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棄發電廠與污染工業島的綠色轉身:BIG 攜手 SCAPE 改造美國曼雷薩島成生態樂園
位於康乃狄克州諾沃克的曼雷薩島,過去因發電廠污染和自然天災而荒廢,如今在SCAPE與BIG的規劃設計下,這座廢棄工業島嶼正走向重生,計畫於2030年蛻變為結合自然修復與社區共享的全新生態樂園。
隨著時代更迭,許多城市中因工業化而興盛的建築與空間,在產業轉移、技術革新與環境意識的抬頭下,逐漸成為城市日常中被閒置的角落。這些場域看似沉睡,卻也蘊藏著再生的契機;當設計與都市計畫重新介入,它們便將重獲新生,建築背後的歷史脈絡也得以延續,以嶄新的樣貌再度與公眾生活連結。
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諾沃克(Norwalk)長島海峽邊的曼雷薩島(Manresa Island),這座曾為發電廠基地的島嶼,正將透過全新的生態社區計畫「Manresa Wilds」脫胎換骨,以自然修復與永續發展為核心,它將重新融入在地人們的生活,為城市帶來另一種未來的想像。

工業島的迂迴重生
若追溯曼雷薩島的歷史,那充滿戲劇性轉折的變遷幾乎可以寫成一部地方史詩。17 世紀,當地居民在這裡以農耕與畜牧維生;19 世紀後期,則搖身一變,成為耶穌會的靈修中心,承載著一段靜謐與沉澱的歲月。直到 1950 年代,能源公司進駐,燃煤發電廠落成,並以煤灰不斷填海造陸,平靜的風景被轟鳴的機械取代,曼雷薩島自此成為一座三面臨海的工業半島。
燃煤發電廠於 1960 年建成。(Photo Credit: Manresa Island Corporation)

隨後的數十年,電廠為區域供應能源,污染與事故也接踵而至,漏油事件、空氣與海域的破壞,使島嶼逐漸背離自然,並引發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議,甚至被列為康乃狄克州「骯髒五大」之一。2012 年,颶風珊迪肆虐,重創發電廠,這場災難更像是大自然的無聲抗議,迫使工業行為停擺,隔年電廠正式關閉,自此閒置荒廢。
廢棄閒置的電廠外觀。(Photo Credit: Manresa Island Corporation)


然而,在十餘年的沉寂中,島上的生態卻悄然復甦。白樺林在煤灰土地上茁壯、魚鷹築巢,濕地逐漸恢復生機,這片曾被視為工業傷痕的土地,如今展現出轉型的契機。去年,非營利組織 Manresa Island Corporation 收購島嶼,並攜手 SCAPE、Bjarke Ingels Group(BIG)等設計團隊,要將這塊受污染的工業遺址,轉化為結合生態修復、公共生活與教育研究的全新生活園區「Manresa Wilds」,為島嶼揭開嶄新的篇章。
SCAPE 攜手 BIG,打造一座生態樂園
在新的藍圖裡,整體景觀設計由 SCAPE 主導,曼雷薩島將被打造成一座貼近自然的生態樂園。在這裡,有一條蜿蜒的步道會帶領人們穿越沼澤與濕地,近距離觀察野生棲地;大片草坪、公共海灘、兒童遊樂區、研究中心,還有室外溫泉池與泳池等多元設施,構築出充滿活力的水岸日常。正如 SCAPE 創辦人 Kate Orff 所說:「希望把生態修復、社區可及性和純粹的樂趣融為一體,邀請人們以全新方式體驗濱水生活。」
這些設施除了提供休憩娛樂功能,更重要的是透過生態海岸線的營造、樹冠覆蓋的增加以及部分區域的抬升設計,建構出能夠應對極端氣候與洪患威脅的韌性景觀。
(Photo Credit:SCAPE, BIG)
(Photo Credit:SCAPE, BIG)
(Photo Credit:SCAPE, BIG)
這些設施除了提供休憩娛樂功能,更重要的是透過生態海岸線的營造、樹冠覆蓋的增加以及部分區域的抬升設計,建構出能夠應對極端氣候與洪患威脅的韌性景觀。



同時,坐落島嶼南端,象徵著工業記憶的廢棄發電廠則由 BIG 負責改造。「鍋爐、筒倉和渦輪大廳就像後工業時代的教堂,等待著被探索與再解讀。」Bjarke Ingels 詩意地將工業巨獸化為一座聖殿,不以推倒重建為手段,而是以減法尊重既有框架。設計團隊保留八層樓高的鍋爐大樓與標誌性的高聳煙囪,將其改造成休閒與餐飲空間;渦輪大廳則轉化為靈活的多功能場域,原辦公樓則成為生態研究與教育基地。這種前瞻而詩意的手法,讓時間的層次得以並存,使舊有能源設施華麗轉身,成為承載文化與公共活動的社區核心。
發電廠建築將被改造成多功能大樓。(Photo Credit:SCAPE, BIG)
(Photo Credit:SCAPE, BIG)
(Photo Credit:SCAPE, BIG)
(Photo Credit:SCAPE, BIG)




以社區共榮為核心,工業遺產轉型的典範
「Manresa Wilds」將分階段展開,首波社區拓展工作預計今年啟動,並在 2030 年全面開放。屆時,這裡將不再是人們只能遠望的工業孤島,而是一座融合自然教育、公共休閒與文化活動的社區綠洲。它的願景不只是提供公共空間,更在於凝聚居民、教育機構與文化夥伴,共同塑造出一種共享的生活網絡。
(Photo Credit:SCAPE, BIG)


對於這樣的轉型,全球各地其實已有許多類似的案例。像是從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的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由舊穀倉蛻變的挪威 Kunstsilo當代美術館,以及台灣的屏東縣民公園,以舊紙漿廠工業遺構為核心、建構出複合水岸廊道成為當地的生活園區。如今,曼雷薩島的轉型,將為當地注入新的經濟活力與社區凝聚力,在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時代下,也為美國東岸寫下城市再生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