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竹市透過推動都市建築美學,點亮居民對周遭城市改變的感知,當我們漫步在街區,不僅能看見新建築的生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舊街廓的魅力,日常之中同時承載了過往的歷史軌跡與當代工藝之美。一起跟著【新竹建築散策】全新系列文章,由吳宜晏、游智維、吳東龍、顧庭歡、蘇仰志五位達人領路,分別從建築評論、地方創生、城市觀察、生活風格、與教育交流等各種面向切入觀察,重新邂逅這座不斷轉變的迷人城市。

【延伸閱讀】設計觀察家吳東龍重回兒時場域的城市新觀察,走訪「龍山國小」、「隆恩圳」
「建走大叔」吳宜晏以過去多年擔任雄獅旅遊集團「欣建築走讀」的企畫及執行者的角度看新竹市這幾年的城市樣貌與多元性,他看見一座能以都市規劃、景觀及建築作為主題進行「旅行策展」的現代城市,同時,也代表城市自身文化底蘊足夠撐起觀光旅遊吸引力,相關硬體等服務設施也趨近到位,是相當值得肯定及佳許的。
 
「對我來說,『建築走讀』一直都是認識建築的好方式。我時常說『我不是在走讀,就是在走讀的路上』。這句話很清楚地帶出我的工作與興趣!我喜歡看、參觀或是了解建築,我認為建築裡的活動可以一窺每個時代的當代特質。」吳宜晏在談到建築參訪時這麼說道。


建走大叔吳宜晏。(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建城三百年的新竹市,吳宜晏清楚知道有生之年無法到達這樣的時間廣度,因此享受從遺留下來的建築訊息去推敲了解新竹市過往的風華與現代的脈絡。「我在舊城區穿越到過往,以台灣十大車站的新竹車站來說,那兒是人的匯流點,也是產業的匯流點。既然是這麼重要的地方,當我們來到這邊,新竹過往最輝煌的樣貌彷彿就在我們眼前展開,而新時代的車站就用廣場來呼應車站場景!再往前走,就是護城河,我在這邊看見新竹市勇敢面對改造工程所帶來的考驗。」他笑著說。
 
在都市計畫中,改造工程一定比重建工程更富有難度,定義城市內外交界的護城河再整治即是繁複縝密的規劃結果,吳宜晏順著這條軸線走,指著嶼山工房在河岸打造的公共廁所哈哈大笑地說:「這是我看過最有氣質的公共廁所,總是讓我想起在日本旅行時看見的料亭!」當回看新竹廣場時,他認知到這座廣場的意義是讓城市的人們站在不同的高度與尺度上回看城市,同時將時間、文化以建築串連,打造一條全新的新竹市生活路徑。

 
(左圖)東門城「迎曦門」是竹塹四座城樓中僅存的一座,近年的再改造,將清、日、民三代歷史的古橋墩重見天日;噴灑水霧隔出親子遊戲區,環城步道的四面詩牆是不同年代的竹塹詩篇;東門城下凹式的廣場亦具備治水、滯洪的功能。(右圖)2016 年啟動護城河再造工程使用生態工法,引進活水讓水域清淨、也養護植栽讓整條廊帶充滿綠意。(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在護城河畔上的公廁使用耐侯鋼材質,並採用通風性高的造型設計,保持廁間清爽乾燥,廁內裝設免治馬桶,希望步行者在都市行途中,能有一個舒適且安心的如廁環境。(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護城河更從市民的使用設計思考,透過縮減車道把空間留給步行與河流的親近互動。(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接著,吳宜晏由「步行城市」角度分享他在新竹市的都市觀察。過往在計畫建築旅行時,往往是將每一座建築當作一個旅行點,再由遊覽車去做點與點之間的接駁。新竹市則是讓他體驗到近幾年的都市發展與規劃已經進步到以「線與面」執行更完善的計畫,城市中也透過許多步道串接,形成更便民的交通脈絡。「隆恩圳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這條長約兩公里完全無障礙且親子友善的步道走起來很舒服。同時,隆恩圳也代表了新竹的三百年,過程中可以看到新竹的歷史與現代生活融合的樣貌。黃聲遠在這個地方置入很多細節,希望讓居民感受到綠意與輕鬆的生活。」吳宜晏表示。


隆恩圳無障礙親子友善步道。(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隆恩圳磨石子溜滑梯親子遊樂設施。(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另外,他也提及新竹市開始注意人行道鋪面的材質、顏色已經被統一,這個細微的小事卻反映出公部門對於公共設施的水準要求;甚至不辭辛勞地上至政府下至施工第一線的辛苦勞工都細細溝通、落實每一個環節。同時,新竹市政府近年以強調「人本、永續」等觀念所推動的相關公共工程建設,在專業充份授權下,提供景觀、建築等設計專業者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及發揮的平台,才得以有如此豐富且多樣化的高品質設計成果。

當硬體開始因要求出現轉變,城市美感就會提升,這微小卻力道深刻的改變會是最讓市民有感的關鍵。「我最喜歡看日本的人行道、水溝蓋與柏油路都很細緻,如果一個城市可以開始關注這樣的細節,就代表這個城市非常進步,我在新竹市感受到一樣的堅持。當基礎設施被整合,色彩、材料也劃一,那麼在路上行走,就會是非常舒服的生活體驗了!」


幸福廣場串起了新竹美術館、新竹市政府、228 紀念碑與護城河草坪綠帶等開放空間,打造一個友善步行的無障礙空間。(Photo Credit:新竹市政府)

幸福廣場「弧狀砌法」鋪面在設計上,特別搭配新竹市政府建築的紅磚色調,不只呼應周邊的歷史建築紋理,也帶來新穎的行走體驗。(Photo Credit:
新竹市政府
 
「城市是屬於大家的」這是吳宜晏走讀後最真實的心得,他認為新竹市近期的建設都帶有開放性、服務性與公益性,對於一個從台北造訪新竹的旅客而言,他深深感受到新竹市彷彿一直對著他招手、熱情釋出「歡迎你來!」的訊息。「我在新竹最大的感受除了我最喜愛的美食——肉圓很好吃之外,整個城市的氣氛像是回到家的感覺。你會身在其中,與新竹在地的生活感緊緊融合,這讓我難以忘懷。而『建築旅行』僅是在此基礎下所得到的附加價值。也因此過去在建築專業有所謂的『宜蘭經驗』,相信透過這次展出成果,也為『新竹經驗』立下定義及未來台灣其他城市發展及學習的基礎,值得持續關注及期待。」建走大叔吳宜晏如此總結。

責任編輯:蚯蚓文化、顧庭歡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