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也能洗?扭轉紙張脆弱的刻板印象!鳳嬌催化室操刀《縫隙 — 紙的無限想像》不「紙」美,而且超級仙
當我們身處一支智慧型手機就能解決多數問題的時代,生活中是否還需要「紙張」的存在?是的,我們需要,因為那不只是一種老派的作風,或者片刻懷舊的念頭,事實上紙作為一種天然媒材,並不只設限於一般書寫、裝幀,也可以轉化成防水紙紗裁製成衣服,甚至做為保存文物的重要介質,成為遍及生活的質材。
《Aperture縫隙——紙的無限想像》特展,展區1透過材料的佈局,揭開紙張從纖維原料演變而來的過程。(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作為臺灣首座以纖維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這是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首度以紙纖維作為年度大展,由鑽研紙材多年的FENKO鳳嬌催化室策展的《Aperture縫隙——紙的無限想像》特展,不但擴大人們對纖維的認知範圍,也引入了當代藝術手法,改變工藝展場的傳統面貌,並將整座博物館變成巨型藝術裝置的一部份。
此展以「Aperture縫隙」為名,暗示纖維之間的「縫隙」能夠包容氣流、光影,以及一切微觀世界裡的小分子,也能容許各種可能性萌發,並透過紙張與人類交相呼應的生命軸線,引導人們穿越「Aperture 縫隙」巨型裝置,想像自己即是新鮮微小的纖維,重新經歷「胚胎」、「童年」、「成熟」的生命歷程,並在解構、重構、死亡、重生,演進與蛻變的循環中,見證紙張的本質。
展區1以紙纖林影裝置,表現出纖維間的「縫隙」,突顯原料本質的樣貌。(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展區1:「胚胎Embryo」,一張紙要經歷多少工序才能成為現在的樣子?
展場以藝術裝置「紙纖林影」打造而成,此區主要將紙張回歸生成前的纖維原貌,讓觀者可以藉由造紙的抄紙簾架,以及不同原料如雁皮、三椏皮、構樹皮...等差異,甚至是蒸煮過程中煙霧迷漫的場景,讓大眾一窺每個細小的纖維如何經浸泡、蒸煮、漂白、打漿、抄紙、壓紙、覆紙、烘乾的工序,最終成為一張紙的過程。
展品,抄紙簾架。(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不同纖維原料在材質、質地上與生俱來的差異性。(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Tips:造紙的原料是什麼?
展品,抄紙簾架。(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不同纖維原料在材質、質地上與生俱來的差異性。(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Tips:造紙的原料是什麼?
造紙的原料稱為纖維(fiber),主要有4大類,分別是植物(植物纖維用量最大的是木漿,近年長春棉紙廠、中日特種紙廠等紙廠多以FSC森林認證制度,期望達到永續環保的概念)、動物皮毛或絲、無機纖維與金屬纖維與人造纖維。
左為刺竹片,右為鳳梨纖維。(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展區2:「童年Childhood」,紙不只有各種表現形式還會發出聲音
穿越以揉皺紙感形塑的時空隧道,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眾熟悉的各種紙工藝,從手作紙雕玩具,到傳統民俗物件,甚至是用苦茶樹、桂花、艾草等製成的趣味手造紙。接著穿過紙廊道,可抵達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Media Lab的聲音藝術家紀柏豪特別量身打造,結合紙材與聲音的互動裝置,這是一件可探索紙張功能與物質性聲音的作品,當觀者輕撫紙張紋理下不同纖維的圖樣時,亦可觸發個人對紙張的聲響記憶。
觀者可穿越由揉皺紙感形塑的時空隧道,感受被巨型紙張包圍的獨特經驗。(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左為展區2內所展示的「指中紙偶」,右為舊紙鈔回收重製鬧鐘。(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以纖維圖樣呈現的紙張,以手觸摸後會發出不同的聲響,並引發每個人對於紙張聲音的各種記憶。(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左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Media Lab的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右為可以手觸摸結合紙材與聲音的互動裝置作品。