中心/ 米索空間設計 X 仁愛國小健康中心
記憶中的保健室常給人一種空間侷促、採光不佳、雜物堆疊的刻板印象。不過二度改造校園空間的米索空間設計決定徹底翻轉,並邀來日本設計師長友大輔擔任環境顧問,讓全新改造的台北仁愛國小健康中心,不僅明亮、通透、保有隱私、具空間彈性,亦成為全台首間以設計思考打造而成的校園健康中心。
改造後的健康中心,不只燈光明亮,透過拉簾亦可創造出隱私空間。(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健康中心,不只燈光明亮,透過拉簾亦可創造出隱私空間。(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空間。(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約莫40坪大小的保健空間,一共要服務全校2,300多位師生,除了處理每日學生的簡易外傷、急病外,每學期也提供全校學生基本體檢等。因此在空間配置上需強化彈性,才能釋放出更多使用空間符合不同的需求。
尤其原先空間的功能與行進動線並未整合,收納機能凌亂,且大圓柱和隔間阻檔了視線和動線,讓室內光線相對昏暗,同時亦缺乏緊急傷患處理區及個人隱私。
左為改造前,右為改造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左為改造前,右為改造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因此設計改造的第一步是將隔牆拆除, 讓東邊和南邊的窗戶重見天日,接著再整合複雜空間,重新分配動線與收納倉儲,並在功能與美感間取得平衡;因為對設計師詹明旎而言,「健康中心不僅是一個護理空間,更是一個療癒並緩和情緒的場所。 」因此在色彩表現上,她以溫柔的淺藍色系搭配淺色木紋,烘托出一股溫暖的氛圍。
左為改造前,右為改造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因此設計改造的第一步是將隔牆拆除, 讓東邊和南邊的窗戶重見天日,接著再整合複雜空間,重新分配動線與收納倉儲,並在功能與美感間取得平衡;因為對設計師詹明旎而言,「健康中心不僅是一個護理空間,更是一個療癒並緩和情緒的場所。 」因此在色彩表現上,她以溫柔的淺藍色系搭配淺色木紋,烘托出一股溫暖的氛圍。
設計師以淺藍色搭配可愛動物造型為健康中心注入溫馨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終止迷走校園的尷尬時刻/風泉設計X 古亭國中指標系統
像迷走異鄉,瞬間失去方向感般,對於首次造訪古亭國中的家長、外賓及洽公者來說,以一橋之隔串接兩個校區的複雜空間,在未經整合的指標設計下,經常難以快速辨識出目的地位置。
由風泉設計黃維瀚操刀的古亭國中指標系統,透過使用者訪查、痛點分析,並搭配通⽤設計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讓校內指標系統能夠美感與功能並存。透過色彩劃分,黃維瀚以綠色示意校區1,黃色示意校區2,並結合簡潔明確的圖像設計詮釋特定樓層的空間屬性,如此一來無論是校內師生,乃至家長、外賓、社區居民,或是借用場地的使用者,都能獲得相較以往更為清楚、便利的方式順利抵達目的地。
校門口地圖設計,透過色彩清楚界定,以綠色示意校區1,黃色示意校區2。(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天橋往校區1指引立地牌,另一面則指引往校區2。(Photo Credit:設計研究院)
電梯樓層介紹牌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校區2壁貼式指引,透過文字與圖示搭配讓訪客能輕鬆一目瞭然。(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外,今年即將迎來一甲子的古亭國中曾孕育無數英才,其中校園內的中式六角亭「思源亭」更是鍊結各屆校友記憶的地標,因此設計師也將涼亭屋簷以弧線轉化成指標系統中箭頭符號造型,巧妙串連校友們的集體記憶。特別是涼亭旁恰好是校方引以為傲的魚菜生態系統,設計師也將生態及歷史一併整合成富有設計感與知識性的解說牌。
如此一來,以「向左走2校區,向右走1校區!」為規劃的指標系統,讓所有人都不再迷失於校園之中。
思源亭及介紹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校區廁所指⽰示牌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思源亭及介紹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校區廁所指⽰示牌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1校及2校通道由天橋串接,原先並無方向指引(左),改造後加上校名(右)便讓人一目瞭然。(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以三原色漫出美術教育新空間/非常態空間製造所 X 士東國小美術教室
由非常態空間製造所操刀,名為「靈感顯色室」的美術教室,每間約33坪,因改造基地原屬罕見長條型的大空間,校方原先以木作高櫃將空間分隔做為兩間獨立且封閉的教室使用,但硬性劃分不只導致許多設備無法共用,甚至占用了原本就空間不足的教學與收納空間。
主入口處特製的特色教室識別。(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主入口結合滑門與透明色貼創造色彩疊合的體驗。(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共同區可控的有色光設計成為用色的新方法。(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共同區移動式門片區分動線與教學空間。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因此設計單位利用透明滑門重新整合兩間教室的使用機能,並以訂製黑色洗手槽做為共同區,既可將教室一分為二、滿足獨立教學的使用需求,保有隱私與隔音效果,也能讓空間利用呈現最大值,創造出兩倍的空間使用想像。不僅如此,在內部空間的配置上,也額外加設櫃體收納美術用紙張與器具,並藉由可移動的白板牆同時兼顧遮光與教學使用。
教室外牆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前的教室(左),改造後(右)教學區折疊式白板滿足彈性使用的需求。(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A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色彩表現上,硬體的部份設計師採取白、灰、黑做為主要顏色,並透過三原色(RGB color model)的使用,不只突破傳統用色的想像、大幅降低實體色彩在整體空間裡所衍伸的視覺壓力,同時也將空間當成教具,讓整間教室呈現出一股由魔幻之光所渲染而成的藝術氛圍。
教室走廊改造前(左)、改造後(右),改造後的白牆具有磁性亦可張貼學生作品,讓走廊變身展演空間。(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Chris Chen)
教室走廊改造前(左)、改造後(右),改造後的白牆具有磁性亦可張貼學生作品,讓走廊變身展演空間。(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Chris Chen)
不只是社團教室也是小型積木美術館/3+2 Design Studio X 萬芳高中積木社團教室
耗時5個月,3+2 設計從積木堆砌的概念出發,串連社團以積木創作歷史建築的教學特色,將萬芳高中行政大樓裡40年老教室原先凹凸不平的地板與標配管線重整,以減法美學梳理空間,再加入簡潔鮮明的橘、灰、白色調,讓模組化方塊椅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及展示需求,隨時靈活調整空間屬性,讓教室成為美感與創新收納併存的空間。
走廊窗戶的內側改造為兼具洞洞板牆的積木收納櫃。(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臨近走廊的窗戶,對外變身為作品展示窗台,對內則是兼具洞洞板牆的積木收納櫃,與活動滑軌式桌面的工作機能空間;教室後方更設有整面落地的樂高積木牆,提供師生大面積、不設限的自由創作版面。如此一來,美感積地不再只是一間積木社團教室,更是一座小型的積木美術館。
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前(左)、改造後(右)。(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兼具洞洞板牆功能的積木收納櫃。(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