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顏伯駿首度策展!松菸80年日式澡堂《遇 · 場》集9位藝術家創作,Betty Apple詮釋未來人、賈茜茹教大家以單位量詞寫詩
超過80年歷史的松菸日式男澡堂大變身!由「得時創行」創意整合品牌所打造的「遇 · 場 P · L · A · C · E」,以對未來的想像做為設計概念,結合框體架構與輕透包覆材質營造視覺穿透感,將座落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日式男澡堂的場域重新開啟,並轉型為混種多元的實驗場域。
全新開啟的空間「遇 · 場 P · L · A · C · E」同名首波展覽,由得時創行創意總監鄭逸庠統籌,邀請到曾任金曲獎視覺統籌的三頁文設計總監顏伯駿首次擔任策展人,以《那些,我們所探究的真實》為題,透過9位不同領域的台灣創作者作品(Betty Apple、Y2K、吳建龍 、草莓腦濕、張以得、陳青琳 、黃海恩 、賈茜茹與盧翊軒),引導觀眾與作品展開對話與交流,並一同探索、感受「真實」在不同階段所表現的狀態及歷程。
此空間設計為穆得設計總監余幸育帶領設計團隊執行,整體設計結合框體架構與輕透包覆材質營造視覺穿透感,使人猶如在虛與實之間遊走,並身處歷史脈路及對未來空間的想像之中。(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一如鄭逸庠所強調的,「遇 · 場」並不是純粹的藝文空間,而是透過場域的存在將藝術與日常生活串連。因此這裡更像是「展售合ㄧ的多元實驗場」,未來也將會結合快閃店、精品品牌、台灣藝術家等,激迸出各種出奇不意的可能性。
昔日在菸廠內為了讓員工可以洗滌掉身上菸沫而生的浴場,如今在保留了半圓形浴池與採光天窗後,透過設計轉譯成更當代的空間美學。(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因浴場在羅馬時期便兼具圖書館、品酩葡萄酒、談論哲學的社交場域性格,因此針對35坪大的空間,在設計上,主要強調與歷史共生下的未來感,並藉由通透、純白與鏡面反射的手法,從入口簡鍊的線條語彙,白色鐵架所形構的另一層建築表皮,到1937年日治時期菸場工業村裡迷人的半圓型澡堂,營造出一種古今交錯下,實虛與共的未來感。
展場入口。(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首波展覽《那些,我們所探究的真實》以藝術爬梳想像中的真實
在「遇 · 場」外還有一個神秘的庭園空間。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左為得時創行創意總監鄭逸庠,右為此次策展人三頁文設計總監顏伯駿。(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此空間設計為穆得設計總監余幸育帶領設計團隊執行,整體設計結合框體架構與輕透包覆材質營造視覺穿透感,使人猶如在虛與實之間遊走,並身處歷史脈路及對未來空間的想像之中。(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一如鄭逸庠所強調的,「遇 · 場」並不是純粹的藝文空間,而是透過場域的存在將藝術與日常生活串連。因此這裡更像是「展售合ㄧ的多元實驗場」,未來也將會結合快閃店、精品品牌、台灣藝術家等,激迸出各種出奇不意的可能性。
昔日在菸廠內為了讓員工可以洗滌掉身上菸沫而生的浴場,如今在保留了半圓形浴池與採光天窗後,透過設計轉譯成更當代的空間美學。(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因浴場在羅馬時期便兼具圖書館、品酩葡萄酒、談論哲學的社交場域性格,因此針對35坪大的空間,在設計上,主要強調與歷史共生下的未來感,並藉由通透、純白與鏡面反射的手法,從入口簡鍊的線條語彙,白色鐵架所形構的另一層建築表皮,到1937年日治時期菸場工業村裡迷人的半圓型澡堂,營造出一種古今交錯下,實虛與共的未來感。
展場入口。(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首波展覽《那些,我們所探究的真實》以藝術爬梳想像中的真實
在這次《那些,我們所探究的真實》的展覽中,顏伯駿以「探索真實的不同階段」為題,藉由三個子題「意志的延伸」、「真實與複本」,與「賽柏格的模糊疆界」的探討,並透過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呈現他們的世界觀。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Betty Apple的作品「來自未來的噪訊」,以2026未來人的聲音文本結合,錄像表演、聲音藝術以及,將藝術家的臉透過AI生成不同性別的照片,去詮釋未來人,或近似賽伯龐克般的敘事場景,產生出一種穿越時空的超現實意境。張以得的作品「轉世」,以3D數位影像呈現,演繹生物死後其意識、性格或靈魂,透過未來科技被保存下來,但有趣的是靈魂編碼數位化後真的可以重生嗎?
