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 讓思想舞動在形體之上(下)

看完〈東尼‧克雷格讓思想舞動在形體之上(上)〉,僅初步認識東尼‧克雷格克雷格早期創作風格,是否尚感不滿足,就讓我們趕快進入下篇,完整認識這位雕塑大師及其作品吧。
東尼‧克雷格最受歡迎的系列創作《理性的存在》
 
上篇文章〈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 讓思想舞動在形體之上(上)〉,提到克雷格早期的創作多取材自現成物,他就像是一位自然物質的收藏家,將這些自然物質置入雕塑創作中,產生了變幻無窮的樣貌。而當其《早期形式》系列作品還處於進行式時,另一個家族作品《理性的存在》也已逐漸醞釀而成,漸漸遠離了現成物的元素與生物的有機性,此時的克雷格將他靈動豐沛的思緒與能量更傳神的實現在創作中,於是一件件帶著流暢蜿蜒曲線、滿載著動態感的雕塑誕生,這是他在過去10年來最主要,也最受歡迎的系列作品。
 
自《大教堂》推進而成的「理性的存在」系列,克雷格開始嘗試垂直堆疊橢圓形膠合木組片,而一個個比以往更流暢卻難以捉模的形體隨之而生,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將會發現臉部的優雅側面輪廓,巧妙地浮現眼前;克雷格賦予物質人類的臉孔,利用這個微小、可被識別的發現引發觀者的情緒共鳴,它不是真人的肖像,反而只是用作一種觀看的牽引,當目光從側臉輪廓轉回到作品本身,這時我們已經跳脫出平常思考,用了另一種觀看的角度與方式。
 
從一張臉孔看見大千世界
 
那一張張讓人難忘的面孔,也暗示著眼前的物體也許是自身的折射,宇宙中所有東西都是由千千萬萬種物質所構成,包括人體、生命,還有思想,因此將作品命名為《思想的轉動》(下左圖)、《沉思》(下右圖)等皆別具意思。自然的演化無窮無盡,思想的能量更加無垠,只有在創作藝術時,能夠將手指的溫度,和當下的哲思與智慧灌注其中,讓時間帶著它們存活下來。所以常常,面對著克雷格的作品,那股感動遠超過對材質之美的驚嘆,而是更扎實的來自於一位偉大的思考者,用自身的實踐,告誡著世人切莫流於形式,而忘了反思。

    
左圖:思想的轉動 青銅 2002 120 x 80 x 70 cm
右圖:沉思 青銅 2005 250 x 100 x 60 cm
 
因應潮流,電腦科技技術的影響
 
2006年對克雷格而言也是個重要的轉戾點,一向強調親力親為的克雷格,也開始因應雕塑製作的潮流,使用數位化電腦技術進行雕塑創作。《數位表層》(下方上排兩圖)是第一件以數位技術創作的作品,對他來說,電腦之於今日的雕塑,就如同19世紀中的攝影之於繪畫,克雷格肯定電腦對於創作的幫助,畢竟他從無意抵抗工業化的洪流,但憂心的是,在今日氾濫的攝影術之下被格式化的真實,如果有一天連雕塑也被統一化,那大概會是克雷格這輩子最大的噩夢。也因此,即便透過電腦技術創作,其成品仍是如此讓人驚嘆它的細緻精巧,這是因為克雷格最初的創作構想,始終構築在一筆一畫的手繪素描之上(如下排兩圖所示)。

  
  

克雷格總是自負地宣稱著「雕塑無用」、「藝術無用」的論點,因為在功利主義主導,講究效率快速的社會裡,的確,若將這類型的作品置放在賣場,那麼一定很快就被命令下架,因為它們一點用處都沒有。看看眼前的這些混種物(現在我們知道它們彼此可能隸屬同一家族),也許我們還是會用已知的那些名詞去聯想:這是人的臉孔、這是椅子、腳踏車、槌頭,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還有千千萬萬未知的存在,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之外。而這些雕塑作品因為無用所以珍貴,它們可以是一種隱喻,可以用於思想甚至幻想、夢想裡,要怎麼賦予價值,都是觀者獨享的自由,且不必擔心自身的思想與眾不同。思考,是上天賜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
 
我是一位雕塑家。克雷格這樣堅定且肯定地說著
 
在講座上,克雷格為大家留下的最後這段話,分享著他藉物而思的感動與滿足,也總結了他創作的核心精神:「在人生某些反思的時刻中,我們會突然體悟到活著的美妙,能夠感受到我們的肉身,推敲著我們存在於這個肉身的意義,同時思索存在這個現象的本質。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理解,這些我們穿在身上的褲子具有一種精良的結構,一旦我們坐在椅子上就可以清楚明白,這歸功於材質長時間的發展,就像生物學的道理一樣。能夠理解我們是多麼複雜的組織與發展後,光是這些每天的小發現,便足以讓我產生信仰……。」認為文化與藝術深深牽連的克雷格,言談之中也讓筆者想起同是英國的詩人威廉姆‧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美麗詩句:「在一粒細沙中看到世界,在一朵野花中看見天堂。」

    
左圖:對抗 青銅 2011 266 x 285 x 105 cm
右圖:擒夢 青銅 2006 159 x 285 x 153 cm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