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真實的家 Home
【真實的家】設計師葉忠宜「以前的我無時無刻都無法待在家裡,但30歲過後卻不太喜歡出門」 【真實的家】設計師葉忠宜「以前的我無時無刻都無法待在家裡,但30歲過後卻不太喜歡出門」

【真實的家】設計師葉忠宜「以前的我無時無刻都無法待在家裡,但30歲過後卻不太喜歡出門」

MOT TIMES全新企劃「真實的家」,將帶領大家一起走入創意人們的家,並與不同攝影師合作,從不同的攝影觀點,趨近記錄他們真實的家、真實的生活。

從地方誌 《本地》、嘉明湖國家步道登山證書,到近期甫開幕以Typography & Graphic Design為主軸的重本書店,卵形設計主理人葉忠宜的作品總能帶給制式生活一些足以甦醒過來的穿破感。

明明是平面設計師的他,可以不務正業用IKEA做了一個好像賣不出去的怪燈,也能正經八百談論字體設計史脈絡,或者工作狂一上身便20個小時不睡覺,甚至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啃披薩度日,最後留下的紙盒都能堆疊成一堵牆。但葉忠宜不只為工作可以廢寢忘食,愛打電動、面對遊戲同樣全神貫注的他,也曾一週全破《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而且是破台兩次(超強)。
    
反骨成性難免引來爭議,至今砲火攻擊最為猛烈的仍是「2018年國慶主視覺」,從網友群起攻之撻伐到一夕翻轉的褒揚讚賞,套一句葉忠宜說的,「通常越大的案子大家越保守,但我卻相反,越大的案子要越跳。」他喜歡挑戰讓人無所適從、甚至帶有挑釁意味的設計,在他的心中無所謂麵包案,每件作品都有其值得挑戰的亮點,就像拿下2021金點獎的「Hygge 肉桂捲禮盒設計」,也如同摘下2021德國紅點設計獎的 「2020台灣設計展主視覺」。

但他源源不絕的靈感究竟從何而來?家對他的意義又是什麼?MOT TIMES全新企劃「真實的家」,將帶領大家一起走入創意人們的家,並與不同攝影師合作,從不同的攝影觀點,趨近記錄他們真實的家、真實的生活。
 
葉忠宜說看主人把採光最好的地方留在哪個位置就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像是他「大部份時間都在工作,便把採光最好的位置留給工作區,而睡覺時間最少 ,因此臥室最不需要花心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甩開初夏台北午後的雷陣雨,我們鑽進了設計師葉忠宜位於伊通街步登公寓裡二樓的新家(一樓是重本書店,三樓為字體設計師張軒豪住所兼工作室)。拾窄梯步行至二樓,門一推開還來不及閒聊,目光便立刻被左側大面窗露台的蔥鬱即景所吸引,從垂吊於眼前生氣勃勃的巨無霸共生植物,狀似細長手指的孔雀木,到隨風移動、遇水棲居的卷柏等,各式植栽與自然光從容的在空間裡製造有機的敘事。

葉忠宜說,「我很愛植物,植物對我來說就像平面設計裡的元素,我喜歡形狀不太具象、很野的植物,因為它能輕易的融入環境之中。」於是誰也不需要開口,光是安靜待在靠窗的位置,心靈上的洗滌便格外真實,彷彿再躁動的情緒都能被輕易地熨平。
 
因為喜歡桀驁不馴的植物,葉忠宜跟回春植栽 Vivify Plants訂作了一株懸掛於露台狂放的巨型「共生」植物;近看成趣,遠看也似傾洩一地詩意的框窗構圖;並以宜蘭石鋪設而成的居家露台,利用蕨類植株的疏密變化,搭配角落的石燈籠,便構成一座恬靜療癒的小型日式庭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露台右下方這棵以樹幹覆生的植株養了五年,原先空無一物,葉忠宜持續澆水後便開始生長出植物,因此每當他看到稀有植物就會想辦法移植至此,造就如今植相豐富的景象(定睛一看居然還有泰國鐵角蕨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最愛烏爾姆設計學院時期的設計物件

