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集結大師庫哈斯與札哈珍貴原稿、AA絕版書籍!忠泰美術館《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搶先看

請不要失去對世界的想像!從披頭四、布拉格之春、普普藝術,到兩大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紙上建築。明日即將在忠泰美術館開展的《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以六大主題、近百件珍貴典藏,爬梳從1968年狂飆的年代之後,到1990年AA倫敦建築聯盟前院長Alvin Boyarsky過世後兩年,在全球化、數位化浪潮來臨之前的短短20年間,這些菁英建築師們是如何以各種「繪圖」構建出對未來建築的想像,進而改變我們看待建築的方式。這是一段建築史上極為燦爛的時光,也是一場建築圈、設計人,與藝術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的精彩展覽。
即將於5/8在忠泰美術館開展的《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以下簡稱《聚變》),主要呈現AA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簡稱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於1971至1990年掌舵期間前衛的辦學理念,以及他是如何透過教學、展覽與出版品等計畫,讓AA一躍成為培育建築大師的搖籃。

AA倫敦建築聯盟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Photo Credit:Alvin Boyarsky Archive)
 
亞洲巡迴首站,就在台灣!
 
這是繼2014年首度於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米爾德雷德.萊恩.肯帕藝術博物館,以及次年於普羅維登斯羅德島設計學院美術館展出後,《聚變》首次在亞洲展出。展覽由Igor Marjanović與Jan Howard聯合策展(文末有策展人簡介),台灣展覽顧問則為曾成德老師。
 
因「繪圖(Drawing)」一詞不僅是表達設計與形式的語言,更是傳遞思想與探索建築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1971年至1990年間擔任AA倫敦建築聯盟院長的Alvin Boyarsky所推崇的建築教育核心,他亦曾以「牆上作圖,我們作戰。」這句話,表達自己透過繪圖來反抗、變革建築教育的精神。

「繪圖(Drawing)」一詞不僅是表達設計與形式的語言,更是傳遞思想與探索建築的重要媒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本次展出將近百件的珍貴典藏,其中包含Zaha Hadid等人,於新銳時期的繪圖原稿,同時也是這些珍貴原稿首次在亞洲公開展出。背景為札哈.哈蒂 Zaha Hadid《行星建築》,作品集 2,1983年(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以六大主題手繪圖稿,述說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為此本次展覽共規劃六大主題、展出Alvin Boyarsky個人將近百件珍貴典藏,包括繪圖作品42件、AA絕版出版品16件與多件紙本資料等,其中也包括Rem Koolhaas與Zaha Hadid等建築大師新銳時期的繪圖原稿。
 
六大主題包括「夏季學程」、「歐洲激進派」、「繪圖的氛圍」、「繪圖實踐」、「反思現代性」與「反思歷史」,讓觀者從歷史記憶、當代文化、都市主義、新科技與新媒材的實驗,映照出當時風起雲湧的國際建築文化與AA獨特的學制下,建築師們如何透過手繪圖稿去述說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臺灣展覽顧問曾成德表示:「(展覽中的)前衛運動雖然停在了某個時刻,不過它也開啟我們對未來想像的可能,這也是希望本展能帶給大家的。」