(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觀者可穿越由揉皺紙感形塑的時空隧道,感受被巨型紙張包圍的獨特經驗。(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左為展區2內所展示的「指中紙偶」,右為舊紙鈔回收重製鬧鐘。(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以纖維圖樣呈現的紙張,以手觸摸後會發出不同的聲響,並引發每個人對於紙張聲音的各種記憶。(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左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Media Lab的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右為可以手觸摸結合紙材與聲音的互動裝置作品。(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展區3:「成熟Adulthood」,擺脫脆弱形象,紙可以保存文物也能直接泡在水裡
本展區由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供各式首度亮相的珍藏品,其中包括魏晉時代的紙文物、乾隆皇帝御用紙,以及臺灣傳統紙童玩等文物,並由當代藝術家王鼎瞱以有機陳列的方式傳達展區概念,解構博物館過往以展品為主體的形式,藉由不同年代的文宣品、信件、字畫突顯在「無酸紙材」保存下免於被時間侵蝕並得以倖存的舊時光。
藝術家王鼎瞱讓展場的動線成為一種有機的律動,每種視角皆能細細品味紙張在不同時代詮釋下,仍得以被保存的原貌。(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展區3展示了紙的不同形式與樣貌,讓大眾可一窺紙張的多樣性。(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左為清乾隆龍紋透光宣,保存形式:無酸保存盒裝。右為清朱紅描金龍紋臘箋,保存形式:無酸保存盒裝。(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Tips:什麼是無酸紙材?
還記得收藏很久的信件會泛黃,照片壓在玻璃下還會黏住嗎?紙張隨著長時間暴露在空氣跟陽光中,酸性成份會增多,也容易產生變質。而無酸紙是一種中性或弱鹼性的紙張,能盡可能克服這類缺陷,保存時間甚至長達200年,非常適合用來保存珍貴的物品。
透過無酸紙處理,紙張可延續壽命保存時間甚至長達200年,讓各種文物與記憶皆能收束流傳。此為六朝寫經殘片,以視窗夾裱方式保存。(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另外,藝術家王鼎瞱亦以「可以洗的紙」為題,將一件不怕水的永續材紙紗放進光影水容器裝置之中,任其在水中浸泡、舞動,充份顛覆大眾對紙的刻板形象,一展耐水紙纖維所織造而成的「紙紗」魅力,同時也刷新人們對媒材的想像。
Tips:為什麼紙可以放在水裡?
透過無酸紙處理,紙張可延續壽命保存時間甚至長達200年,讓各種文物與記憶皆能收束流傳。此為六朝寫經殘片,以視窗夾裱方式保存。(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另外,藝術家王鼎瞱亦以「可以洗的紙」為題,將一件不怕水的永續材紙紗放進光影水容器裝置之中,任其在水中浸泡、舞動,充份顛覆大眾對紙的刻板形象,一展耐水紙纖維所織造而成的「紙紗」魅力,同時也刷新人們對媒材的想像。
Tips:為什麼紙可以放在水裡?
一般認為紙張脆弱且易破,但由鳳嬌催化室旗下子品牌FENKO SUPPLY結合造紙與紡織業跨界研製的「紙紗纖維」,直接泡在水裡也不怕腐爛。因紙紗主要原料為馬尼拉麻(Manila Hemp),亦稱做麻蕉(Abaca),即我們所熟悉的香蕉絲或香蕉纖維,因其富含纖維、耐摩韌性強,在海水中浸泡不伸縮也不易腐爛,如今則更被廣泛應用於製作和紙、地毯、衣服和鞋帽等。
「紙紗纖維」,富含纖維、耐摩韌性強,直接泡在水裡也不怕腐爛,目前多應用在地毯、衣服和鞋帽中。(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紙紗纖維」,富含纖維、耐摩韌性強,直接泡在水裡也不怕腐爛,目前多應用在地毯、衣服和鞋帽中。(Photo Credit:FENKO鳳嬌催化室)
《Aperture 縫隙 —— 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展覽期間| 即日起 — 2020.11.1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 — 17:00 (週一休館,國定假日另行公告)
展覽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臺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