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自造者 = 創業者?東京光箱市展售會設計師的甘苦告白

自造與創業,是近期在世界各地設計圈被熱烈討論著的話題。但從自造者走上創業,難道是這時代設計師必然的道路嗎?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當創業者,也總聽到設計師們說,商業模式正是他們的弱項,那麼還未走上創業的設計師,他們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剛於日前結束的東京光箱市展售會,聚集了多位日本、台灣、韓國新銳設計師與品牌,大家多是循著當下盛行的自造模式,從自己設計、小量生產到販售,然而這樣的模式套用在每位設計師身上都能成功嗎?這一路走來可有哪些辛酸與成就?就讓請 MOT/TIMES 東京特派員,深入光箱市展售會現場來聽聽新生代設計師們的經驗談吧。
自造者(maker)等於創業者(entrepreneur)嗎?
 
在歐洲,部分設計師因為產量不足以委外製造,所以在工作室中製作並銷售設計,這種模式稱為「設計生產者(Designer-maker)」或「自製模式(Self-production)」。最有名的案例之一,要屬英國設計師 Tom Dixon 了。

套用這個公式例證,目前許多中小型設計工作室多半依循此例。但各位設計生產者真的都了解什麼是創業嗎?亦或是,糊里糊塗就踏上這條不歸路呢?
 
     
從自造邁向創業,這條公式真的可行嗎?(Photo credits:Tom Dixon)

「光箱市 Light Box Market」展售會
 
日前在日本東京南青山舉辦的「光箱市 Light Box Market」展售會,是由 Experimental Creations 與 bluespot 所共同策劃,集聚了來自日本、台灣與韓國的年輕設計師們,大玩材質的實驗與挑戰,並且只要喜歡、通通都可以買回家!
 
不過,這對 Experimental Creations 來說,這樣的展售發展雖然廣受民眾歡迎,但並非他們的本意,總監上野侑美說,Experimental Creations 的重心並不是放在設計師之上,而是針對某一個材質的研究過程中,逐步加入合適或有興趣的設計師,希望可以迸出不同的火花,爾後的設計商品化、品牌化都是設計師的自由發展了。
 
     
Experimental Creations 是一個以材質研究與創新過程的企畫,從材質特性或創新製作技術,聚集許多年輕的創作者提出全新設計,過去也曾參與過東京設計師週與米蘭設計週的展出,直接與間接促成許多獨立設計師品牌的成立。(Photo credits:bluespot)
 
     
    
「光箱市 Light Box Market」展售會邀請到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的設計師們共同參與,因此會場內可以看到許多台灣的設計品牌,像是物外、Drilling Lab、eye candle studio、:overdue 等的作品。(Photo credits:bluespot)

從自造到創業,設計師們的甘苦談

聚集在「光箱市 Light Box Market」展售會的日本新生代獨立設計師與設計品牌,已多小有成就與知名度,但從他們一手包辦設計、製造與銷售的甘苦告白中,也不禁讓我們重新思索起,在「設計」這個產業之中「設計師」的角色扮演。

參與計畫的設計師工藤健太郎就說,畢竟是花了很多心思與時間作出來的作品,當然會希望它能延續下去,商品化或是成立個人品牌自然就是選項之一;以其品牌名 THRILLER 在展覽現場中舉辦網版印刷工作坊的諸橋拓実透露,日本多半會在學生時期即決定好未來的出路,「自立門戶」多半是許多設計學生的未來志向之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以他自己為例,今年 26 歲的諸橋拓実先後經歷兩家設計事務所,始終無法在職場獲得創作的滿足,而選擇以獨立設計師的方式闖蕩。

     
     
設計師諸橋拓実在現場示範起網版印刷製作。
(Photo credits:bluespot)
  
工藤健太郎的《Weaving Porcelain》系列,是利用瀬戸地方延續 100 年的 Race Doll 傳統技術,混合著二手毛衣所製成的瓷器。在固定成型的陶瓷量產品上,將毛線與泥漿混合,一個個手工纏繞後再燒製,讓毛線柔軟而溫柔的表情在瓷器上綻放。(Photo credit:工藤健太郎)

而以《斑比椅》(Bambi Chair)聲名大噪的 kamina&C 沢田猛則有段讓人心酸的故事,他說「創業」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得不的選項。因為沒有設計相關學歷背景、也沒有讀大學的沢田猛,在文憑主義的日本社會之中,想進設計公司工作也不得其門而入。

於是他靠著在服飾店的工作建立了品牌的觀念,接著進入木工工廠中學習製作技術,才在 2012 年東京設計師週推出《斑比椅》受到注目,進而與丹麥的家具品牌 EO Denmark 授權合作,初嚐到甜美的果實(也才結束長達兩年時繳不出房租的窘境)。
 
    
      
上排圖為 kamina&C 沢田猛打出知名度的《斑比椅》,而下排圖則是沢田猛新作《WOOD LAYER》,這是將木工製造中產生的木屑,混合樹脂後重新製作成的商品,結合木頭本身的色澤與後加工的色澤,創造出新的樣貌。

較早一步自立門戶的大森謙一郎,戲稱自己是棒球場外看著年輕選手打擊、喝著啤酒的歐吉桑,而他與 MAG DESIGN 花澤啟太回想創業的起因是,早些年設計環境還不如現在發展得廣,設計找不到工廠願意做、或是沒有商店願意販售都是家常便飯,帶著一股「不甘心」所以決定自己出來,從設計、製造、甚至到最末端的銷售通路都一手包辦。

大森謙一郎說,如同 Nendo 在成功之前,日本也不太知道原來設計師可以與經理人搭配出營運模式。或許接下來更細的分工,已經在設計產業醞釀之中,設計師將可能回歸到更單純的角色也不一定。

     
右圖:大森謙一郎《Carpet Bag》,利用可以製作成地毯的環保材質所製成的提袋,不僅輕巧、可回收並且非常耐重,同時也可以在不將卡片取出的情況下,直接通過車站票卡機感應。(Photo credit:大森謙一郎)
左圖:花澤啟太《Tearable lamp》是運用不同的回收紙所製成的燈具,可以自己撕出想要的造型,保有紙的本質與特性。(Photo credit:MAG DESIGN)


    
     
設計師小宮山洋以「獨一無二的創作量產」為概念,與打樣模型職人室島満共同創作出《Gravity》,一個個造型不同的玻璃瓶,共同擺放在一起時頗為逗趣。(Photo credits:小宮山洋

綜觀光箱市參展設計師的各種說法,在設計領域之中,「自造者」與「創業者」的角色似乎密不可分,不過,大家也都坦承,商業市場多是設計師最弱的一個環節,如果只是單單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未能考慮長久營運的殘酷考驗,或許單純當個自造者會比較能保持創作的快樂。
 
但是問到他們會不會後悔走上這條創業的道路,設計師們還是帶著傻氣的笑容說,再做一次選擇都還是會這麼做!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