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鶯歌陶瓷工廠!T22聯手五間台灣設計團隊,帶你走進在地匠人的創作場域
拜訪鶯歌選購瓷器、體驗手作陶藝,都是深入這座有著兩百年窯業歷史小鎮的方式,但除了老街之外,一般人通常沒有機會走進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一間間小型窯廠,或是大型的磁磚生產、衛生陶瓷工廠。
繼去年台灣設計研究院「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邀請設計團隊走入鶯歌,為在地陶瓷品牌重新定位,今年更近一步找來五組設計團隊重新設計工廠,並與雄獅旅遊企劃「Open Factory 工廠見學」,即將在四月正式上線,帶你走入工廠製作現場看見陶瓷生產如何從原料製成工藝品,還有過程中老練、細膩的匠人氣度!
繼去年台灣設計研究院「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邀請設計團隊走入鶯歌,為在地陶瓷品牌重新定位,今年更近一步找來五組設計團隊重新設計工廠,並與雄獅旅遊企劃「Open Factory 工廠見學」,即將在四月正式上線,帶你走入工廠製作現場看見陶瓷生產如何從原料製成工藝品,還有過程中老練、細膩的匠人氣度!
「過去的鶯歌賣產品,未來的鶯歌要賣體驗!」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說。
自去年「T22」首發展開串連設計與品牌定位,將鶯歌老字號「新旺集瓷」轉型為產地明星品牌 「KOGA 許家陶器品」,以及媒合在地店家與設計團隊的「產地學院」,今年第三階段即將打開工廠的生產空間!
不是觀光工廠!5組設計團隊打造貼近真實生產狀態的參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工廠見學」並非傳統觀光工廠形式,陶瓷工廠需要 24 小時運作,為了架設觀光工廠而停下產線並不實際。
因此設研院媒合 5 組陶瓷產業鏈上的工廠與設計團隊:裕邦窯業x格式設計展策、陶聚x彡苗空間實驗、安達窯x本埠設計、和成欣業x朱志康空間規劃、新太源公司x生活起物,皆是在不改變現有環境、製程的前提下,透過動線整理、指標與燈光、化繁為簡的減法設計,讓民眾直接走入工匠們最真實的工作現場,看見陶瓷產品製造工序與生產情景。
1. 新太源x生活起物:運用「花紙」意象形塑空間
你知道許多產品的商標、陶瓷上的圖紋細節都是「貼」的嗎?「花紙,簡單來說就跟白 T 恤上印花一樣!」新太源第二代主理人王升分享,父親王文錫總是這樣向大家介紹他們的工藝。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這個擁有至少五十年以上歷史的專業製造、貼花紙工廠「新太源」,王升與生活起物合作打造 「開花計畫」,將「花」字解構後重新塑造為指標與圖騰,並讓新太源工廠轉化為介紹花紙製作過程的策展空間。
一走進工廠,入口處掛著一排王文錫口中的白 T-shirt,更往後則是工廠的發展過程與貼花工藝介紹,讓大家在走上工廠二樓生產空間前,透過簡練的視覺記憶進入貼花的世界。空間各式日常物件,也讓參觀者意識到「花紙其實遍地開花於日常」。
運用大量的碗盤、器皿堆疊成的吧台,展示出陶瓷貼花前的原型。(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
。
貼花工藝使用的「網版」也被變成設計元素。一樓展覽空間貼滿磁磚的柱子,上方磁磚皆是新太源的貼花工藝。生活起物團隊保留柱子,運用半透明的網版遮擋於前,除了讓色調變得更加柔和,也強調「網版」的重要性。(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太源將「開花計畫」圖騰,應用於陶磚、馬克杯之上,空間中桌子也以「開花計畫」陶磚裝點。(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2. 和成欣業 HCG x 朱志康空間規劃:不翻新工廠,而是照亮不為人知的角落
