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光環境獎」公布!以城市的尺度思考燈光設計,找回自然與光的平衡
你是否注意到,夜幕低垂後,城市中某些被違章般燈光所吞噬的角落,漸漸柔和了起來?讓人不再行色匆匆,願意多駐留一會兒。
「台灣光環境獎」走入第三屆,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分享「今年很特別的是,我們看到很多保育生態的光環境作品,不再設計過多照明,反而運用減光手法、改良燈具,達到光環境的和諧」。尤其今年得獎作品大多從城市規劃角度,整體考量周遭光環境與建築的關係,更深化燈光在照明功能以外的影響,讓人願意停留、打開感官,找回文明與自然原本的平衡。
「台灣光環境獎」走入第三屆,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分享「今年很特別的是,我們看到很多保育生態的光環境作品,不再設計過多照明,反而運用減光手法、改良燈具,達到光環境的和諧」。尤其今年得獎作品大多從城市規劃角度,整體考量周遭光環境與建築的關係,更深化燈光在照明功能以外的影響,讓人願意停留、打開感官,找回文明與自然原本的平衡。
第三屆「台灣光環境獎」由「總統府」、「河樂廣場」、「大溪歷史光廊道」與「LIGHTWELL空間藝術裝置」獲得台灣光環境獎;而「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則以無藍害類燭光 OLED 燈降低生態衝擊、實踐環境永續,獲評審團特別獎肯定!
總統府:從博愛特區整體環境思考,點起親民溫暖的夜光
1999 年即有建築照明規劃的「總統府」,因歷時久遠幾乎無備品可供應維修,傳統燈具亦不符合當今節能觀念下,2019 年展開新的照明美化更新計畫。
(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照明設計師陳宇晃表示,總統府照明的最大挑戰,來自古蹟建築的諸多限制,新裝設的燈具必須在原有的位置下,重新賦予新的風貌。除了總統府建築外,也以城市規劃角度,將景福門、凱道周圍的光環境納入,重新調整亮度比重,使博愛特區街廓的亮度更趨協調。智能的調光系統,則使總統府的燈光隨自然天色多層次的變換場景,對照白天的民主精神形象,夜間則如燈塔般給予安定感,設計周延細膩。
(Photography by 鄭錦銘)
河樂廣場:點、線、面、塊上簡練的燈光語彙
老舊空間新生的「河樂廣場」,照明設計師洪立涵以精簡的燈具形式,呈現豐富多變的空間樣貌;從廣場的上層到下層,分別以扶手燈光、投射燈、香菇狀矮燈及太陽能燈,巧妙自然地畫出廣場的基地範圍,以及人造潟湖有機曲線的多變空間。
(Photo Credit:MVRDV、都市里人)
評審團認為,河樂廣場在跨國合作中結合各方觀點,打造出都市中難能可貴的親水廣場,著重點、線、面、塊佈局的照明設計規劃,更帶給具歷史感的空間重生的新樣貌。
(Photo Credit:MVRDV、都市里人)
照明設計師洪立涵也近一步分享,在河樂空間中「低照度」的設計概念相當重要。光環境問題從來不只是單一設計項目可以解決,政府單位應該立法管制光害、輝度、照度,以整體環境做規劃。
(Photo Credit:MVRDV、都市里人)
大溪歷史光廊道:透過燈光連結路道歷史建築,與自然韻律共生共存
「大溪歷史光廊道」為一條歷史文化廊道,由壹號館、公會堂、蔣公行館、武德殿等歷史建築群所組成。月河燈光設計團隊透過燈光凸顯建築山牆、屋脊等細節之美,以室內泛光手法,營造出屋內人與文化的溫度,運用親切、生活感的光環境,展現在地的人文底蘊;並透過減光及低尺度等設計,呼應動植物的作息,不影響自然星空。透過光將歷史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為人與自然共存的空間。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館長特別分享整個設計過程,不僅要做繁複的事前研究、兼顧生態,也要多方討論與調整,但最終「居民們非常喜歡這個光廊道,中正公園平時就是居民常散步的地方,自從打開後,居民更常從和平老街,沿著大溪崖邊,一直走到歷史建築群。他們都說這是一個『國際等級的歷史廊道,很開心這樣的設計可以成為大溪生活的一部分』!」
「大溪歷史光廊道」對建物及廊道街廓的照明改造,對周邊環境影響深刻,是一個人文與自然共享的光環境案例。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館長特別分享整個設計過程,不僅要做繁複的事前研究、兼顧生態,也要多方討論與調整,但最終「居民們非常喜歡這個光廊道,中正公園平時就是居民常散步的地方,自從打開後,居民更常從和平老街,沿著大溪崖邊,一直走到歷史建築群。他們都說這是一個『國際等級的歷史廊道,很開心這樣的設計可以成為大溪生活的一部分』!」
