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東京國立博物館《浮世繪現代》開展!草間彌生、Antony Gormley等85位藝術家攜手職人,跨界詮釋當代浮世繪 東京國立博物館《浮世繪現代》開展!草間彌生、Antony Gormley等85位藝術家攜手職人,跨界詮釋當代浮世繪

東京國立博物館《浮世繪現代》開展!草間彌生、Antony Gormley等85位藝術家攜手職人,跨界詮釋當代浮世繪

東京國立博物館《浮世繪現代》展覽登場!集結草間彌生、Antony Gormley 等85位藝術家與足立版畫研究所職人,透過漫畫、設計、建築與當代表現,重新演繹浮世繪的跨時代魅力。

浮世繪現代展登場,從江戶市井到當代藝術


東京國立博物館推出當代浮世繪大展《浮世繪現代》,自即日起至 6 月 15 日在表慶館登場。從「浮世」切入,由「漫畫往還」、「北齋讚歌」、「摸索與實驗」、「現代的繪師們」、「傳承與發展」共五個主題構成,攜手 85 位不同領域創作者,以及足立版畫研究所的雕刻師(雕師)與刷版師(摺師),展開跨越時代的版畫文化對話。
 
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展出《浮世繪現代》,自即日起至 6 月 15 日登場。(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浮世繪(Ukiyo-e)起源於江戶時代,是描繪市井生活、娛樂文化與當世風尚的庶民藝術。原意為「憂世」的「浮世」,在江戶時期轉為象徵「把握當下」。浮世繪多以多色木版畫(錦繪,nishiki-e)形式製作,分工精細,由畫師、雕刻師與刷版師共同完成,得以大量流通。

菱川師宣、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等皆為代表性畫師,作品至今仍具影響力。19 世紀中葉後,隨著攝影技術與西化潮流興起,浮世繪逐漸式微,卻在歐洲掀起日本主義風潮,深刻影響印象派畫家。如今浮世繪被視為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樑,透過復刻、創作與跨界合作,持續以全新面貌再詮釋。
 
展覽共分五大主題,從不同時代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切入浮世,並攜手版畫職人共同合作完成創作。(Photo Credit:The Adachi Institute of Woodcut Prints)
 

五大主題展區

 

漫畫往還:遊走於記憶與當代之間


展覽首區「漫畫往還」傳達漫畫家們對浮世繪出版與表現形式的致敬。楳圖一雄、水木茂、安野百葉子等知名漫畫家透過重構角色與場景,並依照江戶時代的分工方式,漫畫家、雕刻師、刷版師協作完成木版畫創作,呈現懷舊又富玩心的畫面,讓熟悉的角色們引領觀眾穿越時空,走入木版畫世界。
 
安野モヨコ 《『さくらん』きよ葉》,2016。© Moyoco Anno(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KYNE 《無題1》 2024年 ©KYNE (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永井博《Time goes by ...》 2022年 ©HIROSHI NAGAI(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北齋讚歌:發現北齋,重新設計  


「北齋讚歌」則回應 1986 年波士頓美術館中《北齋模樣畫譜》版木重現的歷史事件,引發了當時正活躍於1980年代日本設計界的平面設計師們,對北齋的重新關注與創作回應,探索傳統版畫與設計之間的跨時代對話。展區呼應《浮世繪現代》展覽跨越古今的主題,引導觀眾思考「什麼是經典?」、「經典如何在不同時代持續被閱讀與再創?」
 
浅葉克己 《Colored Glasses of Hokusai I》1987 ©︎浅葉克己。(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粟津潔《うんすいに鶴(「北斎模様・潔彩色図譜」より)》,1987。 
靉嘔Ay-O 《冨嶽噴火 凱風虹快晴》 ,1982。(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摸索與實驗:1970年代的創作實驗現場


進入「摸索與實驗」章節,展現 1970 年代以來,設計師、建築師與插畫家成為新一代「繪師」的歷程。田中一光、和田誠與黑川紀章等人,透過自身創作語彙轉化木版語言,帶來兼具實驗精神與視覺衝擊的作品,例如:呈現建築師黑川紀章的素描、圖面與個人物件結合的獨特構圖,拓展木版畫的空間性與概念性。
 
Kisho Kurokawa 《Gallery》 1981 株式会社黒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和田誠《Six Stars on the Screen Portrait of the Owner of 'Rick's Café Américain': Humphrey Bogart》,1979  ©︎Wada Makoto(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現代的繪師們:從草間彌生到Antony Gormley,現代浮世繪的跨界實驗