現代生活日日使用的洗手台、馬桶是如何被生產的?一踏進「和成欣業 HCG」廠內,看到猶如坐式纜車承載運送著馬桶半成品,新奇畫面卻是員工眼中的日常景況。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開業百年的「和成欣業 HCG」是臺灣衛生陶瓷的代表,於鶯歌設廠多年,因為各種業務需求不斷擴建、變更,但動線仍然亂中有序。這些場景在此次合作設計團隊「朱志康空間規劃」眼中充滿魅力,於是說服工廠不以補土、油漆、翻新方式改造,反而透過設計 HCG 的指標系統、將燈光打進 102 米隧道窯機具、輸送帶...等空間,低限手法照亮那些不曾為人注意的角落。
除了廠房運作流程,最後也會來到廠內最古老的窯 K1 以及工廠供奉的「土地公」,象徵企業文化與信仰中心,將百年工廠風貌完整呈現。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3. 裕邦窯業x格式設計展策:透過設計展現工廠的堅持與文化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Photo Credit:李國民)
3. 裕邦窯業x格式設計展策:透過設計展現工廠的堅持與文化
近 40 年歷史的鶯歌磁磗老廠「裕邦窯業」,目前擁有三條生產線:地磚、壁磚及外牆磚。工廠佔地近 2 萬平方公尺,三班制、24 小時運轉的工廠,每天可以產出總面積高達 15,000 平方公尺的磁磚。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長年導入日本 6S (工廠環境現場管理)系統管理,原來就有相當成熟、效率的品管與場域規劃,對於員工福利、環境品質也相當要求。在「格式設計展策」與工廠討論設計過程,格子認為:「這些都是他們原本就有的工廠文化,我們只是透過設計再展現他們的內涵」
以優化的角度出發,格式除了打造新的指標系統,讓參觀過程更加清楚與順暢;也重新為工廠設計品牌識別,運用於遊程簡報、站點說明牌、DM、紀念品等等;並且改善員工的休息空間、設計展示藝術廊道。
二樓設有藝術廊道、員工休閒中心(健身房)、咖啡閱覽室等空間。圖為展出裕邦所生產磁磚的藝術廊道。(Photo Credit:PeilingLin)
二樓設有藝術廊道、員工休閒中心(健身房)、咖啡閱覽室等空間。圖為展出裕邦所生產磁磚的藝術廊道。(Photo Credit:PeilingLin)
簡單清楚的指標,在廠房中點出方位。(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廠房中以不同的顏色做工作位置區分。(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參觀過程,廠館人員先引著大家走上二樓,在改造為提供員工休閒空間的「咖啡閱覽室」,透過影片、簡報了解工廠,再下樓來到工廠導覽。由於磁磚製程複雜,且考慮到廠房動線限制,必須讓參觀者從尾端回到製程初始點,格式特別邀請插畫家 A-bei,在入口處裝置有趣的繪圖,清楚呈現磁磚製程:原料調配、研磨、造粒、成型、施釉、 表面處理、燒成、包裝。
由插畫家 A-bei 繪製的製作流程,讓民眾在一開始就能對繁複的製造過程有初步印象。(Photo Credit:格式設計展策)
走到最後,可以看見工廠有非常大的空間存放各種不同製成磁磚的原料,彷如一座座小山丘。(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4. 安達窯x本埠設計:走進溫潤的青瓷色,感受陶作手感
「安達」是蒙古語「朋友」之意,安達窯深耕四十餘年始終懷抱著「以陶會友」 的初衷,堅持採用天然礦物做為釉料,讓青瓷溫潤青翠的美感和韻味得以自然呈現。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次與「本埠設計」合作重整規劃展示空間與工廠區域。改造之初,安達窯正面臨石膏模具眾多、大型機具無法移動問題,透過重新檢視、淘汰不合時宜的商品線,收納場內常用工具,為場域留下適當的活動空間。並以安達窯「青瓷色」做為主視覺設計,融入工作桌、旋轉檯、推車等。分區、動線明晰的空間,讓民眾能近距離觀看職人打漿、脫模、修坯、施釉,感受陶作藝術品的手感溫度。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5. 陶聚x彡苗空間實驗:打開門簾,近距離觀看工匠手藝
