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的另一面,理性加乘的劇場版
建築、空間、家具、設計……這些,是我們常聽到且能接觸到的包浩斯設計範疇。但是,你可知道它那極簡、機能性的視覺態度,也影響著一部分視覺藝術,甚至再衍生至舞台與劇場表演?起源於 1920 年代包浩斯學校內的包浩斯劇場,原先僅是這些搞設計的學生們之舞蹈表演而已,在當年留下許多非正式的錄像紀錄;到了近代,許多藝術家試著重製那被稱為「劇場版抽象畫」的包浩斯劇場。這些國人鮮少接觸到的另類包浩斯,正以互動方式告訴你關於它的故事。
包浩斯(Bauhaus),這大概是我們這些學設計的「設計人」,從開始步入這世界到成為生命的一切,都伴隨著我們的名詞。但我們喚稱的包浩斯,很多人能知其名,可能卻不知其意。「Bauhaus」其實是由德文「Bau」和「Haus」組成(「Bau」為「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我們常打趣地說包浩斯就是蓋房子,但偏偏包浩斯卻不只是蓋房子。只要是設計相關的領域,幾乎都能見其感染力,甚至深深影響我們的內在及精神定義;但包浩斯還有什麼創造的可能?是否被囚禁在「設計」場域而已呢?
現展於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說起包浩斯的「異種交配」特性,就是它在結合「任何一種可能」的同時,絕對不會忽略社會及文化等重要理念。
設計不只用畫的,更是玩出來的
當我們設計任何一個設計的行為時,其基礎構成就是點、線、面三大要素;而在顏色上以紅、黃、藍為出發點,即成為當時 1920 年代包浩斯劇場誕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台北這場亞洲首展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中,就是複製了以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所設計的立體式構造舞台空間,並取其當時史萊莫(Oskar Schlemmer)所主持的舞台舞蹈之觀點,再加以重新詮釋這個當時稱為「實驗室」的空間。
對於我個人觀點而言,與其說它是「實驗室」,不如說它是「創造室」。談到這個想法之前,我們先來反觀自身,在我們學習設計的過程裡,台灣學子多以不斷的閱讀或圖片參考,或多由講師藉由講課來灌輸其觀念;但包浩斯不是,它是由行為及參與,並透過空間來創造其思維,藉由行動去開發任何一種可能。當然,它並非全無規則:在特定空間的地面上,包浩斯式教學會以幾何圖形搭配底端的線條,來定位、組織,讓學習者能在這規則框架下,體會包浩斯的中心思維,進而去思考及發揮創造。
舉例來說,我們在學習人體工學時,多半會參考文獻或數據,然後以背誦的方法來接受其知識,但這傳統學習法缺少了人體記憶。在包浩斯學校裡的舞台,藉由肢體及行為,配合空間的裝置及視覺感受,無形中就能把複雜的數據或根本無法成為數值的藝術形態,經由我們的身體語言,自然內化為一種創作記憶。所以包浩斯所教授的是一種「感受」,而不是一本厚重地參考書而已。
亞洲首場公開,重新認識經典
「無機性理性主義」大概就是包浩斯運用於劇場表演所提供的一個觀點,在舞者的肢體動態中,其實我們無需把它看作太艱深的藝術思維、或是需要點靈性的現代舞,也不需帶著太多預設立場來看待展出的六組「BSSS展示衛星」(Bauhaus Stage Studio Satellite)。展覽的目的只是告訴我們設計是玩出來的——即便我們正在設計的是「肢體動作」,所以包浩斯稱它為「遊樂場」(Play-Ground)。
在這六組場景中,其實有它起承轉合的邏輯:於 BSSS 1 先看經典影片再上路,舞蹈創作是深入了解包浩斯劇場的一個開始;接著 BSSS 2 紅色的大地板結合生命形態的舞蹈形式、並融合東西方元素,利用地面幾何圖形,自由發揮你的舞步;BSSS 3 則有各式姿態的舞者人形立牌,不一定要依它規則,但可以依它形態一起起舞;再到 BSSS 4 的幾何大方格空間裡,與錯綜的線條一起遊戲,可以任意地穿梭或俯臥其中;走到 BSSS 5《光影竿舞》(Supersession),是一種互動式 LED 彈性桿子,直接以身體碰觸即會產生光影互動;最後的 BSSS 6 除展示包浩斯的影片及首度揭示的珍貴資料外,亦是個綜合舞蹈場域。
BSSS 展示衛星及互動舞蹈,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揮創造力,透過有形或無形、經由動態或靜態,把包浩斯的核心價值在趣味中表現出來,產生出超乎「設計」的互動聯結。在大玩其遊戲時,更不需要劇本與刻意的形式,因為包浩斯所要呈現的,就是一種無限可能的實踐哲學與務實理論。這些概念在透過原本僅存於 1920 年代包浩斯學校內的包浩斯劇場、於當代再獲得重製展現之後,讓我們認識到包浩斯更多面向所帶來的啟發。
近代我們大玩現代主義與以極簡為標竿的同時,我們無法忽略包浩斯所帶給我們的衝擊。它呈現的是當代設計一個重要的依歸,無論是任何一種形式與狀態,你可能認同它、也可能是個反對者,但絕對忽視不了它帶給我們一切的設計原點及其精神。包浩斯給了我們一種任何思維的可能性,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傳達,讓我們能在設計或藝術等相關創作領域上完整應用,並且深受其影響,而能創造出對社會整體及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我們不必誇大包浩斯對我們何等重要,但它確實是一切初始創作源起的重要啟蒙;之所以是包浩斯,來自於因為它是包浩斯!
