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迷們的天堂「hallo hütte 棚屋」開張!精選典雅盆器還有給植物聽的音樂,鑽進六張犁小巷與綠意一起生活
在植友圈裡流傳著一個可以找到許多質感配件的地方!以前從台北車水馬龍的街道遁入住宅區老公寓頂樓,就能到達 Ingrid 與 GJ 的秘密基地「hallo hütte 棚屋」,不只可找到丹麥 Bergs Potter 手工陶盆、Botanopia 獨具美感的支撐架,更重要的是,這個空間讓大家發現,原來用簡單的方式、一些小巧思就能在家與植物好好相處。
而今年這個神奇的地方搬了新家,兩人尋尋覓覓找到六張犁神秘的小巷,將老舊的囤物倉庫改造成提供植物選物、植栽工作坊、園藝設計的全新空間!裡頭除了各式易入手植物,也以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理念,運用設計傢俱、老物,打造靈活性高的繽紛空間。
而今年這個神奇的地方搬了新家,兩人尋尋覓覓找到六張犁神秘的小巷,將老舊的囤物倉庫改造成提供植物選物、植栽工作坊、園藝設計的全新空間!裡頭除了各式易入手植物,也以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理念,運用設計傢俱、老物,打造靈活性高的繽紛空間。
「hallo hütte 棚屋」離捷運站不遠,但卻沒有城市的喧囂,離開馬路沿著彎曲的巷子行走,多了一份探索的味道。周圍矮房住宅群中,棚屋大片玻璃窗透出綠意與園藝物件的繽紛,一眼望去還有 Vitsœ+Zapf 在 1970 年代太空熱潮下所設計沙發與几系列《Sofaletten》、String Outdoor 系列層架、HAY俐落的《INDIAN PLATE RACK L》......,識路人都是注重生活風格、專程拜訪的植友!
「hallo hütte 棚屋」特意選在六張犁以住宅區為主的小巷裡,提供植栽選物、植物工作坊、園藝設計規劃、植物活動企劃等項目,新空間仍以工作室性質為主,但有了固定 open house 時間供大家拜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來到棚屋絕不能錯過各式各樣的質感盆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棚屋主理人 Ingrid 與 GJ。(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從公寓小頂樓到六張犁街區裡的安靜店鋪,植友的秘密基地「棚屋」
這最早要從兩年前的小頂樓說起。那時 GJ 是個自由接案廣告剪接師,因為在家工作時間長,便想把工作與生活的空間佈置的更溫馨舒適,而照顧植物就是他與 Ingrid 的休閒時光。他們把這個小基地取名為「hallo hütte 棚屋」,hütte 在德文中為「山中小屋」之意,兩人在工作之餘便把屋中的植物與生活分享到 IG 上,作為花藝師的 Ingrid 也會舉辦植物小課程。起初只是隨性邀請朋友過來玩,隨著植友口耳相傳,每月也開始有不定期預約制 open house 開放參觀。
這裡除了提供各式各樣的植物與盆器外,植友們也可以帶著自己家中植物過來,請棚屋的夥伴們做盆栽設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這個傳統人家作為蘭室的頂樓空間,採光與空間都易於栽培植物,但隨著種植種類越多,他們卻發現台灣多以材料行提供批量生產的物件為主,似乎鮮少有滿足兩人對容器與配件質感要求的專賣店,特別是在為朋友設計咖啡廳植栽時,都得特別由國外購入。於是忽然有了「不如我們自己來進口吧!」的想法,開始把在國外旅行遇見的好品牌、網路上發現的新設計選入「棚屋」。這裡就逐漸成為植友圈們挑選好物、上園藝手作課的聚集地。
棚屋主理人GJ。(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大家來到這裡,彷彿瞬間從喧鬧的城市掉進兔子洞,「在不定期開放的頂樓,好像爬樓梯就會遇見一個世外桃源,每個人給我們的回饋都很好,大家都沒想到上來會是這樣的感覺」Ingrid 說,這讓原本只是單純分享的他們認真了起來,除了引入更多植栽與活動,也希望讓大家有個隨時都能拜訪的靈感空間。
棚屋主理人 Ingrid 與 GJ。(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為了延續原本造訪小頂樓那份城市探險感,Ingrid 與 GJ 刻意將新工作室基地選在六張犁街廓紋理有機的小巷,雖然離市中心不遠,卻安靜的退去商業區的人潮,以工作室性質為主,希望把空間留給熱愛設計與植物的人。
創造一個不斷更新改變的空間!這是一個大家都能做到、可以投射心中理想空間的地方
新的「棚屋」剛落成不久,大片玻璃讓陽光灑落室內,大顆的琴葉榕由地面向上延伸,每天早上夥伴們就在這兒分工修剪植物與澆水,愜意的打理店鋪,難想像這裡過去竟是降下三座大鐵捲門的老舊倉庫。
原本的鐵捲門為了採光而改造成三面大落地玻璃搭配百葉窗,上課時可拉收提供隱私感,平時也可依照日光需求調節光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棚屋主理人 GJ 與 Ingrid。(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Ingrid 與 GJ 當初會喜歡上這裡,除了巷弄靜謐,竟然是因為一般來說並不討喜的歪斜梯形格局。這裡的空間條件和過去頂樓舊址一樣,都有很多使用上的限制,但他們卻覺得思考空間時「改變想法」的過程,反而更貼近日常,讓到訪的人感受到自己也能依此實踐在生活場景裡。所以空間上並無過多裝潢,僅找來水電與木工簡單裝修、為原空間的家具找到適合的位置,空間注重因應店鋪工作坊、陳列隨時應變的靈活性。
