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件設計單人椅推薦:14 號椅、Panton Chair 等必收經典,坐出空間美學
單椅,或許只是生活裡再尋常不過的家具,卻往往最能體現設計的精髓。從結構創新、材質突破到雕塑般的美感,以下推薦 7 張跨時代的經典單人椅,感受它們如何為日常空間注入美感與靈魂。
從 19 世紀的曲木工藝,到當代建築師跨界家具設計,一張單椅,就是設計師最小卻最精彩的舞台。
在我們的生活裡,椅子或許是最習以為常的存在,卻也是最能體現設計師創意與精神的舞台。無論是餐桌邊、書桌前,還是咖啡館裡,一張椅子總能決定空間的性格,也往往見證了設計史的重要篇章。若對設計懷抱興趣,就更不能錯過那些改變世界、並持續被製作至今的經典單椅。
(Photo Credit:Artek)

此次,我們精選出 7 張經典的設計單椅,從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一路延伸到當代,包括了開啟工業化家具製造的 Thonet No.14、將工業思維融入椅子結構的 Vitra Standard Chair、體現北歐木工美學的 Artek Chair 66、以雕塑般曲線著稱的 House of Finn Juhl Reading Chair、象徵塑膠材質革命的 Vitra Panton Chair,以及代表當代設計語彙與建築思維的 Maruni SANAA 兔子椅和 Vitra Belleville Armchair。橫跨不同時代、不同風格,這些椅子不僅是設計史裡的重要符號,更持續影響著我們對「坐」的想像。
(Photo Credit:Vitra)

Thonet No.14:簡約曲線,開啟現代家具製造的先聲
若要說哪張椅子是現代家具工業的起點,Thonet No.14 絕對當之無愧。1859 年,由奧地利籍德國設計師 Michael Thonet 所設計的 14 號椅,問世至今已有逾 160 年歷史,依然優雅、實用,持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館、餐廳與家中。它不僅改變了家具製造的方式,更成為現代工業設計的雛形。
(Photo Credit:GTV)

14 號椅最大的創新,在於 Thonet 開發出彎曲木材的技術。藉由蒸汽加熱,將實木軟化後彎曲,成就其經典的圓弧椅背與簡潔線條,也成功打造出輕盈、堅固又可大量製作的坐椅。整張椅子僅由六個主要部件構成,能夠分解、扁平包裝運送,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徹底改變了 19 世紀家具的流通模式。它成為史上第一張真正能大規模工業生產,並在全球販售的現代家具,時至今日仍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大量生產家具之一。
(Photo Credit:北歐櫥窗)

除了技術上的突破,14 號椅的設計語言也極具魅力。圓弧椅背、細緻木件,無論是單獨擺放或整排陳設,都帶著優雅的韻律感。它的身影從 19 世紀的維也納咖啡館,一路延伸到 21 世紀的設計選物店。連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也曾讚賞這張椅子,視其為工藝與工業設計完美融合的象徵。
如今回望 14 號椅,仍令人驚嘆於它的現代感。那優美的曲線裡,蘊藏著跨越時代的設計精神,也證明了經典之所以不朽,往往來自最簡單的創新。
(Photo Credit:GTV)
如今回望 14 號椅,仍令人驚嘆於它的現代感。那優美的曲線裡,蘊藏著跨越時代的設計精神,也證明了經典之所以不朽,往往來自最簡單的創新。

Standard Chair:重新定義椅子的標準答案
「設計不是風格,而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法國設計師 Jean Prouvé 的這句話,或許最能說明他對家具設計的態度。1934 年,他為公共空間打造出 Standard Chair,一張從力學出發,試圖為椅子制定「結構標準」的代表作,正是一種結構理性與工業美感的完美結晶。
(Photo Credit:Vitra)
(Photo Credit:Vitra, Fonds Perret. CNAM/SIAF/CAPA/Archives d'architecture du XXe siècle/Auguste Perret/UFSE/SAIF/2020)


