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我的身體飛翔在幻境中,北美館《沙中房間》倒數計時

隨著 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技術在各領域的運用,近幾年也成為藝術圈熱門的話題,無論是作為藝術創作的工具,抑或是成為觀賞作品的方式,而目前現正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所展出的《沙中房間》,絕對是體驗的最佳契機。這次的展覽十分好玩,在蘿瑞.安德森呢喃低語的背景音效中,文字成了主角,你我則消失在虛擬世界中,隨著自由視角流浪。當想像成為唯一的限制,透過 VR 的媒材,讓我們看到一個全然解放的可能!就算現實生活中不是藝術家的你,是否也想要來虛擬的世界中挑戰一下自己的能耐呢?快趁展覽結束前和我們一起去大顯身手一番。
設計迷久等了!臺北市立美術館自 2017 年底全面休館進行大規模整修,預計今年夏末完工。但整修期間,館方為持續服務大眾,戶外廣場的活動裝置仍正常開放,並將持續推出更多精彩展演活動。最近在廣場上出現的一座黑色貨櫃屋便是榮獲第 74 屆威尼斯影展 VR 最佳體驗大獎的《沙中房間》,該作品自去年 11 月開放上網預約體驗 15 分鐘的虛擬實境互動經驗後廣受好評,無奈常在開放當日即一搶而空,編輯建議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在作品開放期間,每週一上午 10 點登錄官網預約,較容易預約到想要的場次。


橫跨虛實!臺北市立美術館縣正於館前廣場展出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跨國合作的虛擬實境 VR(virtual reality)作品《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sabiata),與觀眾共享思維飛越的虛擬思覺空間。(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值得一提的是,《沙中房間》 (La Camera Insabbiata)是臺灣藝術家黃心健和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跨國合作獲獎的虛擬實境 VR 作品《粉筆之房》(Chalkroom)的擴增版本,作品隱含了藏傳佛裡的「中陰身」 (Bardo)的概念,意指生命從死亡到再生之間過渡存在的 49 天,藝術家們利用象徵記憶載體的黑板建構出整個虛擬的空間量體,透過在黑板上反覆被書寫塗抹的粉筆痕跡暗喻生命意識和記憶逐漸消散的過程,並在其中融入兩位藝術家對於親人的追憶悼念,經由兩人的記憶片段交織而成的文字符號佈滿整個空間。


此次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也親自蒞臨現場,帶來生動,超乎現實的畫作。(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字的世界自己創!
在可以容納四位參與者的 VR 體驗空間,空間上方將懸吊虛擬實境眼罩,扶手上配置有手動操控裝置,進入空間的觀眾將感官全權交付科技機具之上,將近 15 分鐘的體驗過程裡,觀者將以自主操控方式,進入由黑板與粉筆,手繪符號與數字所築構而成的 360 度全景廊道、廳堂與各具操作特色的 8 間房間。(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 360 度全景的虛擬世界裡,有八個不同主題的房間以各種廊道廳堂串連成一座巨大的記憶迷宮,進入《沙中房間》的實境空間之後會先聽到旁白說明使用方法,參與者除了利用 VR 把手敲擊作品內的索引球直接切換到不同房間外,也可以選擇自由飛行到各處遊覽,甚至上昇至建築外眺望夜色俯視這座記憶迷宮,隨著 VR 內的場景移動,即使大腦清楚的知道身體在物理上是靜止安坐在位置上,但仍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影像說服自己正在懸浮於異界,在旅途中重新組構原本熟悉的官感知覺,身歷其境深刻地感受拓印在周圍那看似漫無盡頭的故事軌跡和情感餘韻。


究竟會通到什麼樣的異世界呢?《沙中房間》以抽象、瓦解感官習性的方式,帶來屬於每個個體 私密、獨享而靜謐的體驗。(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究竟有哪些劇情呢?八個主題房間分別是「粉塵之房」、「字謎之房」、「犬之房」、「水之房」、「聲之房」、「舞蹈之房」、「寫作之房」和「樹之房」,各有不同的互動方式或場景設定,伴隨著創作者之一蘿瑞・安德森呢喃低語的背景聲,參與者將在黑白幻境中自由飛行,可以舞動從黑板牆上匯聚而來的粉筆字句,觀看字母星雲環繞身邊旋轉消散;或錄下自己的聲音轉化成利用敲擊便可重複播放的彩色的幾何聲音雕塑;或躍入樹冠中圍繞著大樹飛翔,端詳同樣是由字符演變而成的繁枝茂葉。


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世界中,文字成了這個黑洞世界的主角,我們每個人都是劇場裡面的最佳主角。(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更有趣的是,文字像是這空間的脈動,在這空無一人沒有重力的世界中成為故事主角,演繹著具現化的記憶詩篇,彷彿像是浸入式劇場般,參與者隱沒入故事裡,消失在虛擬世界的身體以自由視角遊蕩在空間之中,見證一幕幕令人目不暇接虛實交錯的華麗夢境,絕妙地展示了數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另一種敘事及互動可能性。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