「大溪歷史光廊道」對建物及廊道街廓的照明改造,對周邊環境影響深刻,是一個人文與自然共享的光環境案例。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LIGHTWELL空間藝術裝置:穿梭在老宅天井周遭,感受光與藝術內化的過程
「LIGHTWELL空間藝術裝置」位於一棟老宅改建的商業空間中,業主拆除原為增加空間,而遮蔽建物特色的裝潢結構,使老宅的天井重見天日。「LIGHTWELL」除了代表貫穿建築的天井,也有「Light Well(好的照明)」之意,「希望來 LIGHTWELL 的人不一定強烈感覺到燈光的存在,但能感受到光所帶來的感動」LIGHTWELL主理人李品濤說。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藝術家高德亮依循著天井,設計一座動力燈光的藝術裝置,透過自然光與燈光折射出斑斕的色彩,在空間中創造出流動而詩意的光影效果;而人置身其中,隨著步伐於不同樓層間穿梭,也與空間、光影產生互動與對話,形成獨特的感官體驗。
(高德亮作品延伸閱讀:【2019台北白晝之夜】跟著這條散步路線走就對了!編輯嚴選12大展覽活動,不再迷失於茫茫節目單中)
(高德亮作品延伸閱讀:【2019台北白晝之夜】跟著這條散步路線走就對了!編輯嚴選12大展覽活動,不再迷失於茫茫節目單中)
評審團期待透過「LIGHTWELL空間藝術裝置」的優秀案例,為商業空間的光環境營造帶來更多思考與擴散。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評審團特別獎「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尊重自然生態,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
今年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部落長老優繞.依將表示,司馬庫斯部落的核心價值在於與大自然環境和平共生;部落曾經歷過沒有電力的時代,黑色部落時代以點燃五葉松脂作為夜間的光源,隨著電力及觀光發展,大型路燈的設置導致蝴蝶、鍬形蟲等昆蟲因趨光而大量死亡,美麗的星空也逐漸消失。
(Photography by 趙宇晨)
(Photography by 趙宇晨)
多年前部落先是自發性地撿拾天然朽木,製成適合當地環境尺寸及高度的路燈,以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但燈泡的光源仍會吸引昆蟲。後與清大周卓煇教授合作,周教授團隊研發的 OLED 燈,其光源如夕陽餘暉般美麗,「晚上我們把它點亮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掉下來,心裡真的很感動。看到那個光譜,還有燈散發出來的感覺,就彷彿看到小時候,爸爸跟部落的長輩,點亮五葉松松脂的光亮一樣,很溫和、很溫柔。」長老優繞.依將說。
取代傳統 LED 燈後,部落的生態環境恢復平衡,「我們也希望透過司馬庫斯部落小小的見證,去影響台灣很多的地方,更希望透過這樣無藍害的光,可以為全世界做見證,讓全世界從有藍害,變成無藍害的光。」優繞.依將說。
(Photography by 趙宇晨)
評審團指出,司馬庫斯部落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關懷及重視,與清大周卓煇教授團隊「類燭光OLED 燈」的研發,是人文、科學的兩端因共同理想而互相融合,達成生態友善的理想境地。尊重生態環境的態度,師法大自然的美學,也讓人進一步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
(Photography by 趙宇晨)
評審周鍊指出「今年明顯地看到,大家對整體環境的關注比以往強烈而有力,作品已經不單是追求光的視覺效應,而能夠讓光促進我們與環境的互動」。
而針對此次未獲獎作品,周鍊老師也提出未來發展建議,如「心靈的母親.新港媽祖」所研發之照明系統,精準的運用光學,然而廟宇結構層次感略顯不足;「汀甫圳通學巷」於景觀改造上貢獻良多,極力與校方、民眾溝通,未來期許作品能見更多「光」於環境扮演的角色。另外,許多參賽的公共藝術作品常在展期結束就必須拆除,周鍊認為裝置不該被視為單件藝術作品、暫時性裝置,期待未來委託方能由與周遭環境呼應的規劃切入,讓光藝術作品成為環境、社會永續的一部分!
2020年,也是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基金會長久以來選拔、協助設計者改善不少光環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未來將積極與政府部門共同規劃更適切的光環境知識、準則與應用,期待提升台灣整體光環境品質,在夜間為城市點起平和、友善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