「夏季學程」展區,為Alvin Boyarsky在任職AA院長前開設的國際設計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Design,簡稱IID)連續三個夏季舉辦的建築聚會,匯聚各種教學方法、理論與人物,架構起建築學術交流的全球網路,成為AA獨特學制的濫觴。(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超級工坊《電影劇本》,1971年,收錄於《連續的紀念碑》計畫,影印版。這件作品位於「歐洲激進派」展區,這區主要是Alvin Boyarsky夏季學程期間交流所得的藏品,主要展出活躍於60和70年代的歐洲激進派團體如倫敦的建築電訊(Archigram)、維也納的藍天組(Coop Himmelblau)、佛羅倫斯的超級工坊(Superstudio),同時也是此次展品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繪圖實踐」展區,規劃宛如「俱樂部」沙龍座談般的空間,再現AA學院小組制教學架構中充滿對話的學習場景。(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現場展出包括繪圖作品42件、AA絕版出版品16件,與多件紙本資料。(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反思歷史」主題關注於建築師透過繪圖表述對城市、歷史記憶和社會反思的一面,成為宛如集體記憶或歷史開放資料庫般的存在。Daniel Libeskind、John Hejduk在繪圖中,透過視覺反省20世紀所經歷的恐怖與災難事件。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紙上建築師」派的Alexander Brodsky和Ilya Utkin的蝕刻版畫,則企圖重新捕捉被蘇聯的進步與標準化政策拒於門外的那段過往。(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左為亞歷山大.布羅德斯基《無題(捧著建築物的人)》,1984年,蝕刻版畫、Johannot紙。右為約翰.黑達克《柏林假面舞會》概念發想草圖,1983年,筆、墨、三張不連續的素描本內頁、一張橫線筆記本紙。(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展覽顧問曾成德老師帶路!推薦必看三大亮點作品區
 
曾成德表示,「看展覽,40分鐘就累了。特別是這次展出非常多繪圖作品,有太多表現建築的方法,你不可能每一件都看完,但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對建築有興趣的麻瓜,就挑四張最有感覺的作品,仔細的看它,看它是怎麼描述建築的世界,然後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作品如此吸引我?」
 
但如果你是跟建築、設計、藝術、媒體相關的背景,除了找到對自己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外,千萬別錯過【亮點1】—「繪圖的氛圍」展區裡,有如紙上展覽會的出版品,在這裡你將能看見無數建築師們充滿前衛與實驗性的大膽嘗試,包括像以影片分鏡的方式詮釋建築的動態,或是將建築以音樂、自然與城市的形式呈現,還有各式各樣運用印刷技術所表現的建築概念,這區著實讓人驚豔於那個時代源源不絕的想像力。

「繪圖的氛圍」中展出如同紙上展覽會的出版品,能看見建築師們充滿前衛與實驗的紙上作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擔任院長期間,積極推展的出版品計畫,《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場特別規畫部分AA出版品提供觀眾翻閱。而在「繪圖的氛圍」展區中,值得關注的則有高松伸(Shin Takamatsu)《殺月亮,及其他計畫》,作品集 12,1988年。(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另外,還有另一個不可錯過的,就是【亮點2】—所有放置於展示箱內的不分區精彩作品,比如Wolf D Prix與Helmut Swiczinsky的作品《藍天組》,以及John Hejduk的《時間的崩塌及其他建造日記》,於1986年在AA校園廣場的臨時建築體《時間的崩塌》(The Collapse of Time)的模型,為其探討納粹大屠殺歷史《罹難者》系列作品之一,以真假虛實交錯的敘事方式,闡述創作與社會的關係。特別是Peter Eisenman的《行進之箭、情慾之愛,以及他樣之謬:闕如的建築》,「其實有點像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展開,這是用建築本身的形體與幾個城市的套疊,去述說一個虛構的世界。」非常有趣!


本次展出「盒裝」(Box)、「作品集」(Folio)、「大開本」(Mega)等系列出版品,其中12套Folio與4套Box均為絕版珍藏。(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建築迷可以在這區可以看到許多珍貴的絕版印刷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藍天組《超級空間》,約1969年,彩色照相膠印平版印刷、絹印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必看作品自然也少不了【亮點3】—國際級大師Rem Koolhaas、Zaha Hadid新銳時期的繪圖創作「反思現代性」展區裡,可以看到Koolhaas與Elia Zenghelis的為了巴黎拉維列特公園競圖所繪的圖稿,此圖亦充份展現出他對於一棟大樓裡分層思考的概念。而Zaha 的《世界(89度)》,則是她最為人所知的設計圖之一,最初她是畫成測繪圖,接著重新印刷出圖,最後再手工上色,內容則濃縮了她職涯前期和學生時期的多件作品,其中也包括畫面左下角的愛爾蘭總理官邸設計案。
 