現展於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說起包浩斯的「異種交配」特性,就是它在結合「任何一種可能」的同時,絕對不會忽略社會及文化等重要理念。
包浩斯劇場始於 1920 年代,原本只是包浩斯學校內學生們的舞蹈表演。(Photo credit: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設計不只用畫的,更是玩出來的
當我們設計任何一個設計的行為時,其基礎構成就是點、線、面三大要素;而在顏色上以紅、黃、藍為出發點,即成為當時 1920 年代包浩斯劇場誕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台北這場亞洲首展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中,就是複製了以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所設計的立體式構造舞台空間,並取其當時史萊莫(Oskar Schlemmer)所主持的舞台舞蹈之觀點,再加以重新詮釋這個當時稱為「實驗室」的空間。
對於我個人觀點而言,與其說它是「實驗室」,不如說它是「創造室」。談到這個想法之前,我們先來反觀自身,在我們學習設計的過程裡,台灣學子多以不斷的閱讀或圖片參考,或多由講師藉由講課來灌輸其觀念;但包浩斯不是,它是由行為及參與,並透過空間來創造其思維,藉由行動去開發任何一種可能。當然,它並非全無規則:在特定空間的地面上,包浩斯式教學會以幾何圖形搭配底端的線條,來定位、組織,讓學習者能在這規則框架下,體會包浩斯的中心思維,進而去思考及發揮創造。
舉例來說,我們在學習人體工學時,多半會參考文獻或數據,然後以背誦的方法來接受其知識,但這傳統學習法缺少了人體記憶。在包浩斯學校裡的舞台,藉由肢體及行為,配合空間的裝置及視覺感受,無形中就能把複雜的數據或根本無法成為數值的藝術形態,經由我們的身體語言,自然內化為一種創作記憶。所以包浩斯所教授的是一種「感受」,而不是一本厚重地參考書而已。
亞洲首場公開,重新認識經典
「無機性理性主義」大概就是包浩斯運用於劇場表演所提供的一個觀點,在舞者的肢體動態中,其實我們無需把它看作太艱深的藝術思維、或是需要點靈性的現代舞,也不需帶著太多預設立場來看待展出的六組「BSSS展示衛星」(Bauhaus Stage Studio Satellite)。展覽的目的只是告訴我們設計是玩出來的——即便我們正在設計的是「肢體動作」,所以包浩斯稱它為「遊樂場」(Play-Ground)。
在這六組場景中,其實有它起承轉合的邏輯:於 BSSS 1 先看經典影片再上路,舞蹈創作是深入了解包浩斯劇場的一個開始;接著 BSSS 2 紅色的大地板結合生命形態的舞蹈形式、並融合東西方元素,利用地面幾何圖形,自由發揮你的舞步;BSSS 3 則有各式姿態的舞者人形立牌,不一定要依它規則,但可以依它形態一起起舞;再到 BSSS 4 的幾何大方格空間裡,與錯綜的線條一起遊戲,可以任意地穿梭或俯臥其中;走到 BSSS 5《光影竿舞》(Supersession),是一種互動式 LED 彈性桿子,直接以身體碰觸即會產生光影互動;最後的 BSSS 6 除展示包浩斯的影片及首度揭示的珍貴資料外,亦是個綜合舞蹈場域。
BSSS 展示衛星及互動舞蹈,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揮創造力,透過有形或無形、經由動態或靜態,把包浩斯的核心價值在趣味中表現出來,產生出超乎「設計」的互動聯結。在大玩其遊戲時,更不需要劇本與刻意的形式,因為包浩斯所要呈現的,就是一種無限可能的實踐哲學與務實理論。這些概念在透過原本僅存於 1920 年代包浩斯學校內的包浩斯劇場、於當代再獲得重製展現之後,讓我們認識到包浩斯更多面向所帶來的啟發。
近代我們大玩現代主義與以極簡為標竿的同時,我們無法忽略包浩斯所帶給我們的衝擊。它呈現的是當代設計一個重要的依歸,無論是任何一種形式與狀態,你可能認同它、也可能是個反對者,但絕對忽視不了它帶給我們一切的設計原點及其精神。包浩斯給了我們一種任何思維的可能性,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傳達,讓我們能在設計或藝術等相關創作領域上完整應用,並且深受其影響,而能創造出對社會整體及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我們不必誇大包浩斯對我們何等重要,但它確實是一切初始創作源起的重要啟蒙;之所以是包浩斯,來自於因為它是包浩斯!
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與其團隊主導的 Play Bauhaus,亦有許多有趣的錄像作品展出,像是這段《Take a chair》。(Video credit:Stephan Mu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