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港灣新地標!隈研吾新作「海濱文化中心」即將完工,水光映照下的現代金字塔群
將於 2026 完工,哥本哈根港灣新地標亮相。隈研吾玩轉空間、材質,以水光映照下的現代金字塔群,讓建築呼應在地風景的同時也串連丹麥傳統工藝的質感與美學。
隈研吾的建築作品時常與「木作」畫上等號,尤其是近 20 年,他常以木材為主要語彙,營造與自然的對話,然而他擅長使用的建築材料並非只有木頭,而是指向一個更核心的概念「消融建築」,藉不同材質的運用,讓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座落於哥本哈根,將在 2026 年完工的「海濱文化中心」(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便是隈研吾以傳統材料展現建築新面貌的全新體現,同時也是萬眾期待,他即將亮相的新作。

哥本哈根的紙島(Papirøen)曾是工業重鎮,歷經造船廠、軍醫院、軍火庫與冷凍倉庫等時期,最終成為出版社聚集地;隨著搬遷後倉庫內遺留大量報紙雜誌,因而被暱稱為「紙島」,如今正蛻變為哥本哈根的濱水文化新地標。隈研吾新作「海濱文化中心」便座落於此,該建築的誕生可視為增添港灣以及該區域文化性的重要指標。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在官網上如此介紹這件新作的設計概念,「我們的設計核心在於創造一種『體驗』,而非僅是一座獨立建築;透過景觀、藝術與建築的整合,水成為統一與界定空間的元素。提案目的在呈現水的多樣面貌:光影倒映、蒸氣氤氳、流動律動,盼能豐富人們的感官體驗。」

港灣上低調閃耀的金字塔群,不同角度皆有風貌
海濱文化中心是整體島嶼開發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想像建築的輪廓也將與當地風景有所呼應,其金字塔的建築形式與紙島上的屋頂線條相稱,但有趣的是,海濱文化中心在形態上擁有自己的特色,建築視覺具「現代辨識度」,能融入周遭卻也能突顯出自身。它以金字塔群的型態開展,跳脫單一正立面的建築形式,以多方向的設計,讓建築能從不同角度輕易辨識與進入。而這樣的多面向,其實也正默默地傳遞與扣連紙島的開放性以及現今蓬勃與動態的記憶。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更利用總體規劃中明顯的轉角基地,將地面層設計成從室內延伸到戶外,再通向海面的單一連貫空間。透過層疊和漸進的地景手法,讓室內與港灣的水面自然銜接,模糊土地與水的界線,營造開放而連續的感受。
(Photo Credit:Kengo Kuma & Associates)

玩轉正、負空間,讓建築就像「有山有谷」
建築設計手法中的正、負空間概念並不難理解,正空間指的是「有實體的部分」,就是建築本身的牆、屋頂、柱子、房間等;而負空間指的是「沒有實體的空間」,通常是空曠、穿透或凹陷的部分,讓人可以進入、穿越、感受,並非被建築本身占據的地方。在內部建築設計的策略,團隊便透過如此玩轉正負空間的手法、「實體(positive)」與「虛體(negative)」的體量組合來創造出有機的空間感受。
不同大小的圓錐體量被垂直和水平推拉,形成各功能區獨特的體驗。上升的圓錐屋頂對應地面層的泳池分布,每個泳池空間感十足,並透過大型天窗引入光影。地面層之上的樓層則被視為這些屋頂的「負空間」,設置露天泳池與溫泉,人們可在建築群的「山谷」間游泳或浸泡。中央的倒置圓錐是結構核心,也是最深的「谷地」,戶外樓梯就設置於此,連接整個空間。
(Photo Credit:Kengo Kuma & Associates)
(Photo Credit:Kengo Kuma & Associates)


選用磚材立面,呼應基地脈絡也呈現丹麥傳統工藝美學
團隊特別選用磚材立面,一方面呼應基地脈絡,另一方面呈現丹麥傳統工藝的質感與美學。磚材的細膩紋理與自然色調,使建築內外形成明確的肌理感。將小尺度的磚紋延展到建築大尺度表現,並利用不同開口與結構方式,過濾自然光線,將光影映射到水面。立面在不透明與透明之間變化,夜晚或冬季長夜時散發溫暖光芒;穿孔磚牆則讓柔和光線透出,在水面上閃耀光影,不僅標誌著這項新建築的存在,也成為獨特的城市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