Betty Apple的作品「來自未來的噪訊」。(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黃海恩的作品「還在發育中的身體」,透過3D數位影像,探索不同面向的自己。至於盧翊軒的作品「符號」則以布跟棉花體現一個符號,也產生他所認知的連通道。而吳建龍則是以金屬及木頭所打造的作品「拉夫瓊斯碑文」,演繹出他對宇宙一切尚未存在前的某種想像。
至於澡堂之外,還有一個秘密庭園空間,位於樓梯旁的小門之外,延續室內的體驗感,設計團隊以鏡象的手法,透過兩面鏡子折射再折射,去表現出一種視覺上的未來感。目前庭院在柳樹、石頭與流水裝置的安排下,形成一股園林山水的情境。而未來此區將會引入更多藝術裝置,去體現鏡花水月的場域氛圍,讓更多有趣的活動可以在此發生。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Betty Apple的作品「來自未來的噪訊」,以2026未來人的聲音文本結合,錄像表演、聲音藝術以及,將藝術家的臉透過AI生成不同性別的照片,去詮釋未來人,或近似賽伯龐克般的敘事場景,產生出一種穿越時空的超現實意境。張以得的作品「轉世」,以3D數位影像呈現,演繹生物死後其意識、性格或靈魂,透過未來科技被保存下來,但有趣的是靈魂編碼數位化後真的可以重生嗎?
Betty Apple的作品「來自未來的噪訊」。(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Y2K的作品「青苔島cradle」,主要在探討生命的本質,因此藝術家透過一個有機的環境、數個感應器,去體現人與植物共處一室的對話可能,因此當濕度變化,太乾燥時,植物便會開始發出信號讓你聽到,藉以產生一種人與環境及植物的互動。至於賈茜茹的作品「獻給自己的14行詩」,是一件可互動的現地創作,藝術家在橫越古今的澡堂裡,想像著人們過去沐浴時共享的言語及秘密,最終以2到14的單位量詞,透過一台面紙販賣機,在牆上開始慢慢浮現不同參展者的詩。
Y2K作品「青苔島cradle」。(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賈茜茹的作品「獻給自己的14行詩」,先投10塊在面紙販賣機中,接下來將開始創作你自己的十四行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Y2K作品「青苔島cradle」。(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賈茜茹的作品「獻給自己的14行詩」,先投10塊在面紙販賣機中,接下來將開始創作你自己的十四行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在平面設計師陳青琳的作品「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以電繪的方式結合鏡象詮釋,表現出吸吐畫面之下,她所認知的烏托邦。而草莓腦濕的作品「Seaturtle’s Flight」則是以有溫度的手繪方式,描繪出他想像中的未來。
黃海恩的作品「還在發育中的身體」,透過3D數位影像,探索不同面向的自己。至於盧翊軒的作品「符號」則以布跟棉花體現一個符號,也產生他所認知的連通道。而吳建龍則是以金屬及木頭所打造的作品「拉夫瓊斯碑文」,演繹出他對宇宙一切尚未存在前的某種想像。
在「遇 · 場」外還有一個神秘的庭園空間。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左為得時創行創意總監鄭逸庠,右為此次策展人三頁文設計總監顏伯駿。(Photo Credit:得時創行)
《遇 · 場 P · L · A · C · E》那些,我們所探究的真實
展期|即日起— 2021.3.7(SUN.)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山文創園區西向製菸工廠1F男澡堂
票價|全票150元 / 優待票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