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震災廢瓦重構新聚所:能登半島首座「大家的家」坐落狼煙町,延續地方記憶與共生精神
14年前由伊東豊雄領頭發起的「大家的家」(みんなの家)計畫,從311大地震延續至今,走入能登半島的重建現場。今年七月,首座新建成的空間落腳於狼煙町,成為災後居民重新凝聚生活與情感的起點。
回望人類的歷史長河,建築從來不是單獨而生的存在。無論是象徵秩序的古典神廟,或是回應工業化浪潮的現代主義建築,每個時代所誕生的形式,總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結構、環境變遷或科技發展。那在面臨極端氣候影響而災難頻繁的當代,我們該如何定義建築的存在?什麼才是真正的建築?建築師又該為誰而設計?
在見證了東日本大地震後,伊東豊雄開始質疑自己過往的建築思維,並思考是否有一種建築,不為城市表情或形式存在,而真正回應人的需求,於是他拋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大家的家』?」
一場以建築為名的共創行動,讓「家」重新成為生活的據點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伊東豊雄攜手妹島和世、山本理顯等日本建築大師,發起災後重建計畫「Home for All」(みんなの家),號召年輕建築師共同參與,希望透過建築回應災民對於「場所」的需求,重建心靈的歸屬。這項行動隨後進一步催生了非營利組織「HOME-FOR-ALL」(HFA),以居民參與為基礎,結合地方團體與企業支援,打造出能真實融入社區的共用空間。
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與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設計的相馬兒童之家。(Photo Credit:HOME-FOR-ALL)
相馬兒童之家特色為木構造編織格的天花板。(Photo Credit:HOME-FOR-ALL)


這些被稱為「大家的家」的建築,在災後地區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僅提供臨時住宅外的聚會場所,更成為新的社區核心。至今,HFA已在東北地區建造16棟,在熊本的地震與水災區亦興建超過130棟空間,許多至今仍為居民日常所用,體現其持續性的價值。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與Contemporaries株式會社合作的南相島之家遊樂場。(Photo Credit:HOME-FOR-ALL)
SANAA設計的宮戸島月濱之家。(Photo Credit:HOME-FOR-ALL)


在311過去十多年後,2024年初的能登半島再度遭遇強震,HFA隨即展開新一輪行動,預計於珠洲市、輪島市與能登町等地建造六棟「大家的家」。今年七月中,首棟建築「狼煙之家」(狼煙のみんなの家)於能登半島最北端的小村落正式完工,由設計東京T-SITE、代代木VILLAGE等作品的建築事務所 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擔綱設計。
「大家的家」系列於能登半島的首座建築「狼煙之家」於七月落成。(Photo Credit: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在能登最北端,築起一座與人共生的建築
狼煙町位於能登半島最北端,緊鄰日本海與擁有142年歷史的祿剛崎燈塔,是一處僅有約50戶人家的小漁村。這裡雖地處偏遠,卻長年吸引移住者進駐,居民在地震後便自主凝聚、討論社區未來,展現出高度的地方凝聚力。新落成的「狼煙之家」便選址於當地道路休息站「道之驛 狼煙」旁,成為旅人與居民之間的連結點。
「狼煙之家」為單層的木構建築,設計反映當地的傳統建築形式。(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自2023年起與當地社群展開合作,設計聚焦於回應地景與土地記憶。這棟大家的家外觀以傳統語彙為基礎,屋頂鋪設約3,000片從地震倒塌家屋中回收的黑瓦與小松瓦,不僅保留地域特色,也象徵重建的延續;外牆採用在地慣用的下見板張工法,屋內則懸掛著象徵當地文化的能登燈籠,營造出親切而富含情感的溫馨氛圍。

狼煙之家以地震倒塌家屋中回收的黑瓦與小松瓦打造屋頂。(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屋內的能登燈籠是當地的文化象徵。(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在這總面積約119平方公尺的單層木造平房中,室內包含可作為食堂與居酒屋使用的廚房空間、兒童遊戲區,以及可靈活運用的開放式集會空間,預計用於舉辦社區活動、慶典或臨時工作坊。除了日常使用,也具備防災據點的機能,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淨水器、防災用品儲藏室,以備不時之需。
(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這座建築的價值,不僅在於設計語彙或空間機能,更來自於它作為社區共同記憶的延伸與承載。從設計到落成,「狼煙之家」凝聚了HFA、地方NPO「奧能登日置らい」、居民與企業贊助者,是一場多方合作與對話下生成的結果。
(Photo Credit:松田咲香)

作為HFA在能登地區六處預定建築中的首座完工項目,「狼煙之家」同時也是日本財團推動的「みんなの憩いの場」九處交流據點之一。這些空間不僅回應災後安置的急迫性,更思考如何在災難過後重建社群的日常支持系統。在自然災害日益頻繁的時代,「大家的家」系列提供我們另一種想像:建築不再僅是一處地標,而是一種關於關係的構築,是在最困難的時刻,仍能點亮希望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