本展規模最大的展區「現代的繪師們」展於表慶館二樓,聚焦自 2010 年代起參與「現代浮世繪・國際創作計畫」的藝術家,像是草間彌生、六角彩子、田名網敬一、N.S. Harsha、加藤泉、李禹煥、Antony Gormley、橫尾忠則等國際名家,皆透過與日本職人共作,展現「浮世」這一詞語最本質的當代意涵。
 

塩田千春《Connected to the Universe - Red Circles》 2023,木版 ©JASPAR, Tokyo, 2025 and ChiharuShiota(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些跨文化與跨媒材的實驗,延續職人技藝,並重新激發浮世繪作為時代鏡像的意義。重點展品之一草間彌生《七色富士》系列,展現她於 2014 年首次挑戰以木版技術描繪富士山,並攜手年輕職人合作時的現場紀錄,由於草間彌生對所有試刷版本都喜愛,最終完成七種不同版本,此展可一窺當年創作現場及實際使用的版木。
 
Nick Walker 《Tokyo Nectar》 ,2024。(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另一件 Antony Gormley 2025 年新作〈RAPT〉則實踐全新刷版技法,藝術家先以刷子在 100 張和紙上施以淡墨暈染,再由刷版師依紙張墨色變化調整摺刷位置,製作出每件獨一無二的作品。至於李禹煥則關注於北齋與廣重風景畫中鮮明漸層色彩的表現,運用傳統木版技術創作其代表系列《Dialogue》,刷版師將同一版重複刷印近 20 次,展現堪比繪畫的豐富色彩層次。
 
Antony Gormley, Rapt, 2025。(Photo Credit:Xavier Hufkens)
李禹煥《Dialogue 1》,2022,木版 ©2022 Lee Ufan(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傳承與發展:為了未來的雕刻與刷版技藝


最後一章「傳承與發展」回顧足立傳統木版畫技術保存財團自 1994 年設立以來的工作成果。透過策劃與監修多件當代木版作品,財團致力於讓傳統技術不僅保存,更能與時代共生。展覽中央亦展示實際使用的工具與製程物件,具體傳遞雕刻師與刷版師在當代創作中的核心角色。
 
花井祐介 《無題1》,2021 ©︎YUSUKE HANAI(Photo Credit:The Adachi Institute of Woodcut Prints)
横尾忠則 《寒山拾得・其三》 ,2023。 ©︎Tadanori Yokoo|福田美蘭 《2012年雪月花》,2012。|山口晃《新東都名所 東海道中 日本橋 改》 ,2012年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of Mizuma Art Gallery。(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特別展同步登場!《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先驅》


與此同時,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同步推出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先驅》,以 18 世紀末江戶時代傑出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1750–1797)為主角,帶領觀眾深入探索浮世繪繁盛背後的重要推手及當時江戶的多元文化景觀。
 
《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先驅》同步登場。(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蔦屋重三郎,也稱「蔦重」,他發掘並支持許多當時偉大的浮世繪師與作家,如東洲齋寫樂、喜多川歌麿、山東京傳等;不只印製書籍,也懂得如何挖掘與培養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推向市場,創造流行文化,可說是浮世繪興盛與大眾文化成形的幕後關鍵人物。

展覽詳實回顧蔦重的出版活動與策略,也連結 2025 年 NHK 大河劇《豈有此理~蔦重的夢幻篇章~》(べらぼう~蔦重榮華乃夢噺~),立體呈現蔦重活躍時期的江戶街景與文化氛圍。展覽期間將分前(4/22至5/18)後(5/20至6/15)期更換部分展品,無需事先預約,持本展觀展票者,亦可於觀展當日免費參觀表慶館展覽《浮世繪現代》。
 
《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先驅》現場(Photo Credit:東京國立博物館)

浮世繪現代  
日期|2025/04/22(二)至 2025/06/15(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表慶館  (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13-9)
時間|9:30 至 17:00(週五、六與 5/4、5/5 延長至 20:00)  ※最晚入館時間為閉館前 30 分鐘  
休館|週一(除了4/28、5/5照常開館),5/7休館  
票價|一般 1400 日圓、大學生 700 日圓、70 歲以上 400 日圓  ※出示特展《蔦屋重三郎》或《新日本趣味》觀展票券,於觀展當日可免費入場
官網|
https://www.tnm.jp/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