後方向內凹入的角落間看似打斷空間連貫性,但 Ingrid 與 GJ 在此設計小高台後,調整成具有隱蔽感的空間,反而讓大家可以更自在地挑選物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櫃檯處兩個阻隔空間的柱子,加上木作與燈飾後反而形成如飯店一般接待的門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比如,工作坊的長桌則特別訂製了兩片雙色木板,可隨時調整排放方式,也能透過翻面換色營造不同空間調性;窗前陶盆器陳列架選用的是可拆卸式的瑞士系統櫃品牌 USM 層架;在店鋪內牆面則使用了瑞典的 String Outdoor 系列層架,除了可因應植物的高度調整層板排列方式,創造空間豐富的表情外,Ingrid 與 GJ 認為以室內種植而言,最常遇到的就是家具的防水問題,這款通常在歐洲釘掛於房屋一樓戶外壁面的層架,鍍鋅板材質反而很適合台灣公寓室內養植栽使用(可以直接拿澆花器澆水,不用一個個拿到水槽,對植友們簡直太友善!)。
長桌上的木板僅靠在桌腳上,並訂製雙面兩色可依照空間主題更換,讓家具不只是擺著,更有功能性一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String Outdoor 系列層架上有孔洞設計,Ingrid 與 GJ 搭配掛勾來吊掛植物、商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原本使用的架子沒那麼高,但 String Outdoor 系列層架可移動特性,讓原本只能大顆樹木堆疊佈置的地方,也能透過安裝層架而使用適合垂墜葉片的飄帶妝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String Outdoor 系列層架上有許多孔洞,Ingrid 將其搭配掛勾使用,可吊掛各種物件甚至是植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喜歡 Bergs 陶盆設計,棚屋也把每期新型錄放在店中讓大家欣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鍍鋅面板材質非常適合放置需要經常澆水的盆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將層架佈滿整面牆,藉由調整高度創造空間豐富的表情,也是棚屋的陳列小巧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整體而言沒有限定風格,店鋪中的課程長桌、工作水槽、櫃臺與休息空間、陳列區都有各自的視覺重心,除了系統式設計傢俱,也有許多選自引体向上、覓得設計傢俬、摩登波麗倉庫,或是託朋友們從國外帶回來私心喜愛的歐系老物。這裡像個不斷更新陳列理想空間的展示場域,每個物件都是經過使用後慢慢的修正與改變。
Ingrid 說,「很多來的人,都會想知道自己在家裡可以怎麼佈置,棚屋對我們來說,好像是個我們自己實驗後,也分享給大家的設計」,GJ 則接著說,「尤其這樣的空間在熱鬧的東區好像理所當然,可是從上一個頂樓到現在的空間,我覺得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創造出一個對比,大家對生活感的認知也會更強烈。」
他們在覓得設計傢俬發現設計師 Otto Zapf 於 Vitsœ+Zapf 設計的沙發與几系列《Sofaletten》,特別喜歡沙發椅背短、座墊長的設計,搭配玻璃纖維底座與桌几,非常具有1970年代太空熱潮的摩登感。在空間中也扮演著像大廳一樣提供大家休息的區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工作區的大型訂製水槽、HAY的層架《INDIAN PLATE RACK L》以及美國車庫傢俱品牌PIT PAL《Deluxe Trailer Door Cabinet or Wall Organizer》,GJ 說他特別喜歡這裡的開放式設計,「將工作區域直接開放出來讓大家看見,有時候甚至客人還會走過來看著你使用這些工具換土、換盆,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在家裡也是能夠這樣子使用」。此區使用耐用、紋理不同的不鏽鋼材質,牆面漆上亮麗的粉色,緩和了金屬粗獷感,成為一處視覺亮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精選韓國與北歐典雅盆器,還有給植物聽的音樂!跟著植物一起好好生活
「植物存在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侷限於養植物,你也可以讓你的視角、想法、音樂都很植物,我們在植物身上做了很多功課,也真的學到很多。」Ingrid 說。
