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丹麥 BIG 設計:以「廊」為靈感核心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宛如從金雞湖畔長出的當代園林 丹麥 BIG 設計:以「廊」為靈感核心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宛如從金雞湖畔長出的當代園林

丹麥 BIG 設計:以「廊」為靈感核心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宛如從金雞湖畔長出的當代園林

由丹麥建築事務所 BIG 打造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已經於近期完成頂部結構,預計 2026 年開放。建築以傳統「廊」為靈感,以十二座相連亭閣構築出帶禪意的當代園林,彷彿自湖畔自然生長而成。

在中國蘇州的金雞湖畔,一座氣宇非凡的建築現形。這是由丹麥建築事務所 Bjarke Ingels Group(BIG)主導,與 ARTS Group 與 Front Inc. 協作的「蘇州當代美術館」,自 2022 年動工至今,已經於近期完成頂部結構,並將於 2026 年正式對外開放。其外觀帶有中國禪意的的形式,是取自傳統「廊」的靈感,BIG 以十二座互相串連的亭閣組構,打造出這座宛如從金雞湖畔長出的當代園林。

(Photography:Ye Jianyuan)

(Photography:Ye Jianyuan)

廊、庭、園、水,是蘇州重要的文化原型,而 BIG 特別汲取了「廊」作為建築靈感。在古典園林中,廊既是導覽動線,也是觀看世界的方法,它框景、引路、遮蔭、停留,讓人在移動中建構對空間的記憶。BIG 合夥人 Catherine Huang 將設計的核心思想濃縮為一句話:「蘇州當代美術館是一座從傳統『廊』生長而出的建築。」

BIG 採用這條古老的線性空間,但很有趣的是不以復古形式呈現,而是將其轉化成貫穿全館的動態線路。廊成為步道,步道拉長為展廳間的過渡空間,而這些過渡空間又膨脹為獨立亭閣,使得美術館最終呈現出一種介於建築與園林之間的複合型態,既是文化場館,也是城市水岸的延續。

十二座亭閣各自伸展於景觀中,以玻璃迴廊、柱廊、橋梁與地下隧道交織相連,使整座美術館更像一組有節奏的空間群落,而非被封閉於單一量體中的展覽機器。光線是這裡的重要主角,透過高側窗與天窗滲入的自然光在展廳中游移,照亮不同材質之間的交錯,也讓人們在移動間自然感知建築的呼吸。而立面特別選用曲面玻璃,捕捉了園林綠意,暖色不鏽鋼則映照天光,使室內外不斷交換視覺層次。

(Photography:Ye Jianyuan)

(Photography:Ye Jianyuan)

BIG 特意規劃十二座亭閣中有四座為主展廳,其餘則容納劇院、多功能廳、餐廳與入口等配套空間,並透過地上與地下的路徑靈活連接,使展覽動線能隨季節調整。

在內部走動,可以感覺到建築整體的有機性與生命力,而從空中俯瞰則又有了不同的風景,覆蓋十二座亭閣的飄帶式屋頂呈現柔和的懸鏈曲線,暖色調不鏽鋼在光線下反射湖面與天空的色溫變化,使建築在一天之中呈現出多種面貌。Bjarke Ingels 自豪地稱這是「第五立面」:只有從高處,例如與美術館交織錯落的蘇州摩天輪俯瞰時,建築的紋路、節點與脈絡才真正完整展現,如同只有俯視的視角才能讀懂園林的佈局。

在建築周圍景觀的部分,從以石材與礦物質為主的空間,逐漸過渡到濃密綠意,最後走向以水為主題的種植區域,這裡同時也設置了許多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使美術館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Photography:Ye Jianyuan)

(Photography:Ye Jianyuan)

雖然蘇州當代美術館預計在 2026 才會正式開放,但在正式開館之前,美術館將迎來第一個試營運展覽,是由 BIG 策劃的「Materialism(物質主義)」,以石、玻璃、金屬、塑膠與再生材料串起一場跨越人類文明史的敘事。從建築的形式到展覽策畫,這座即將誕生的蘇州當代美術館,除了是帶來城市天際線的新景象外,BIG 也引領了人們突破侷限,去重新思考「美術館」在今日城市生活中的角色。

(Photography:Ye Jianyuan)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