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巴西館《大地》以「土壤」鋪滿場館,回溯土地歷史、放眼未來的可能
5月20日至11月26日展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今年主題為「未來實驗室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同時基於對氣候與環境的重視,也進一步地反思「去殖民化」和「去碳化」,在今年參展的64個國家館中,位於綠園城堡展區的巴西館以《大地》(Terra)為主題脫穎而出,獲得金獅獎殊榮!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巴西館《大地》獲得金獅獎。(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由巴西建築師Gabriela de Matos與Paulo Tavares共同策劃的巴西館,評審團認為其透過研究型展覽與建築的介入,聚焦在當地原住民與黑人的哲學與想像,進而探討轉型正義的可能性,深入地扣合今年的主題,而給予了其最高榮譽「金獅獎最佳國家館獎」;非裔的Gabriela de Matos從種族和性別的角度,探討巴西的建築和城市文化,而Paulo Tavares則在其中點出環境正義與反霸權的重要性,兩人在設計概念中以「重新思考過去,以設計可能的未來」為核心,呼應本屆主題「未來實驗室」的同時,也開啟多層面性的對話。
巴西館設展人Gabriela de Matos與Paulo Tavares。(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擁有著豐富自然資源與文化歷史的巴西,「土地」扮演著塑造身份與歷史的關鍵角色,國家、民族、文化等等一切都是始於我們腳下的地,回應著本屆展覽的主題,兩位策展人以《大地》作為巴西館的主要命題,將巴西視為孕育萬物的地球,反思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在展覽空間中舖滿「土壤」,具象地彰顯主體,也呈現一股象徵意味的詩意。
巴西館以土壤裝飾地面。(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充滿土壤的場館,讓人們透過實際的「物質」,直接接觸巴西的土著文化、居住著當地原住民族的Quilombola社區,以及源自傳統非洲崇拜的信仰坎東佈雷教(Candomblé)等等議題。
巴西館設置了兩間展廳。第一間「為經典去殖民化」(De-colonizing the Canon),對於1950年代後期首都巴西利亞建設的發展進行批判並重新評估,通過建築、景觀和被忽視的文化遺產,展示巴西更複雜且多元的領土、建築、國家的樣態。展覽中以居住著當地原住民族的Quilombola社區為核心主角,從去殖民化的切角展開討論,而館場中也展出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委託特別製作、描繪著被強拆的Quilombola社區的地圖。
(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台也用泥土砌製而成。(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第二間展廳為「起源之地,未來的考古學」(Places of Origin,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藉由展出藝術家Ayrson Heráclito的兩支影像作品,包括2015年的《The Shaking of the Casa da Torre》和《Maison des Esclaves》,著眼於記憶與考古學。策展人透過5個重要範例,更進一步地呈現原住民與非裔巴西人對於土地與領土的社會空間設計和實踐,並展示「去殖民化」和「去碳化」兩大主題核心之間的聯繫。
(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942年巴西和鄰近地區的民族歷史地圖。(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Credit:Matteo de Mayda/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巴西館《大地》帶領人們回溯其悠久歷史,以不同角度和思維重新詮釋,並從古老智慧學習如何與環境共生,展望出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溫暖的色調除了營造主題的形象,也連結了每個人心中的柔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