棚屋主理人 Ingrid。(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照顧植物從關心它每天的生長、水分吸收與介質狀況,漸漸就擴及到使用的盆器、週邊配件、甚至是空間與生活方式。想對對方好一點的心情,好像戀愛一樣,棚屋裡從為了美觀尋獲 Bergspotter、Sprout、Artstone等不同材質與製作工法的盆器品牌,以及 Botanopia 別緻的支撐架;到為了解決室內種植經常需要移動大型植物去曬曬太陽與澆水的問題,而與瑞士系統櫃 USM Haller 合作的《Plant Stand Dolly》;或者是音樂人 Mort Garson 以 Moog 合成器創作「給植物聽」的音樂《Mother Earth's Plantasia》,裡頭大大小小的選物,都是因為想照顧植物,也跟著照顧到了自己。
哥本哈根典雅的 Bergs 是棚屋第一個引入的陶盆品牌,以義大利北部優質的Galestro土壤高溫燒製,適度排水並能夠保持根系所需水份,在工藝上也呈現了細膩的紋理。當時他們主動向品牌洽詢進口,後來也成為棚屋很受歡迎的物件,Ingrid 笑說「如果我們真的有愛,好像其他人也是會被感染的。」(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來自韓國的 Sprout,以植物色粉手揉入陶土後燒製,顏色溫潤,手工拉胚曲線柔順。其中《Sprout Signature》分開燒製的盆體與水盤,細密的結合在一起,更可見其精湛工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以回收塑料和天然石粉製成的 Artstone 盆器是棚屋最近新發現的好物!塑料隔絕水氣的設計,便於放置在地毯、木桌,若需排水則可打開下方活塞,加入約20%石粉製作與質感的大理石紋,讓這個輕量盆器實用也百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Botanopia 一系列的植物支撐架,讓功能配件直接變成植物設計的一部分,販售前GJ與Ingrid也測試了一段時間,植物得以爬藤纏繞,也不會影響根系生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與瑞士系統櫃 USM Haller 合作的《Plant Stand Dolly》,一面拖板與四個輪子搭配繽紛的色彩,簡約的設計不但方便移動,也易於融入居家陳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說到他們在美國發現的《Mother Earth's Plantasia》唱片,兩人眼睛瞬間亮起來,「有時候我們店裡就放這個音樂!聽的過程你會感覺好像細胞在傳動,植物感覺真的比較開心。在那個專輯的年代是,大家很相信科學,他們想證明植物跟人一樣有感知,於是把顏色、水流等等做一連串紀錄,製成音軌收錄進黑膠,當時這張是免費的,希望大家可以拿回去播給植物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原版的《Mother Earth's Plantasia》已經發送完畢,現在手上這張是唱片行 SACRED BONES RECORDS 復刻再製的作品,目前也已停製,是GJ與Ingrid珍貴的收藏。而你走進廁所時聽見的音樂,就是這張專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目前 GJ 與 Ingrid 也開始嘗試設計「植物傢俱」。他們,某次偶然在德國私人工坊發現了一座看似衣帽架的植物台,又驚又喜,但當地人反而覺得稀鬆平常,「原來文化差異會讓我們對植物的想法有所不同,通常台灣會是放陽台,比較少把植物當主角的家具。」所以除了與不同傢俱品牌合作推廣應用於植栽陳列的使用方式,GJ 現在也正設計更多不同的傢俱,希望讓植物以更多樣的方式融入台灣日常生活(請拭目以待!)。
在台灣少見植物台傢俱設計,簡單的結構卻可以為植物帶來不同觀賞方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GJ 與 Ingrid 放下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在此刻以不同的面貌敞開大門,除了販售盆器與植物,更多是以設計為主軸的課程、園藝規劃,這樣的經營模式可說尚無模板可循,但與植物一起生活,不知不覺就開始由植物的角度思考,反而讓他們發現很多生活裡重要的小事。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現在常常在店中可以看到有些植友彼此不期而遇「你也來這裡呀!」,或是說「我其實是聽朋友分享才來的」,甚至之前參加棚屋與Round Round、蔦屋書店、URBAN RESEARCH聯名活動的朋友,一直把他們曾分享的物件放在心裡,如今特地撥空來一趟尋物,對 GJ 與 Ingrid 來說,似乎就又離理想的植物生活更近了一點!
現在常常在店中可以看到有些植友彼此不期而遇「你也來這裡呀!」,或是說「我其實是聽朋友分享才來的」,甚至之前參加棚屋與Round Round、蔦屋書店、URBAN RESEARCH聯名活動的朋友,一直把他們曾分享的物件放在心裡,如今特地撥空來一趟尋物,對 GJ 與 Ingrid 來說,似乎就又離理想的植物生活更近了一點!
■ hallo hütte 棚屋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崇德街146巷4號
官網:www.hallohutte.com
Instagram:@hallohutte
Facebook:Hallo hütte, 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