擁有工程背景的 Jean Prouvé,擅長從建築結構邏輯切入家具設計,他在設計 Standard Chair 的過程中發現,椅子真正承受最大壓力的部位,其實是後腳,因此他將後腳設計成如三角形鋼板般的厚實結構,而前腳則維持輕盈的金屬管線條。這種設計既能確保椅子的穩定度,也創造出獨特的視覺張力,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 Prouvé 標誌性的工業風設計語彙。

Standard Chair 不僅是 20 世紀功能主義設計的重要象徵,也啟發後世無數設計師對家具結構與材料的思考與想像。它曾被廣泛應用於學校、辦公室乃至工廠食堂等公共空間,也因堅固耐用而成為收藏家與設計迷心目中的經典。如今由 Vitra 生產的版本,保留了 Prouvé 當年設計的核心精神,並提供多種顏色與材質選擇,讓這張椅子能適應於居家、餐廳、工作室等多元的現代生活場景,將「標準」真正化作歷久不衰的選項。
Chair 66:溫潤木作結構的日常感,體現北歐現代設計精神
在眾多經典木椅裡,Chair 66 總是被拿來討論,因為它把「日常」這件事做得極致。芬蘭設計巨匠 Alvar Aalto 於 1935 年打造的這張椅子,以其優雅比例與曲木工藝,成為北歐現代主義的重要象徵,也深刻影響了後世對木作家具的想像。
(Photo Credit:Artek)

Chair 66 的設計核心,是 Aalto 獨創的「L型椅腳」(L-leg)結構。透過蒸汽軟化實木後彎曲,他讓原本需要額外零件固定的椅腳,能直接與座面接合,取代傳統的螺絲或榫卯工藝,這樣簡潔的結構不僅簡化製作流程,也保留了木材的自然美感。而ㄇ型的寬背設計,除了提供支撐性,也呼應 Aalto 對於簡潔線條與人體工學的重視。

這張椅子不只是技術實驗的成果,更體現了 Aalto 一貫的理念:讓家具真正融入日常生活。Chair 66 輕巧易搬、可堆疊收納,適合餐廳、教室或工作室等各種情境,實用中帶有一絲溫潤的詩意。時至今日,仍由 Artek 生產的 Chair 66,在色彩、材料上持續推出新版本,讓這張來自 1930 年代的設計,始終散發著一種樸實、貼近日常的生活態度。

(Photo Credit:Artek)


Reading Chair:在懸浮與包覆之間,雕出靜謐的閱讀時光
有些椅子,一眼就能感覺到那種「靜下來」的氛圍,Reading Chair 閱讀椅正是其中之一。它不像典型丹麥家具那般端正,反而多了雕塑感,線條優雅而輕盈,彷彿懸浮在空氣中。
被譽為「丹麥設計之父」和「家具雕刻家」的丹麥設計師 Finn Juhl,於 1953 年設計的 Reading Chair ,其形體乍看簡潔,卻像一件可以坐的雕塑,展現他將家具視為「室內有機雕塑」的設計哲學。這張椅子在眾多現代主義家具中,以優美曲線與「懸浮感」的結構語彙,營造出獨樹一幟的空間存在感。
(Photo Credit:House of Finn Juhl)

Reading Chair 最令人著迷的,是那種彷彿懸浮於木質結構上的座面與背板。Reading Chair 打破傳統家具的視覺重心,讓整體線條顯得輕盈而柔和。椅背兩側微微外展,如張開的手臂,營造出既包覆又開放的親和感;而向後延伸的水平橫框,則巧妙地提供了手臂的支撐位置,無論是自然坐姿,還是轉身反坐時輕倚其上,都顯得格外舒適。椅座角度恰到好處,不論閱讀、發呆或小憩,都能輕鬆放鬆身心,靜靜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Photo Credit:House of Finn Juhl)


如今由 House of Finn Juhl 製作的版本,延續傳統工藝,細緻打磨木結構並精心貼合布料,使這張椅子充滿細節與層次。無論擺在客廳、書房或公共空間,Reading Chair 總能以優雅姿態,為生活創造出一個能靜下來與自己對話的角落。
(Photo Credit:北歐櫥窗)