 
正當視線還佇留在葉忠宜的日式小庭院,甫轉身便撞見書架前有如展翅椅背的Falcon chair 丹麥獵鷹皮革椅,以及一連串足以令設計迷驚呼連連的經典物件;從BKF Chair皮革椅、包浩斯大師 Wagenfeld桌燈、Harri Koskinen 設計的冰塊燈煙燻版(這可是特別款,台灣實體店面買不到!),到包浩斯學生宿舍毛毯等。葉忠宜坦言自己極其偏好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時期的設計單品,因為烏爾姆時期是設計歷史與視覺傳達建立的開端。
 
書架前的Falcon chair 丹麥獵鷹皮革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比鄰工作區域的是葉忠宜的寢室,他以軌道式布簾圍塑而成,既可保有隱私、也能減少隔間在視覺上的負擔。床邊燈具為包浩斯「形隨機能」精神最佳體現的Wagenfeld 不銹鋼底座桌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比如他床上這張毯子,便是包浩斯德紹設計店與倫敦時尚設計工作室 Wallace Sewell 攜手推出的包浩斯宿舍毯復刻版,毯上還保留包浩斯標誌性的幾何色塊與格線,展現當時獨有的簡約韻律感。此外,葉忠宜也分享了初代包浩斯校友兼藝術家Max Bill為當年上課學生所打造,具備層架、單椅、書桌三合一功能的Ulm Stool,他表示,「我買的是有抽屜的版本,雖然現在看它的形狀可能會覺得有些普通,但卻是我心中的摯愛 。」
 
床上的毯子為包浩斯宿舍毯復刻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耗時一年完工,新家卻幾乎都是廉價材料?

 
但他家最神奇的地方,其實並非這些設計圈內人才看得懂的夢幻逸品,而是從天花到地板皆擷取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裝修,讓施工師傅從最初傷透腦筋(崩潰?!)到最後甘拜下風的成就感。
 
因與張軒豪共同租下一整棟三層公寓,耗時一年(2021—2022)才完成的新家,在裝潢上三個樓層皆以共用材料,搭配不同設計組合,因此葉忠宜臨窗的工作區延續一樓重本書店的金屬地板,沙發休憩區則採用與樓下和室相同的木地板。
 
葉忠宜將廉價的PC中空板與木材邊角料組構成天花板,既可藏拙,同時也能展現出耳目一新的視覺張力。照片左下為Harri Koskinen 設計的冰塊燈煙燻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葉忠宜說:「原先的地板跟天花都被封死,一拆就回天乏術,再加上預埋的水電管線,在處理上便改成以裸露天花夾PC中空板的形式,去呈現視覺上半透明的遮蔽狀態。這也是當時師傅老是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人拿邊腳料裝潢(笑)。但其實這跟一般住宅常用的矽酸鈣板一樣,我的天花板上也有藏小卡榫設計,方便清潔時一片片取下。」
 
此外,分割廚房場域調性的鐵皮金屬浪板,同樣也是相對廉價的材料,但巧妙應用在空間中卻能散發一股當代前衛感,再搭配包覆衛浴空間的鏡面牆體,更放大了視覺感官效果。
 
此區為休憩區域,既有閱讀書牆,也包括打電動時必躺沙發,左為BKF Chair皮革椅,右方則是以金屬浪板開孔半遮掩的廚房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小巧的廚房裡臥虎藏龍放了各種鍋具器皿,卻仍保持葉忠宜一貫對美感的要求;葉忠宜格外鍾情「特別版」,無論是與星巴克聯名的百慕達手沖壺,從日本訂購配送回台的無印良品白色冰箱,抑或是純白色的大同電鍋,他對於美總有自己的堅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最喜歡的角落是有陽光植栽的工作區