曾成德也提到,「飄浮在宇宙中的建築,是Zaha的想像,她靠著畫這些圖,將我們平常看到的山,用三角形的碎片去堆積起來,而當這些碎片飄浮上來時,就變成建築,從來沒有看過一個新建築是這樣產生。特別是AA也會透過自己的學報,每年的學生作品集說明學生如何創新,並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來了,我們改變世界,我們會用這樣的方法帶著大家走,建築要能夠搖滾,不只是站在地上。」因此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師們在名列普立茲克建築獎前所展現的對建築的想像與脈絡與後期作品的思想連結。

 
「反思現代性」展區中匯集了巴黎拉維列特公園競圖所繪的圖稿,其中包含Zaha Hadid、OMA與Bernard Tschumi等,在現今都極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或團體的競圖創作。左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亞歷克斯.瓦爾)《建築的樂趣》,1983年,剖面圖繪製後的《巴黎拉維列特公園》,彩色絹印、紙本。右為本次展覽主視覺底圖,札哈.哈蒂《世界(89度)》,1984年,壓克力顏料手工及水洗上色、紙本。(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雷姆.庫哈斯 & 史蒂法諾.迪馬提諾)《龐畢爾斯塔》,1980年,彩色絹印、3頁紙本。(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但正如曾成德所說的,「重要的是建築做為一個學院,不是把自己關在學院裡,而是要向社會發問。」因為蓋房子不能失去思考,也不該相信世界只有一種角度,只有繼續保持與世界及社會的對話,建築才不會淪為封閉且平庸的狀態。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策展人伊格爾.馬里亞諾維奇(Igor Marjanović)簡介:
 
Igor Marjanović,聖路易州華盛頓大學的JoAnne Stolaroff Cotsen教授及大學部建築學系主任。具建築與建築史研究背景,其關注面向著重於教育學、展覽、出版品在全球建築文化興起的環境中所發揮的功能。
 
策展人簡.豪爾德(Jan Howard)簡介:
 
Jan Howard,羅德島設計學院美術館的版畫、素描、攝影部Houghton P. Metcalf Jr.策展人,2002年至2020年間擔任策展主任及總策展人之職,於此之前,曾為巴爾的摩美術館策展人長達十四年之久。職涯前期曾任職於費城美術館,及其母校堪薩斯大學(於此取得文學碩士學位)附屬的史賓瑟美術館。

 
左為策展人-伊格爾.馬里亞諾維奇(Igor Marjanović)(Photo Credit: Igor Marjanović),右為策展人簡.豪爾德(Jan Howard)(Photography by Josephine Sittenfeld, courtesy of the RISD Museum, Providence, RI.)
  
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展覽顧問曾成德、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由左至右)。展覽顧問曾成德表示:「前衛運動雖然停在了某個時刻,不過它也開啟我們對未來想像的可能,這也是希望本展能帶給大家的。」。(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
策展人|伊格爾.馬里亞諾維奇(Igor Marjanović)、簡.豪爾德(Jan Howard)
展覽顧問|曾成德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21/5/8 – 2021/12/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展覽期間規劃多場活動,包括開展首日(5/8)舉辦的開幕講座,將邀請本展策展人Igor Marjanović、Jan Howard、Alvin Boyarsky的兒子Nicholas Boyarsky,以及過去曾經在AA就學的台灣建築師現身說法,帶我們重返那個充滿活力及競爭氛圍的現場。
 
展期之中也預計在展場舉辦四場「ADA新銳建築師對談:建築新銳的35/45」,邀請八組2020年ADA新銳建築獎得主,以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他們人生經歷,遙相呼應AA前銳時代的對話氛圍。

詳細講座活動請見美術館官方網站: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