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抵達一座陌生城市時,通常對於當地的第一印象通常來自公共交通運輸場站。但場域夠不夠現代化?能否呈現區域獨特性格這些都仍是其次,其實旅人最害怕的還是指標模糊不清、動線混亂,以及都已經2020年了,為什麼大眾運輸空間依舊毫無美感可言。

擁有優雅的日式建築外觀的新竹火車站為百年古蹟,但正因如此在設計改造上難度極高。(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甫結束2020台灣設計展的新竹,為了不讓設計力僅僅只是曇花一現,這次在台灣設計研究院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的攜手合作下,力邀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博瀚設計工作室進行設計改造,讓新竹火車站以3個設計微改造,在保有百年國定古蹟的日式優雅外觀的同時,又能將售票亭立面、天花板、售票機、指標示等各種元素重整,並將原本色彩雜亂、指標不清的車站內廳,變身為既友善又具有歷史意義的交通轉運場站。

 
明明都是置物櫃,但經由設計改造後,整體質感瞬間升級外,也讓視覺美感煥然一新。(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整過後的車站指標不只美感升級,同時也讓資訊傳達更加清晰易懂。(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微改造亮點1:空間減法讓調性、色彩、材質統一
 
作為全台最古老的火車站也是國定古蹟,新竹火車站乘載著百年情感,亦為新竹重要地標,但基於《文化資產保存法》,設計團隊無法任意變動、修改,以及碰觸古蹟本體,這也提高了設計改造上的難度。因此在眾多考量下,設計團隊提出了「微改造」計畫,透過「空間減法」減去繁複線條、色彩及人為造物,並依據古蹟原有風格調性將色彩與材質統一規劃。
 
不只服務中心及售票口櫃台置換成清透玻璃,時刻表電視也由售票亭上方挪移至售票人員後方,不只拉近乘客與服務人員之間的距離,時刻表閱讀性也更高。除此之外,原先錯落在候車大廳各個地方的移動式公佈欄也挪移至售票處旁,並減去過度的公部門張貼文化,讓整體視覺效果相對清爽舒適。

 
左圖服務中心與售票口櫃台置換成清透玻璃,讓整體視覺表現明亮乾淨之餘,也拉近了服務人員與乘客之間溝通的距離感。右圖為指示清楚,且風格相對簡潔的自動售票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原先的自動售票機容易讓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資訊混亂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使用動線上,原本排隊進站的方向(左圖)較不明顯,色彩表現也非常雜亂,設計改造後(右圖)讓方向性變得更明確,色彩也回歸單純且具質感的黑色。(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微改造亮點2:照明設計以「光」呈現零色差質感
 
火車站,是城市的入口,也是市民、旅人們等待、相會、分離,前往各方的轉運樞紐。但新竹火車站在古蹟天花架構無法重置前提之下,設計團隊選擇採用色容差控管技術LED平板燈,以連續性線型排列呈現零色差的質感表現,不只簡化天花線條,以「光」為整體空間加分,更能延伸視野,並賦予場域明亮、煥然一新且節能的全新感受。

車站大廳在改造後透過LED平板燈的連續排列,讓室內光源不只充裕且具有美感一致性。(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微改造亮點3:指標系統優化讓資訊更清楚易讀
 
新竹火車站指標示設計優化遵循臺鐵品牌識別系統規範,在既有框架下將新竹火車站舊有指示標汰舊換新。一方面要延續既有導示邏輯,另一方面則是優化現有圖標設計,並統一中英文字體,不只去除刻板色彩印象,重新設計編排乘車時刻表,亦運用設計手段讓指標示系統更加融入公共環境,也讓時刻表更清楚易讀。

這次的「微改造」計畫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有「新竹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案」車站2.0計畫,真心希望未來每個轉運車站都能華麗轉身,變成有感設計下的另一種城市美學。


汰舊換新後的指標系統讓人一目瞭然,讓人不再迷失於車站之中。(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對照車站原先的圖標設計與字體,可以感覺到微小卻明顯的視覺差異。(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將原先圖標裡不流暢的部份去除掉,透過視覺上的統一,質感提升,也更明確的讓人藉由圖像理解指示背後的意涵。(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竹火車站裡的指標系統全部大更新,快來看看之前跟改造後有什麼不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 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