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美.美學 6.0」推動 21 所校園改造!5 大主題重塑美感學習場域
推動校園改造的「學美.美學6.0」,今年透過五大主題實踐空間美學,讓校園不只是學習場域,更成為啟發創造力、情感交流與社區連結的場景,為教育注入全新想像與可能。
在教育現場面對多元挑戰之際,校園空間不再只是傳統的知識傳授場域,而是成為激發創意潛能、促進情感交流與社會連結的「孵育場」。透過設計導入校園,打造支持學習、關懷與共創的教育空間,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更美好的學習風景。
由教育部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承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今年進入第六個年頭,迄今已完成全臺112所學校的空間改造。今年共有21所學校及設計團隊參與,聚焦「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五大主題,透過設計帶動教育現場的深刻轉變,讓學習場景充滿更多想像與可能。
新北市中山國中 x 回映設計:在教室中央圍塑出教學活動區域,彼此交流、碰撞激盪科研知識與靈感。(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5 大改造主題,重新定義校園美學與學習場景
今年共有21所學校與多組設計團隊攜手合作,不僅延續學生學習場域的多元創新,更首度將教師專業發展空間納入改造,讓美感教育不只發生在課堂裡,更從教育者自身持續向外擴展。
新北市青山國中小x易其設計:青山森林教室內可做展演、大型器材教學。(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1. 創意舞台:打造兼具專業與包容的表演場域
改造空間聚焦於表演藝術、戲劇、創造力孵育,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表演場域,成為培養學生情緒表達與創造力的重要平台。高雄鳳山國中與圓圖設計合作,以情緒海浪為靈感,透過曲線牆與黑布幕塑造如浪花般起伏的劇場,融合社會情緒學習與表藝教學,讓學生在充滿包容感的空間裡,重建內心力量。
高雄市鳳山國中肢體活動課程。(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鳳山國中改造創造力情緒孵育中心,以「海浪」為設計發想,打造情緒教育的微型劇場。(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2. 支援與關懷:形塑安放情緒的心理與特教空間
隨著心理健康與特殊教育需求日益攀升,多所學校強化心理輔導與諮商,以及特教場域。臺北市新湖國小原本僅有一間輔導諮商室,為提升輔導服務,增設兩間輔諮空間。時刻建築以圓弧語彙及藍白柔和色系營造親和、安全的氛圍,並設置冷靜區,以及符合低年級學童高度的沙遊區,強化情緒支持與包容照護的功能。
臺北市新湖國小團輔室採用圓弧與圓角等設計元素,柔化空間線條並增強安全性。(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新湖國小個諮室以櫃體圍塑出的諮商區,可劃分為晤談區與遊戲角;而冷靜區則使用大量軟墊,確保學生在宣洩情緒時安全無虞。(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國立臺東大學附屬特教學校打造全臺首座特教生室內攀岩場,由林可方與陳宣如建築師以原民神話繪本《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為靈感,將閒置的階梯教室轉為探索與挑戰兼具的空間,規劃不同強度的攀岩路線,創造從海洋到森林的冒險旅程,讓特教學生在安全環境中探索自我、發展肢體能力。


3. 開放與在地:共構地方文化與自然的教育場域
強調師生與社區共同參與,將地方文化、工藝及生態融入校園空間,涵蓋食農、玻璃、藺草工藝及濕地生態等多元面向。新竹富禮國中與偶然設計攜手改造玻璃工藝展示室,運用色彩、光線及動線設計,營造沉浸式體驗,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的認同與傳承熱情,也展現出教育與地方文化共構的可能性。
新竹市富禮國中改造玻璃作品展示室,運用色彩、光線與動線設計打造沈浸式觀展體驗。(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以橘、白兩色貫穿,從外牆、動線到展廳,打造窯爐般層層遞進的觀展體驗。(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4. 多元探索:翻轉教室,推動跨域自主學習
符合108課綱跨域學習精神,多所學校重塑教室空間,增添靈活性與多功能性。新北淡水商工與乒乓設計合作,將階梯教室轉型為支援直播、小組討論與多樣課程的「未來創新基地」。拆除原有階梯座椅後,重新規劃「前講台、後舞台」空間,並加入布簾、綠幕及吧台桌,支援直播、討論等多種教學情境,讓教室更靈活多元。


屏東恆春工商活化咖啡實習小屋旁的空地,鳴築景觀與陳宣如建築師打造結合生態與地方特色的「綠境學堂」,利用回收銀合歡製作廊架與家具,成為咖啡課程與社區交流的戶外空間,學生也參與園藝與木工工作坊,實踐「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5. 教師成長:研習空間的機能翻轉
在教學現場之外,教師的專業增能同樣需要具備靈活調整、啟發交流的研習空間,以支持跨科、跨校的學習與共創。臺南市教育局與進學國小攜手大玗設計與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將閒置的正宗館改造為特教教師研習基地,運用模組化家具及可調隔簾,能彈性容納2至100人各類活動,讓教師自在交流、跨校共研。同時引入百年茄苳老樹景觀與自然採光,為研習空間注入靈感與開放感。
臺南市教育局與進學國小的教專空間利用活動隔屏,可滿足小規模不同人數的使用情境(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臺南市教育局與進學國小的教專空間內運用彈性、方便移動的家具,也符合無障礙的使用需求。(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另外,花蓮光復國中、高雄新莊國小也投入教師專業空間改造,透過機能重整與開放空間設計,讓研習不再局限於課桌間,促進教師共學與專業交流。
「學美場景 Action!」大展改造成果
校園空間改造不僅是環境更新,更是回應教育多元挑戰的實際行動。今年5月27日至7月27日,教育部與設研院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推出「學美.美學」年度展覽「學美場景 Action!」,透過豐富案例呈現全臺各地學校的美感設計故事,期待激發教育現場對學習空間更多想像與投入。
改造案例展場空間一隅。(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
執行解決方法DELIVER展區:透過施工與實踐,將設計落地,讓校園各角落成為支持學習的創新場域。(照片提供:教育部、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
展期|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