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沙國遺作「KAFD地鐵站」啟用!全球最長無人駕駛地鐵樞紐,流動曲線反映在地風土與傳統建築特徵
坐落沙烏地首都利雅德,建築女爵Zaha Hadid遺作之一「KAFD地鐵站」近日完工啟用。獨特的動態外觀反映當地風土與傳統建築特色,幾何孔洞立面結合多項節能設計,緩解交通壅塞問題的同時也實踐永續願景。
沙烏地阿拉伯為了實現「願景2030」(Vision 2030),近年來陸續在各個領域推動多項制度改革,其中為打造中東未來城市交通而規劃的「利雅德地鐵」(Riyadh Metro),耗費多年建造,終於於本月初完工第一階段,未來將為人口日益增長的首都舒解交通壅塞問題、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品質,並帶動旅遊業和永續發展。
變革性的交通運輸網路落成
作為世界目前最長的無人駕駛地鐵系統,利雅德地鐵的完工是全球交通變革的一大里程碑。總長約為175公里的利雅德地鐵由六條路線組成,共設有85個車站,1號線、4號線和6號線已於12月1日通車,其餘的三條路線則會接續開通,屆時將串連這座綠洲城市的核心區域、商業中心和文化地標,預計每日平均運量可達到360萬人次、減少自駕所產生的40萬升燃料,進而減少交通運輸造成的空氣污染。
而坐落阿卜杜拉國王金融中心(King Abdullah Financial District)、建築女爵Zaha Hadid遺作之一的KAFD地鐵站,便是連接1號線、4號線、6號線與未來單軌列車的轉運核心樞紐,占地約為4.5萬平方公尺,是利雅德地鐵的四大車站之一,Zaha Hadid Architects在贏得KAFD車站的設計競圖後,耗費10年建造,終於於今年完工亮相。
曲線女王的美學展現、流淌於建築中的自然之美
傳統伊斯蘭建築中有種常見的凸窗元素「Mashrabiya」,其鏤空窗花通常會結合豐富的幾何圖案,提供遮陽、隱私的同時也促使空氣流動並調節溫濕度,Zaha Hadid與現在帶領事務所的首席建築師Patrik Schumacher便從這在地傳統建築,以及沙丘風吹沙所產生的沙紋中汲取靈感打造KAFD地鐵站,造型強烈的外觀延展出動態的曲線型態,呈現建築女爵揉合幾何概念與流暢曲線的代表性設計手法,優雅現代而具未來感,也反映出建築與自然交織之美。
將服務大量乘客與連接不同交通網的KAFD站,在設計時優先考量了連通性和功能性。車站鐵路、汽車和行人的交通流量經過了精密的計算、規劃和建模,最終形塑出一個由一系列正弦曲線所構成的三維立體核心結構,有效實現內部流通。這個正弦波元素也延伸至外觀立面,由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製成的面板結合幾何穿孔設計,以現代形式重新詮釋傳統「Mashrabiya」,並為室內遮擋掉部分日光輻射。
(Photo Credit:Hufton+Crow)
(Photo Credit:Hufton+Crow)
實踐未來城市的永續運輸願景
地上5層、地下2層的車站共設有6個月台,分布於四個樓層中,與公車及停車轉乘區相連,為利雅德打造一個多模式交通樞紐和周遭金融區的嶄新公共廣場。
車站內部寬闊明亮。(Photo Credit:Hufton+Crow)
對稱之美隨處可見。(Photo Credit:Hufton+Crow)
(Photo Credit:Hufton+Crow)
為了貫徹永續設計理念,並於最低耗能下提供最佳舒適性,車站融合了被動式設計,像是以再生能源驅動的高效冷卻系統可根據每天不同時段的客流量自動調節溫度、月台所設置的滑動門可將冷氣有效保留在站內等等;透過許多節能設計細節,KAFD地鐵站不僅已獲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頒發的LEED金級認證,更形塑出未來城市交通運輸空間的新典範。
(Photo Credit:Hufton+Crow)
(Photo Credit:R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