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古老布袋戲世家的起落與蛻變—楊輝《操偶師的故事》

全黑舞台上沒有綵樓與多餘的綴飾,屏幕瘦長如中國掛軸,簡潔的潑墨多媒體影像自在寫意如詩。舞台上生旦淨末丑背後,是一張歷經風霜的臉與一雙手,訴說歷史起落人生悲歡,他,是旅歐多年的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受邀於 2012 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操偶師的故事》。在搬演一齣又一齣他人的故事後,這次,楊輝回望自身,將埋藏心底多年的家族血淚娓娓道來,錯綜交織出家族的秘密與時代的記憶……
那幾乎像是上一個青春世代的文化鄉愁。
 
膾炙人口的雲州大儒俠故事,史艷文和藏鏡人一回合接替一回合難分難解的廝殺爭鬥,曾讓無數台灣民眾時間一到便緊守電視機前,締造如今看來近乎神話般的 97% 高收視率。


一脈相承的偶戲家族,自擅長劍俠布袋戲的黃海岱起始,戰後由黃俊雄於無線電視繼續引領金光布袋戲風潮,其子黃文擇與黃強華亦不負眾望,聲名大噪的霹靂布袋戲讓錄影帶出租店一度門庭若市,於許多人的輕狂歲月裡留下鮮明且甜美回憶。如果稍稍將目光挪移,老中青電影迷們亦可在導演侯孝賢電影作品中,捕捉到國寶級布袋戲老藝人李天祿身影。那位看上去渾身是戲、飽經世塵風霜的年邁阿公,自劇團亦宛然、巧宛然始終致力傳承操偶技藝,而觀後予人內心低迴震盪的電影《戲夢人生》,正是侯孝賢凝鍊裁剪李天祿一生五味雜陳的故事結晶。
 
時移事往,當台灣現代小劇場創作者移植西方偶戲架構,推衍出全新敘事展演手法,儼然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新勢力時,屬於布袋戲的揮灑舞台卻聲息漸杳,漸漸淡出年輕一輩觀眾的關注所在。但在2012 台灣國際藝術節所擘劃邀演的一系列偶戲製作中,由大陸知名旅歐藝術家楊輝所帶來的《操偶師的故事》,卻展現叫人驚豔的舞台火花,同時鎔鑄古典與現代兩種劇場思維,讓人發現原來布袋戲可以「玩」得這麼精采過癮!

 
一掌乾坤運命定,往西方取經
 
百年傳承的古老中國布袋戲世家,一代又一代的技藝積累,來到楊輝手上已是第五代衣缽最後一人。舞台上戲偶栩栩如生的顧盼神態,諸如《操偶師的故事》裡水袖婀娜飛揚、調情逗弄的男女小偶,抑或翻飛打鬥的兩尊青綠頭皮戲偶,拼鬥到高潮時竟不著痕跡互換了衣裳,看得現場觀眾情不自禁一片叫好。然而在無盡光陰裡一點一滴千錘百鍊而成的紮實功底,卻禁不住世局動盪的驚濤駭浪,一場文化大革命浩劫,不僅葬送了楊輝父親的身家性命,更驅使他隨著哥哥楊烽於1980 年代出走潮遠赴異鄉,獨自展開了另一場修業之旅。


生命的離散往往帶來另一種嶄新視野。即便在最失意困頓時刻,來自西方偶戲與藝術涵養仍然強烈撞擊著楊輝,讓他能跳脫承襲淵遠的偶戲陳規與門檻壁壘,轉而走入新天地。不僅止於搬演七俠五義、忠孝仁德故事,文本的跨越突破與改編,讓楊輝與長期合作導演卡依 (Grégoire Callies) 合作推出搭配搖滾樂的布袋戲版《唐吉訶德》、與取材自希臘神話的《奧德賽1-2-3》系列創作,2004 年更將中國戲曲名家關漢卿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改名為《六月飛霜》(Snow in the middle of Summer) 搬上法國史特拉斯堡青年劇場,由楊輝親自操縱多達二十多隻戲偶角色。


汲取西班牙偶戲的幽默與法國偶戲的詩意,楊輝掙脫由傳統鑼鼓點主宰的戲劇節奏,自角色內心自有節奏出發,以巡演二十餘載的單人偶劇《北京劇院之景》讓西方觀眾見識到蛻變後的布袋戲藝術。然而這趟旅程最為珍貴的發現,是多年來楊輝極力尋找 1962 年於上海所拍攝,早已佚失在戰火中的父親紀錄片,最終峰迴路轉地,偶然在法國偶戲學校圖書館一隅尋獲,致使楊輝起心動念,將故事的敘說回歸自身,娓娓道來《操偶師的故事》。

 
沉澱與革新,用偶戲敘寫自己的故事
 
《操偶師的故事》將大時代下的家族命運揉合個人流離際遇,舉重若輕地以布袋戲呈現。當楊輝手持自製戲偶搬演父執輩故事,身後同時打出父親操弄戲偶的紀錄影像片段,多層次的表演文本虛實互涉,宛如一則逼近生命的巨大隱喻。與之同時不可忽略的,是《操偶師的故事》在製作上靈活多變的導演理念。身兼操偶師與真人演員的楊輝細膩調度現代劇場元素,以取代傳統綵樓的簡約布袋戲台,幻化出多樣化表演場域,時而是一桌二椅傳統京劇戲台的微型縮影、時而是父親在文革中遭批鬥勞改的高台與懸崖,有時更成為楊輝飄零異鄉、貧困窄仄的住所象徵。兼容並蓄的導演手法,讓故事的講述可以從容悠遊在現實與幻想不同層面,涵括象徵文化箝制的中國巨龍戲偶、真人互動、雜耍特技,甚至結合操英語口白的逗趣天使手偶與搖滾樂團 Linkin Park 音樂創作。

 


楊輝在《操偶師的故事》中一再打破傳統偶戲藝術藩籬,邀請多媒體視覺藝術家葉怡蘭,以水墨畫軸形式勾勒詩意空間;邀請澳洲多棲音樂創作者科林.歐佛(Colin Offord) 跨刀設計劇場音樂,其實正指出在當今日新月異的藝術風潮下,傳統布袋戲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唯有跨出自我圈限,才會擁有無限可能,一如當年父親楊勝引入京劇唱腔與身段,成為北派布袋戲開創者,影響日後李天祿所創造的外江布袋戲流派。「布袋戲技藝的傳統標誌並未改變,」楊輝指出,「但一代一代的人都會加上自己的痕跡,有時是受到操偶師本身性格的影響,有時則是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

  


《操偶師的故事》於演出末尾,別有意味的反轉戲台,讓觀眾同時看到投影而出的舞台現況,還有在原本不可見的戲台背面,楊輝悉心指導法國助手彭可雷操弄戲偶,兩人或合作、或接替,短兵相接過程中,透顯出動人的技藝傳承。「操偶技術就像一束隨時可能熄滅的微光。」楊輝說,猶如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將畢生功力全數授予,來到人生另一階段的他,終也成為另一名偶戲香火的傳遞者。只是稍稍不同的,他選擇讓火光燃亮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裡。
 
編輯/張慧慧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