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Birthday Mr. Burroughs! 倫敦攝影家藝廊同步展出布洛斯、林區、沃荷作品
美國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作家之一,為慶祝他的百歲冥誕,倫敦攝影家藝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於近日首次推出威廉‧布洛斯攝影展。
垮世代教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特立獨行的風格,影響後來無數音樂人和電影導演。
1957 年威廉‧布洛斯為《在路上》(On The Road)作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所拍攝的照片。
威廉‧布洛斯創作小說、散文,也從事社會評論、繪畫創作及故事演說,曾發表了 18 部小說和 6 部短篇故事集,但卻少人有知道他也從事攝影創作,攝影展取名「Taking Shots」,除了帶出攝影主題,也影射了威廉‧布洛斯過往藥物上癮、槍不離身的種種爭議行徑,以向這位在 1960 年代首次在作品中探討同志傾向與毒品文化的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教父致敬。
威廉‧布洛斯 無題 19.2 x12.9cm 約 1972 年
威廉‧布洛斯 曼哈頓 1965年
對威廉‧布洛斯來說,攝影應該可以算是一項研究工具,他運用影像裡的素材去形塑小說中的角色,而這些碎屑式的片斷記錄也照映出布洛斯遊牧不定的生活與心靈狀態。
威廉‧布洛斯於北非 Mouniria Garden 別墅內
威廉‧布洛斯對於攝影和時間的關係相當感興趣,他說:「攝影擾動了時間流動向前的本質,並為觀者開展了物理世界的感知,而影像的拼貼則像是時光旅行中片斷的再造,留下時間是如何被記錄的過程。」而展覽除了展出從 1950 年初到 1970 年的 100 多件影像作品之外,也呈現了威廉‧布洛斯珍貴的拼貼創作與私人信件。
(Photographs by 鍾漁靜)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藝廊也同時展出電影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和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攝影創作。
大衛‧林區的攝影延續電影裡陰鬱、詭譎的視覺語言,在這些如場勘照的作品中,廢棄工廠在他的眼中成為奇異的領土,被工業化突擊與丟棄,彷彿只剩下恐懼。
大衛‧林區 無題(羅茲) 2000年
大衛‧林區 無題(英國) 1980年代/1990年代
大衛‧林區 無題(羅茲) 2000年
在地下室、窗櫺、水管、工廠,那些陰蠕非人居的地方,大衛‧林區用攝影呈現人造的荒蕪,以及廢墟是如何被自然固有的力量再度占領。
而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則展出了 1982 至 1987 年,他以 35 釐米黑白底片所補捉的日常生活,如街景、行人、名人派對和城市景觀,從這些影像中可以發現,攝影的複製性是如何影響著安迪‧沃荷創作,沃荷將同一影像格狀排列、並接縫起來,看來就像是後來他作品中不斷出現的重覆或系列影像。
安迪‧沃荷 街上的人 1976-1987
安迪‧沃荷 瑞莉‧霍爾 1976-1987
左圖:安迪‧沃荷 拿著玻璃杯的年輕男子 1976-1987。
右圖:展覽現場。 (Photographs by 鍾漁靜)
展覽將展至 3 月底,透過另一種創作形式,觀眾或許能更清晰地看見 3 位在文學、電影、當代上享有盛名創作者,如何直白地看待世界,用攝影記錄他們的思路。
垮世代教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特立獨行的風格,影響後來無數音樂人和電影導演。
1957 年威廉‧布洛斯為《在路上》(On The Road)作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所拍攝的照片。
威廉‧布洛斯創作小說、散文,也從事社會評論、繪畫創作及故事演說,曾發表了 18 部小說和 6 部短篇故事集,但卻少人有知道他也從事攝影創作,攝影展取名「Taking Shots」,除了帶出攝影主題,也影射了威廉‧布洛斯過往藥物上癮、槍不離身的種種爭議行徑,以向這位在 1960 年代首次在作品中探討同志傾向與毒品文化的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教父致敬。
威廉‧布洛斯 無題 19.2 x12.9cm 約 1972 年
威廉‧布洛斯 曼哈頓 1965年
對威廉‧布洛斯來說,攝影應該可以算是一項研究工具,他運用影像裡的素材去形塑小說中的角色,而這些碎屑式的片斷記錄也照映出布洛斯遊牧不定的生活與心靈狀態。
威廉‧布洛斯於北非 Mouniria Garden 別墅內
威廉‧布洛斯對於攝影和時間的關係相當感興趣,他說:「攝影擾動了時間流動向前的本質,並為觀者開展了物理世界的感知,而影像的拼貼則像是時光旅行中片斷的再造,留下時間是如何被記錄的過程。」而展覽除了展出從 1950 年初到 1970 年的 100 多件影像作品之外,也呈現了威廉‧布洛斯珍貴的拼貼創作與私人信件。
(Photographs by 鍾漁靜)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藝廊也同時展出電影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和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攝影創作。
大衛‧林區的攝影延續電影裡陰鬱、詭譎的視覺語言,在這些如場勘照的作品中,廢棄工廠在他的眼中成為奇異的領土,被工業化突擊與丟棄,彷彿只剩下恐懼。
大衛‧林區 無題(羅茲) 2000年
大衛‧林區 無題(英國) 1980年代/1990年代
大衛‧林區 無題(羅茲) 2000年
在地下室、窗櫺、水管、工廠,那些陰蠕非人居的地方,大衛‧林區用攝影呈現人造的荒蕪,以及廢墟是如何被自然固有的力量再度占領。
而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則展出了 1982 至 1987 年,他以 35 釐米黑白底片所補捉的日常生活,如街景、行人、名人派對和城市景觀,從這些影像中可以發現,攝影的複製性是如何影響著安迪‧沃荷創作,沃荷將同一影像格狀排列、並接縫起來,看來就像是後來他作品中不斷出現的重覆或系列影像。
安迪‧沃荷 街上的人 1976-1987
安迪‧沃荷 瑞莉‧霍爾 1976-1987
左圖:安迪‧沃荷 拿著玻璃杯的年輕男子 1976-1987。
右圖:展覽現場。 (Photographs by 鍾漁靜)
展覽將展至 3 月底,透過另一種創作形式,觀眾或許能更清晰地看見 3 位在文學、電影、當代上享有盛名創作者,如何直白地看待世界,用攝影記錄他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