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生活風格 Lifestyle

器物控注意!三日限定2022島作市集台北華山登場,集結 45組陶藝創作者、閱讀、飲食、選物

關於料理下廚,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曾在《女人的食指》一書中提到,「一是材料,二是刀工。沒有三和四,五是器皿。這,是我的信條。」


人與物的親密協作,是一席在日常生活裡流動的風景,想透過生活器皿道具,探索創作者由內而外的審美脈絡與情緒共感,千萬不要錯過10月21日至23日於台北華山紅磚六合院西1西5館登場,集結45組陶藝創作品牌的「島作 2022 陶作集」。
以「工藝」為主體的島作市集,自2017年首次舉辦至今,每年皆以不同主題,募集台灣優秀生活陶作者參與盛會。今年「2022島作 陶作集」以「心念的形狀」為題,探索創作者於心與手的相互關係,並由評審團從近兩百位海內外陶作家作品中,精選出 44 組創作者,並邀請陶藝家王美雲老師共襄盛舉 ,成為島作 2022 陶作集的45組陶藝創作品牌。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首次在華山紅磚六合院西1西5出店的島作市集,邀來王士芳建築師操刀空間配置,不只在入口製作出一座與意象相符的裝置,同時也透過重重環套的線條對應今年由王董碩設計的主視覺,同時展場內的空間花藝設計則邀來「莎拉花園」,在直線行進的空間中,透過植物端點的設置,形成猶如花園般的節點,為古老建物帶來更多的生機。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除此之外,島作也精選這幾年喜愛並敬佩的品牌出攤,像是工藝類陳彫刻處、隙裏有光、 飲食品牌有Keya Jam、對味生活,選品則有行人文化實驗室、實心裡生活什物店,期望透過器物重新梳理對生活的想望。

接下來就來瞧瞧MOT TIMES精選「島作 2022 陶作集」五個攤位吧!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Chris Chen)
 
01 以童話故事為靈感的陶偶  梔野器物

來自花蓮的梔野器物向來喜歡陶土所創造出來的顏色與質地,也醉心蘊含著時間與寧靜的紋理。這次出店帶來了花器、陶偶與陶框,陶偶多以童話故事做為創作的靈感發想。因梔野器物主理人過去從事平面繪畫時,便偏好肖像創作,因而擅於觀察人的模樣,也相信人的表情動作背後隱藏著不同的故事,因此她也透過陶偶呈現她記憶中對於人的情感與連結。

梔野器物作品。(Photo Credit:Chris Chen)

梔野器物陶偶作品。(Photo Credit:Chris Chen)

梔野器物陶偶作品。(Photo Credit:林沛伶)

02讓人感到安心的優雅生活器物☞ 日堯陶製所
 
2017年底創立,來自台南的日堯陶製所,作陶也做藝術策展,最初因接觸到日本陶器,深受影響後投身手製陶器物創作。此次為了島作市集帶來了聞香杯、馬克杯、高台、花器等生活器物。其作品風格樸素平凡、簡潔俐落,質感高雅輕盈,釉色潤雅耐看。在創作靈感上,多半從主理人的日常出發,工藝上則重視作品整體的平衡與協調感,是會讓人感到安心的生活器物。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日堯陶製所的作品簡潔優雅。(Photo Credit:Chris Chen)

日堯陶製所作品(Photo Credit:林沛伶)

日堯陶製所作品(Photo Credit:林沛伶
 
03 從風土出發的陶雕塑 ☞ 土偶claydoll
 
這是一個從風土出發的品牌,由創作者吳其錚以土為核心,揉捏自身的生活觀察與想像,並發展出各式各樣色彩豐富、具手感的陶雕塑。有些從在地野史長出,有些是造型來相找,擅長用陶說故事的他也創作出各式陶獸、土偶、女神、風獅爺...等充滿孔洞、可裝情緒內外兼容的奇幻空間。此次在島作市集中,主要展出吳其錚人生三個創作階段(2014年〈土偶戲〉、2017年〈裝風〉、2021年〈島過來〉)的土偶作品,其中也包括「安平故事系列-海女神」與「龜房」雕塑,有些作品甚至還設有關節,可擺動不同姿勢動作,相當逗趣可愛。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Chris Chen)

此作以傳統典故中媽祖婆保佑出海捕魚的漁民為創作靈感,所轉化而成的雕塑作品。(Photo Credit:Chris Chen)
由吳其錚創作的龜房作品皆有滑輪,可移動,屋脊上並站有一隻風獅爺。一如藝術家所說的,或許我們都像這隻海龜,也曾游來游去的徬徨,後來才恍然大悟,遷徙到哪哪裡就是家,因為家就在身上。(Photo Credit:林沛伶)
 