 
不過葉忠宜說自己最喜歡的角落還是工作區,因此他將陽光最充裕的位置留給自己花最多時間相處的地方。
 
他笑說,以前的自己無時無刻都不能待在家裡,但30歲過後卻不太喜歡出門。「大概2015年做《字誌》那時,我甚至可以 20個小時都黏在桌上,完全不出門。因為一投入工作,滿腦子都是設計的畫面,沒辦法帶著未完成的心情去做其它事,那時忙到忘記抽煙,也懶得出門吃飯,桌上常是一整疊的Pizza紙盒。」也正因如此,他才意識到,既然多數時間都必須待在家,更應該讓整體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舒適。
 
不過,後來因為身體免疫失調,醫生開始建議他即便不想睡,也要練習睡覺,因此這兩三年他也努力學會好好睡覺,甚至逼自己去學手沖咖啡,盡可能找些休閒娛樂去釋放掉長時間工作帶給身體的壓力與負擔。
 
工作桌的桌腳是日本大阪知名設計團隊graf的作品,桌板則是台中Fretwork 傢俱設計/製作木作師傅小齊的作品,葉忠宜說小齊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嚴苛、細節精準,甚至還幫他做了抽屜,「可能因為我自己是這樣性格的人,所以也喜歡找到這樣性格的人合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後來因為設計太忙葉忠宜攝影的時間相對便少,不過展示櫃裡還是擺滿了各式攝影器材,想偷喵一下他的攝影風格,文末有葉忠宜的個人攝影集彩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為了讓自己抽離工作的場所,葉忠宜跑去醜小鴨咖啡學手沖轉換心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除了工作,葉忠宜偶爾也會跟朋友下棋(左),或是看看書轉換情緒;眼前架上為不同城市的Wallpaper City Guide,因不同城市的書封顏色有所不同,擺放起來格外具有設計氛圍,葉忠宜甚至為了這個尺寸訂製書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大家都在說減法設計,但加法設計才真正挑戰功力! 
 

不過一談到設計,葉忠宜毫不遲疑的說,「我是加法設計師啊!大家都在說減法,但我覺得加法才能真正挑戰功力,而且加法是年輕設計師才有的野心。因為人生本來就會去蕪存菁,但如果年輕時便去蕪存菁,好像對事物是沒有渴求的。」 
 
因此,這也是葉忠宜的老毛病,設計前總會預設立場,哪邊該設計過場頁,又要建立哪樣的圖形,連大眾的預期反應也全在他的節奏掌握中。「我的設計會惹大家生氣也是故意的。」因為從小不被人喜歡,長大後更加不在意他人眼光,對葉忠宜而言,「一心想讓大家喜歡的心情,也會反應在作品上,但我的作品不需要迎合討喜。」
 
小時候曾經被霸凌的經驗讓葉忠宜更加清楚明白,做自己,不需要討喜迎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有趣的是,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設計不能只是美」,葉忠宜說,「這句話沒有錯,但沒有美什麼都不是。」他認為用這句話來掩飾醜陋,是很弔詭的事,即便醜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走得太前面一時之間還讓人難以理解,但另一種就只是傳統形式上純粹的醜陋。
 
因此葉忠宜認為美學可以被濃縮成四個階段—「美的形式是什麼、美的可能性、醜的形式是什麼、醜的形式是可以被挑戰的嗎?」而新醜風就屬於第四階段,刻意去挑戰醜、轉化醜,將醜變成大家說出不所以然,什麼都不是又酷到爆炸。這也是葉忠宜正在挑戰的階段。

特別是依據不同個案他會設定不同的世界觀,「有時我希望在大型案子裡去挑戰不同的形式,有時那種挑戰甚至是挑釁的,我會想要讓很多完全沒在接觸設計、沒踏進美術館、沒看過藝文刊物的大眾,在第一次被強迫看到設計這件事時,就讓他們看到無所適從的東西,因為當他們接觸到,再經過時間消化,世界就進步了。」
 
