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釣蝦場現身文博!2019台灣文博會回歸地方 MOT TIMES精選三大必逛亮點!

「傳統文化消逝太快,快到我們都來不及去認識。」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緩緩說著。

邁入第九年的台灣文博會,即將在4月24日盛大登場。今年主題「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將突破展區,串聯五個產業歷史空間,以全新形式呈現台灣文化的動態與多樣性,從中看見傳統與創新的對接碰撞。

此次展場空間將從台北機廠一路向西到華山文創園區,文化部長鄭麗君說:「昔日這條日治時期發展的東西向鐵路廊道,孕育了台灣工業,現在我們希望將它改變成文化創新的廊帶與基地,形塑首都文創的新力量。」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主題,回歸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從表演藝術、設計到常民飲食三大不同面向,呈現在地生活樣貌,並思考台灣文化是什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又是誰?讓文博不僅是「展」,更成為文化運「動」。這場大型全民文化運動,該如何透過行動體驗探索?MOT TIMES精選三大不可錯過的亮點。


今年台灣文博會展場空間,將從台北機場一路向西到華山文創園區,串起文創新廊道。(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一:演變舞台—遊走傳統與現代之間,展場即是表演場

「我們跑遍全台,探索我們的文化是什麼?但卻發現大家以為的文化記憶,跟真實是有斷層的!」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感嘆傳統文化快速消逝,在今年新增了展區「演變舞台」,透過傳統戲劇、音樂、舞蹈演出形式,近百小時表演節目,演繹台灣文化的縮時。

Stage on the Move

以 「編導」回應今年文博會主題,在這個展區裡,打破前台、後台的界線,展場即是表演場,以「表演」和「紀錄」雙主軸策展,共有40場演出、動員29個參與團體,混接國內當代及民俗技藝,跨界演出,如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將與新生代台味搖滾樂團「拍謝少年」合作,打造前所未有的野台大戲。在傳統中創新,從每個演出背後的文化累進,看見台灣文化的真實動態。


展區 「演變舞台」打破前台、後台的界線,展場即是表演場,以「表演」和「紀錄」雙主軸策展。(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二:編輯地方—土地探討的考現學

除了「演變舞台」,今年同樣也是全新文化概念展區主題的「編輯地方」,首次以策展方式介紹地方文化館,由策展人王耀邦、游智維、方序中、游適任和舒米恩,分別策劃桃園、臺南、屏東及臺東四個城市,深入各地調查地景與風土,透過實際探索與紀錄,充分展現在地文化精神。


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劉真蓉:「傳統文化消逝太快,快到我們都來不及去認識。」

生命來自於土地,當人開始在追尋「我是誰」,就得回歸在地。該如何讓全民開啟這場行動?配合地方文化館所特別策劃的地方誌刊物「本土The Place」,由The Big Issuew Taiwan雜誌總編輯李取中,帶領編輯團隊深入各地理解,跳脫傳統經濟導向的思維,挖掘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透過刊物的內容採集與製作,看見地方上努力實踐與定義美好生活的人事物,最後集結出四本地方誌。


配合地方文化館所特別策劃的地方誌刊物「本土The Place」。(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三:文化大學堂—混水釣蝦場

今年首度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與台灣文博會串連,以產業廊道為軸線,打造為尋找台灣文化樣貌、討論與思辨的「文化大學堂」會場,由島內綿延至海洋、生態、養殖、運輸到人的情感各面向,重新定位自我與澄清未知的思辨場。

海島如何與世界接軌

大會堂展覽以「混水釣蝦場(Lagoon Apeiron)」為主題,由草字頭主理人黃偉倫(Frank)策劃,向來以大膽的創意想法與細膩展覽的Frank,這次選擇以釣蝦場呈現,也與這片土地的過去有著很深的淵源。


大會堂展覽以「混水釣蝦場(Lagoon Apeiron)」為主題,由草字頭主理人黃偉倫(Frank)策劃,
同時邀請文化評論家張鐵志,策動最大膽的空間實驗。(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Frank說,「我們最初想談的其實是海洋,以及如何再利用海洋中的廢棄物去做設計。但當我再回看空總、台灣地方文化跟海洋三者間的關係後,我想找一些親近庶民的題材元素去溝通,就想到了台灣的釣蝦場文化。」開始於70年代的釣蝦場文化,其實與殖民時期的日本文化有關,早期日本鐵道部職員喜愛釣魚,因此會去海釣,台灣人民也逐漸受到影響,釣魚文化開始逐漸興盛;後來國民政府戒嚴,禁止海釣,當時大眾就改往池塘、河邊釣魚;到了70年代,因為泰國蝦培育成功,釣蝦場才從80年代初開始出現,讓當時的大人們有個地方可以串門子兼吃海鮮,小孩子可以在旁邊打電動機台,成為台灣吃喝玩樂史中個體與家庭共享的遊樂回憶。

台灣釣蝦場文化將現身文博會。(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而位居仁愛路地帶的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所在地,其實也與「水文」有關。過往空總曾是「大灣」灌溉系統的部份區塊與支線,隨著都市化發展,這片曾經灌養台北人糧⻝的東區大水池便逐漸陸化,如同早期興盛釣蝦場一般,大灣也早已消逝在現代生活地景之中。
 
這次Frank將真實釣蝦場移植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不僅透過庶民文化親近大眾,更藉由將釣蝦場移植於展場中,重現那些逐漸被遺忘的在地回憶。釣蝦場除了釣蝦外,更相揪大家來這唱KTV、看電影。靜態展覽則邀請環境藝術團體The Harrison Studio、建築設計團隊Studio Makkink & Bey等展出,從不同面向思索環境議題。
 
同時邀請文化評論家張鐵志,策動最大膽的空間實驗,以學習為主軸,從日常生活場景延伸,匯聚設計、藝術與感受性諸端新觀點,打造「文化大學堂」。活動期間將舉辦多場演講及工作坊,透過探索、學習,進一步思考未來。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