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為題!逾50件作品、軍事據點改造後首開等亮點一次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為題!逾50件作品、軍事據點改造後首開等亮點一次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為題!逾50件作品、軍事據點改造後首開等亮點一次看

馬祖國際藝術島邁入第三屆,今年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題,自9/5展開為期73天的藝術盛典。從地景裝置到軍事據點、跨域創作到國際共製,藝術島不僅書寫馬祖,也勾勒出台灣島嶼文化的魅力與未來想像。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今秋登場,自9月5日至11月16日舉行為期73天的藝術盛典,展期為歷屆最長,將在四鄉五島展開一場橫跨島嶼、海洋與記憶的文化行動。今年主題為《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由連江縣政府與文化總會共同主辦,邀集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等9國與地區,匯聚至少55組藝術團隊,呈現逾50件作品,並首次打開改造後的南竿26、53、77據點與北竿軍魂電廠等重要場域,共同構築當前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
 
2025 馬祖國際藝術島於9月5日至11月16日登場。(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不僅有藝術創作,今年更攜手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與馬祖高粱等品牌,展開多元跨界合作,將藝術節慶延伸進日常生活之中。除了靜態展覽,還將陸續推出表演藝術、在地導覽、跨界工作坊與文化體驗活動,從生活中走進藝術,也讓尚未踏上馬祖的觀眾,能從日常感知到藝術島的文化能量。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推出限定iPass一卡通。(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為名,將集體討海記憶,轉化為文化對話的當代表述

 
「拍楸」(pha-jiu)一詞源自閩東語,是一種世代傳承的集體漁撈工法,每年8至9月,全村男性會集結出海十多天,在海底打入巨型竹樁,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漁獲打下基礎。這種仰賴集體協作的季節性勞動形式,過去承載著漁村的生計與希望,也構成馬祖人對大海的深厚情感與記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及藝術家。(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今年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為名,象徵藝術行動如同島嶼社群共同搭建的文化之網,不僅回應「一個網目養一口人」的過往討海記憶,也延伸為對當代社會關係的再思;而「你的海洋,我的陸」則進一步提問個體與他者、地方與世界的關係,鼓勵觀眾從馬祖的當代經驗,重新思索自己的位置與連結。今年策展團隊聚焦於三大敘事主軸:「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以文化語言重新拼貼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


馮宇攜手攝影師鄭鼎、書畫名家陳合成打造主視覺

 
本屆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與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為概念,從在地居民的手形出發,化作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出五款系列海報,展現與以往不同的島嶼視角,也象徵馬祖人與海共生的文化精神。畫面主體由IF OFFICE馮宇操刀設計,巧妙結合「手」的輪廓與島嶼地貌,遠觀宛如純粹的海島風景,近看則發現是雙手撐起馬祖、錨定生計的象徵意象,傳遞馬祖人以勞動構築土地的韌性與情感連結。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主視覺。(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五幅海報皆由攝影師鄭鼎拍攝,邀請老漁夫、釀酒師傅、傳統小吃業者、民宿主人與返鄉青年設計師等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展現「拍楸」所象徵的集體行動與島嶼能量。攝影構圖以平視視角模擬旅人登島的觀看方式,使觀者彷彿置身現場,感受馬祖的自然紋理與人文風貌。主題書法由馬祖出身的書畫家陳合成親筆題字,筆觸厚實且氣韻流轉,延續上屆《生紅過夏》的生命力,進一步以書法語彙詮釋本屆主題《拍楸》,筆勢如海濤奔湧,傳達島民世代面海而生的智慧與意志。
 
主題字「拍楸」,由馬祖出身的當代書畫名家陳合成教授親筆書寫。(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此外,主視覺亦對應四鄉五島的黎明、清晨、日間、黃昏與夜晚等五個時段,勾勒馬祖海洋的多重面貌,並由設計師江品緒打造動態主視覺,結合AI技術與影像轉譯,讓「手島共生」的意象持續生成變化,化作一首流動於海與陸之間的視覺詩篇。
 
(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入日常的藝術形式,跨地域與世代的創作接力

 
第三屆藝術島延續「從島嶼生活出發」的精神,透過裝置、攝影、錄像與科技等多元形式的藝術作品,開展對馬祖日常、歷史與情感的詮釋。例如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以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致敬傳統討海工法;而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參與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於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並在民俗文物館策劃主題展「十人十海」;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則以風動裝置《漁夢》喚起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 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圖為《漁汐》作品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參與:攝影家陳敬寶回到北竿策劃《神人之際,縹幻之島》,以影像拼貼出島嶼的現實與幻象;雕塑家陳益輝在南竿珠螺海灣打造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映照過往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作品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科技藝術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攜手林強在新台馬輪打造聲音作品《彼岸之聲》,讓觀眾在海上航行間展開一場沉浸式的聽覺旅程。此外,新竹生活美學館亦邀集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東莒與西莒探索島嶼記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作品示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跳馬祖山海間,探訪散置四鄉五島的藝術場域

 
藝術島的迷人之處,除了作品本身,還包括放置著創作的「場域」,從軍事據點、舊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到體育館與發電廠等,每一處場景都成為藝術與歷史共構的舞台。北竿的「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於軍魂電廠與40據點展出,回望戰地記憶;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則有藝術家鄒駿昇打造的「黃魚公車」,引領觀眾展開一段移動式藝術體驗。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作品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建築師林聖峰則於后沃聚落設置地景作品《海量》,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在馬祖日報舊址,吳柏葳以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再現軍旅年代的家庭影像;策展人洪榆橙在舊營舍策劃「穿越蟲洞的書信」,邀請觀眾書寫寄往記憶的信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作品示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 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舊體育場也在拆除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哥吉拉計畫2025》;作為過去前線電影院的西莒中正堂展出陳界仁的《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以影像解構歷史與邊界;東引祥記商店則有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勾勒台灣家庭與國族記憶交纏的剪影;經建築師改造完工的26、53、77據點更是首次對外公開,展現軍事空間的轉譯與再生。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作品示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國際藝術家共創冷戰文化地景

 
本屆藝術島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共213件作品投稿。加拿大台裔藝術家李佩珊將於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述說權力對弈中的島民角色;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以《生命之網》喚起人與海的共生觀;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創作《夢之亭》,以夢境串連島嶼自然與歷史。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作品示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作品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於南竿梅石營區的特約茶室,展出作品《白馬非馬》,以女性敘事重新詮釋島嶼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共創工作坊,透過藝術連結台日跨國的美好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在西莒帶來代表作《Big Other》,邀請觀眾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作品草圖。(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作品示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今年藝術島亦推出官方限定導覽行程和「國際旅人大登陸」計畫,廣邀旅客一同走進馬祖,親身探訪戰地記憶與當代表述交織的藝術現場。表演藝術方面,更集結優人神鼓、舞蹈空間、簧格音樂、馬祖戲劇團、北角星戲劇團,以及紙風車劇團、台北愛樂、首督芭蕾舞團等,輪番登場,以鼓聲、身體、樂音與戲劇,展現島嶼文化的當代活力。
 
第三屆馬祖國際術島官方行程。(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如同過往集體動員、舉島參與的「辦季頭」傳統,今年秋天馬祖國際藝術島也召喚起全島的共感與連動,並邀請人們再度登島,在風的召喚與海的回聲之間,重新看見馬祖的生活、記憶與未來想像。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展期|2025/9/5-11/16
更多藝術島詳細資訊|https://portaly.cc/matsubiennial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