葉忠宜喜歡透過作品裡的刺點激起大眾的目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設計概念」對我來說太籠統,我的設計發想是從「世界觀」開始

 
因為對他來說,「設計的發想是從世界觀開始的。因為概念過於強調機能性、背後傳達的訴求,以及根據此訴求所對應的方式,這對我來說太籠統。我的設計是想傳達行為的互動,因為當大眾在解讀作品時,誰會看你的概念符不符合,反而是你的世界觀才能真正抓住他的眼球。
 
葉忠宜認為談概念太模糊,他的設計發想是從設定世界觀開始的。(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一如葉忠宜在設計客家委員會「台三線公路雜誌」一年三本刊物時,他便以一個獨立的世界觀進行分類,「我不是根據客戶的訴求,而是設想,既然他是公路攝影,如果我是旅行的人,我會怎麼去解讀這個路段,如何將它串起一個世界觀。因為概念不一定符合邏輯,但世界觀就跟電影一樣,有起承轉合能相互呼應,也都牽扯到行為模式。」
 
「因此我想像自己在台三線道路上奔跑時,路是不變的,唯一出現的變化就是時間軸,於是挑選白天、黃昏、夜晚三組照片當封面。此外因台灣公路的字體多半沿用美國公路,由字體設計師Tobias Frere-Jones在90年代所設計的 Interstate,而這個公路字體裡有個固定的笑臉表情符號,彷彿也像太陽,對照著景色。此外選紙時,因機車騎久會有胎紋,我便使用再生紙去營造這種觸感。而這就是我設想的世界觀。」
 
由客家委員會編製的客庄新生活美學季刊「台三線公路雜誌」。(Photo Credit:葉忠宜)
「台三線公路雜誌」內頁的攝影能讓人感受到公路旅行時騁馳下的車速。(Photo Credit:葉忠宜)


字體設計是視覺表現裡不可缺少、必須要去瞭解的一件事

 
從2013年引進並翻譯日本字型大師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到2016年統籌製作的日本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中文版等,葉忠宜一向持續以不同形式喚起台灣大眾對字體探索的重視。對照十年前的設計,台灣確實有大幅度成長,但現在面臨世代交替的拉鋸戰, 太多只為業主服務的設計便容易淪為商業的附庸。
 
葉忠宜認為設計不只是為社會服務,還要帶來更多未來的可能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葉忠宜說:「我覺得台灣現階段的字體設計仍以瞭解為主,因為背後牽扯到文化層面,難以一蹴可幾。一如日本擁有許多豐富的內文字體,因為一套字體可以開發兩三年,但對台灣市場來說,半年就很久,因為沒有時間餘裕去支撐起經濟成本。因此若想強調的東西要讓大眾立刻看得出來,你的東西就必須迎合大眾階層。」
 
但葉忠宜認為「設計是為社會服務」這句話只對一半,因為服務的真諦,並非一眛迎合,而是讓大眾可以參與,為社會設想更多符合未來趨勢的東西。因此「我必須協助業主去開拓新的想像。」例如「Hygge 肉桂捲禮盒設計」,在設計上有15%是葉忠宜想要去挑戰的部份,他選擇在字體排列上盡量大膽,哪怕乍看不好閱讀,卻能以肉桂捲形狀排列而成的字體說服業主及大眾。
 
「Hygge 肉桂捲禮盒設計」;迴旋的字體,挑戰了大膽的排列方式,同時亦呼應了肉桂捲本身的樣態。(Photo Credit:葉忠宜)

或是曾為王嘉明導演操刀的《王記食譜:料理莎士比亞》則是一本挾帶便當形式的劇本書(上面還有發票),這種設計便讓葉忠宜有種挑戰到底的意味。他笑說,「接到這個案子,我的腦袋裡便浮現一個想像畫面,當你拿著劇本書走進兩廳院時,警衛肯定攔下說不能帶便當進去。然後你就打開說,這是劇本啊!」(沒錯!這就是他的世界觀,很鬧很ㄎㄧㄤ也很帥)他也提到確實有人因為拿著這本書被警衛攔下。(哈哈哈)
 