Panton Chair:流線一體,塑膠革命的代表作
在經典設計的世界裡,沒有幾張椅子能像 Panton Chair 這麼容易被認出。那一體成型、S 型流線的輪廓,早已出現在無數雜誌、展覽或電影場景裡。1960 年代,丹麥設計師 Verner Panton 在心中醞釀一個大膽想法:他想做出一張沒有後腳、沒有接縫、完全由同一種材質一次成型的椅子。這個當時幾乎瘋狂的念頭,直到塑膠成型技術成熟後,才終於得以實現。
(Photo Credit:Vitra)

經過無數的測試,Panton 最終和 Vitra 合作,利用聚丙烯成功打造出這張擁有 S 型優美曲線的 Panton Chair。它的結構不僅在視覺上充滿未來感,也意外地符合人體工學,就算少了傳統椅腳,也能穩穩支撐乘坐者的重量。

(Photo Credit:Verner Panton Design AG)



Panton Chair 的誕生,開啟了家具造型的全新可能。它顛覆了家具總是由多塊零件組合的傳統,也象徵著 1960 年代對自由曲線與未來主義的熱情想像。如今,它已成為許多設計迷心中必收的經典,更常在居家空間、咖啡廳或展覽現場成為視覺焦點。Vitra 持續推出多種繽紛亮彩的版本,使這張椅子跨越世代,一再展現其不受時間限制的吸引力。

SANAA 兔子椅:纖細幾何,建築語彙幻化為可坐的藝術
若說當代設計裡,誰能將「空間感」與「家具」融合得最極致,日本建築事務所 SANAA 絕對是其中代表。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設立的 SANAA,以極簡、輕盈著稱,而他們為 Maruni 設計的 SANAA Armless Chair,正是將建築語彙濃縮成一張可坐的藝術品。
(Photo Credit:Maruni)

從正面看,這張椅子彷彿是幾筆極簡的素描,兩條垂直幾何線條交織成輕盈輪廓。椅背和扶手以細緻曲線勾勒出輕盈感,看似纖弱,卻結構堅實。最有趣的是,椅背頂端微微分岔,如同兔耳,因而獲得「兔子椅」的可愛暱稱。Maruni 運用高超的曲木技術,使這樣纖細的構造仍能保持足夠強度,也展現了日本設計對細節與質感的極致追求。

(Photo Credit:北歐櫥窗)


SANAA 最擅長的,是讓物件「消解」在空間裡,而兔子椅正是這種設計哲學的縮影。SANAA Armless Chair 不只是椅子,更像空間裡的線條或輕描淡寫的建築元素。無論放在餐桌旁、畫廊牆前,或是咖啡館裡,都散發著寧靜卻鮮明的美感。它證明,在當代設計裡,家具不只是用來坐,更是一種詩意的空間語言。
(Photo Credit:北歐櫥窗)

Belleville Armchair:柔韌曲線裡的法式當代表情
在巴黎 Belleville 區,街頭咖啡館林立,滿街的椅子早已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2015 年,由法國設計兄弟檔 Ronan & Erwan Bouroullec 為 Vitra 打造的 Belleville Armchair,正是從這樣的城市日常汲取靈感而誕生。

Belleville 扶手椅最吸引人的是那道優雅而靈動的線條。從椅背一路向下延伸,流暢地變成扶手和前腳,彷彿為整張椅子勾勒出輕盈的骨架。它外型俐落、輪廓簡潔,卻同時擁有極高的靈活度。無論是塑料、木頭還是皮革座面,都能搭配這個纖細的框架,讓設計既保有整體感,又充滿變化。


Bouroullec 兄弟的目標,是打造一張無論擺在餐廳、辦公室還是居家空間,都能自在融入的「新經典」。Belleville Armchair 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能在各種場景裡保持法式的優雅,卻不顯得拘謹。多樣的材質與色彩選擇,也讓它能輕鬆融入當代多變的空間風格。對許多設計迷來說,Belleville Armchair 已是一張屬於這個世代的當代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