在新品牌「陶聚」誕生地「勝昌工廠」,狹長型的空間可以一覽注漿、打漿、素燒、上釉.....等製陶所有流程,與職人對每步驟細節的堅持。但過去「勝昌工廠」專注於製程,不同時期添入的機具也因空間狹小而由內向外堆放。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此次與「彡苗空間實驗」合作,首先調整工廠現有機具的配置,增加使用的效率及空間密度,並以矩形的燈飾取代原本直直延伸、更顯狹長的照明,讓空間多了一點韻律感,同時也區分各個製程領域。
而鄰近老街,彡苗也特別設計三道輕盈的布簾,分隔前方的展示區域與工廠空間,確保師傅們工作時不被打擾,打開工廠時也能讓民眾輕易地接觸製程。大面積窗光引入,前區透光玻璃展示著陶聚作品,吊掛陳列架則將視線延伸導引至屋頂天窗,將鶯歌過往陶製品質樸的樣貌忠實體現。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逛完工廠,也到「KOGA 許家陶器品」感受鶯歌
逛完工廠後,也別忘了到去年 T22 計畫中,「新旺集瓷」與台灣設計團隊「兩個八月」合作、創作專屬於台灣人的全新餐具品牌「KOGA 許家陶器品」晃晃!
在第三代主理人許世鋼接手經營的空間中,除了可以看到 1960 年代許家開始由製碗轉向製作磁磚時,在地面開鑿的泥漿槽、沈澱槽等痕跡;也特別設計新的展覽空間,活用兩座工廠間的畸零地,不但保留70-80年前工廠的磚頭、欄杆,兩個八月也以耐火磚設計陳列架、運用八卦山紅土與稻穗製成溫厚的牆面,空間中展出已成功募資百萬的餐瓷組!(近年來他們也開始嘗試策劃陶藝相關展覽、體驗,以及在地的走讀小旅行,也是一遊鶯歌的好選擇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逛完工廠,也到「KOGA 許家陶器品」感受鶯歌
逛完工廠後,也別忘了到去年 T22 計畫中,「新旺集瓷」與台灣設計團隊「兩個八月」合作、創作專屬於台灣人的全新餐具品牌「KOGA 許家陶器品」晃晃!
在第三代主理人許世鋼接手經營的空間中,除了可以看到 1960 年代許家開始由製碗轉向製作磁磚時,在地面開鑿的泥漿槽、沈澱槽等痕跡;也特別設計新的展覽空間,活用兩座工廠間的畸零地,不但保留70-80年前工廠的磚頭、欄杆,兩個八月也以耐火磚設計陳列架、運用八卦山紅土與稻穗製成溫厚的牆面,空間中展出已成功募資百萬的餐瓷組!(近年來他們也開始嘗試策劃陶藝相關展覽、體驗,以及在地的走讀小旅行,也是一遊鶯歌的好選擇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面對消費型態改變、產業外移,過去在地人曾描述「做磁磚就像是在印鈔票」盛況雖已不再,但這片土地上仍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在地工廠。打開鶯歌的陶瓷工廠,相對於一般觀光工廠配置,條件更嚴格、限制也更多,但卻更符合真實生產狀態,讓民眾能真正深度走入在地匠人們的場域,對於設計人、建築師來說,更加認識台灣工藝原料的管道,甚至可能擦起創作的火花。從看來地方的角度而言,更是從商品發展一種能與地方不斷互動的關係。
今年四月,這五間工廠也將與雄獅旅遊預計開啟兩場不同的「工廠見學一日遊行程」,以小團制方式認識工廠與鶯歌,詳情請見文末資訊。
■ 雄獅旅遊「工廠見學一日遊行程」
1. 搭車行程(台北車站集合):https://reurl.cc/dV9l38
1. 搭車行程(台北車站集合):https://reurl.cc/dV9l38
2. 徒步行程(鶯歌火車站集合):https://reurl.cc/mq74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