04 傳承近百年傳統工藝接軌當代生活 ☞ 陳彫刻處
 
來自台中,創始於日治時期的陳彫刻處,至今已有九十多年歷史,伴隨台中舊埕由興盛到衰落,如今掌舵的第三代主理人將阿公的雕刻店轉化為城市中的木質提案空間。


陳彫刻處仍可客製化打造傳統工藝品。(Photo Credit:林沛伶)
 
早期阿公所雕刻的物件屬民藝器物,從中可見時代氛圍,如今第三代主理人接班,不只保留客製傳統工藝品與古物修復,也希望讓雕刻能走進日常生活,以傳統工藝融入當代生活美學。因此在創作上,多融入過往積累的美學底蘊。
 
比如將在地廟宇常見的祥雲圖案進行轉化與改變,再結合台灣檜木、樟木、進口木材等,部份小型物件也使用回收舊木邊腳料。此外店內也開設一系列手刻習作課程,並販售量產與客製的木作雕刻生活器物,近期也有與設計師合作客製招牌(究方社的招牌便出自於此)。因此透過陳彫刻處的作品可感受到木雕與生活的連結,也能感受台灣木材的氣味與溫潤。


以木雕製成的生活器物。(Photo Credit:Chris Chen)

陳彫刻處將傳統紋理圖案融入當代木雕生活器物之中。(Photo Credit:Chris Chen)
 
05台灣在地清掃風景,製帚匠人的12種掃帚 ☞ 行人文化實驗室
 
行人文化實驗室平常是一間出版社,但卻經常在做各種實驗與企畫。這次在島作市集裡,他們以《小島製帚》一書為脈絡,聚焦台灣在地清掃的用具、材料與製作方式,並帶來田野調查時,日益年邁的製帚匠人所製作的12種掃帚。讓大眾一睹台灣早期各式各樣以天然植物製成的掃帚,從你我皆熟悉不過的竹掃帚、可掃天煞地煞的槺榔帚、飄洋過海赴日的貴黍帚,再到與飲食貼近的稻草、高粱帚,這些傳統掃帚取材於大地,最後也將回歸自然。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Chris Chen)

掃帚堪稱島作市集熱門物件,幾乎離開展場時都人手一把。(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林沛伶

以《小島製帚》一書為靈感發想,行人文化實驗室帶來書中介紹到的12把以在地天然材料製成的掃帚。(Photo Credit:Chris Chen)
 
左為槺榔所製掃帚,右為高粱所製掃帚。(Photo Credit:Chris Chen)
 
離開前,記得帶走一塊碎片!
 
2022島作市集特別企劃了一項別具意義的「碎片計畫」;陶瓷燒製後,會因溫度、濕度或任何因素造成未達標準的「瑕疵」,這些不完美的成品往往過不了創作者自己這一關,儲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只得落得打碎銷毀的下場。島作執行委員會在市集籌措期間便向創作者搜集這些碎片,過程中部份與入口意象裝置結合強化活動意向,部分開放予前來的入場朋友們帶回家製作成各種用品或別針或香立。這些五顏六色繽紛的碎片代表的是創作者的嚴謹態度,同時也是新創意發想的可能性,在結束與開始之間創造生生不息的循環。


走之前記得拿走一片碎片,可製成胸針、耳環等小型物件,歡迎大家取用碎片後自由發揮。(Photo Credit:島作執行委員會

《2022島作 陶作集:心念的形狀》
日期:10月21日~10月23日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六合院 西1、西5
 
▎評審團:陶藝家王美雲、藝術家林怡芬、雜誌主編方敘潔、作家洪愛珠、設計師王進明
 
▎陶作集出店名單:
DUAHO 剛剛好陶瓷器皿、eshen ceramics、Hunshen魂生製器、Make no Haste順時工作、 Zoophyta、二元尋行、土冶器質、大美suii、大陶工作室-台灣、子集合 A⊆Z、小丸和器、小孩 畫畫媽媽制器、山棲 mountainhabitat、山牌、之旋、幻土舍、日堯陶製所、王瑞竺 WANG JUI CHU、好繕、林珺製陶、有泥窯、吳三妹手作陶器、李荔的小廢物計畫、林洛安 Loannceramics、hyt ceramics 黃郁婷、直覺生活器、拾器、星星鳥製陶、英仔英仔、家佳製 器、土偶claydoll、翁宜襄陶藝Yvonne Weng Ceramics、草山佚陶、荒土社、除除、培泥製皿、 望氣、梔野器物、陶事、森雨制陶、謝工作室、黃子軒 Tzu Hsuan Huang、蔡佩庭陶磁器物製 作、覺照陶窯、王美雲/風尾窯(邀請參加)
 
▎其他類生活工藝名單 工藝:莎拉花園、隙裏有光、江枚芳金工創作、焚舟、陳彫刻處、abovtime 飲食|Terrabella、雅山甜舖、對味生活、Keya Jam 選品|行人文化實驗室、野器、西尾半島物產店、實心裡生活什物店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