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好山好水好生活
這是羅東作家黃春明筆下自宜蘭向北旅行的浪漫。
而這是礁溪攝影家吳燦興從觀景窗後凝視的龜山島。
蘭陽平原上的人們依賴著手邊的山和水生活著。好比在清代船隻進入頭城烏石港時,靠著龜山島和港域內的三塊黑色礁石判斷入港方向。而今日,烏石港上長出了蘭陽博物館,卻仍保當年具有導航作用的大礁石,蘭陽博物館傾斜 30 度的造型,呼應北關海岸的單面山地形,與昔日海港和始終佇立的山共生。又好比冬山河整治計畫後的親水公園,讓宜蘭重新看待「發展」的可能,截彎取直後的空間成了兼具滯洪作用的公園,空間不僅僅是單一的建設,更連結人、環境與他們的生活。
與環境共生、與自然融合是蘭陽博物館的核心精神。(Credit:蘭陽博物館)
因為接近水和天,讓人更用心思考生活在其中的姿態。在宜蘭生活多年,作品散落宜蘭各處的建築師黃聲遠,認為建築在宜蘭並非張牙舞爪地強調炫目的設計,更該思考「留白」的可能,讓在地生活的人們填滿這些大小空隙。而這種任個體自由生長的思維也在是享譽國際的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Fr.Gian Carlo Michelini)的理念,神父不讓孩子跟著「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制式口號學舞,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跟著音樂律動的本能。
1983 年蘭陽舞蹈團第 5 次出國,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合影。(Credit:財團法人天主教蘭陽青年會)
編輯/林宛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