《王記食譜:料理莎士比亞》為了營造又台又精緻的質感,葉忠宜在封面加了一層雷射光,還上了層模,才創造出又ㄎ一ㄤ又帥的劇本書。(Photo Credit:葉忠宜)

最近葉忠宜剛交出2022北藝中心開幕季主視覺,他將北藝中心的兩大建築元素(球體、波浪)平面化解構,將球體視覺化成帶有金屬感的酸性視覺(Acid Graphics)、波浪牆視覺化成錯視風格(Optical illusion)的視覺,用這兩種充滿視覺想像的設計元素來建構成這次主視覺的呈現方式。因為北藝中心的備受討論的「球劇場」就是最好的設計素材,因此他以直球對決,將視覺設計著重在建築的球體與如波浪般的雙層曲面玻璃上,再搭配藍盒子的光暈,進而產生一種置身北藝中心內,藉由透明波浪板去觀看戶外車水馬龍流動景象的趣味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2022北藝中心開幕季主視覺。(Photo Credit:葉忠宜)


葉忠宜設計裡的反叛,總是帥的理直氣壯

 
射手座的葉忠宜,性格裡有種與生俱來的樂天,沒遭遇過靈感枯竭的時刻,連打個電動都能靈光乍現,即便曾經歷少年時期的校園霸凌,內在意志強韌的他卻不曾因此墮入無底深淵或罹患憂鬱症,反倒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聲音與立場。
 
從2007年赴日學習平面設計與藝術攝影,在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打開眼界,(2012年底自日本返台,2014年又跑去歐洲遊覽旅行),並於2015年返台後創立「卵形oval-graphic」設計工作室。他骨子裡追求審美的標準、對帥的偏執,總在不斷地刷新與突破間帶給大眾的刺激感。這次新家空間設計也像賭上一口氣似,把大部份人看不上眼的普通廉價素材,放進住宅空間裡翻玩到淋漓盡致;因為葉忠宜設計裡的反叛,總是帥到理直氣壯、理所當然,接下來還會帥出什麼新高度,我們拭目以待。
 
葉忠宜的家除了PS5引人遐想之外,平時喜歡聽Of Monsters And Men、Miami Horror這類型的音樂,後來也在好友格子的推坑下入手了音響收藏界的夢幻逸品 JBL4343。(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 葉忠宜推薦私房家具選物店
平面設計師 葉忠宜IG藝術暨攝影作品網站 

日本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藝文空間「森³ sunsun museum」共同創辦人。重本書店共同創辦人。華文圈首本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創刊統籌,並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著作。設計作品曾獲英國D&AD awards wood pencil winner、日本Good Design Best100、Tokyo TDC Prize Nominee Work、德國紅點Red Dot,並入選布魯諾國際雙年展、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峰獎。近年設計作品主要有2018國慶設計主視覺、2020台灣設計展主視覺。
 
攝影師 Kris KangIG

1975年出生於桃園、現居內湖,2014年開始成為自由攝影師。平面拍攝作品涵括音樂、藝術誌、雜誌、舞台、文學、商業拍攝等,曾拍攝過《大誌》、《小日子》、《秋刀魚》、《GQ》、《La Vie 》等雜誌。 2015年11月發表「BONSAI / 盆栽」系列個人作品集。2016年開始進行「少女圖鑑 / Belle-pedia」系列,2017年11月發表「劍山 / KENZAN」個人作品集。曾獲2018 Wonder Foto Day 安藤菜穗子 評審賞受賞,同年則展出【生為一種容器 |  Kris Kang X 黃煌智 攝影展】,2019年起也擔任國家歌劇院特約攝影師。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