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落山風藝術季登場!張逸軍編導遊牧移動展演《風潮變》,穿梭海口港沙灘10+地景裝置
如果風有形狀,有脈動,那會是什麼姿態?
每年10月到隔年的4月,東北季風翻過山脈抵達恆春半島,形成一陣陣強勁落山風,吹出島嶼南端的瓊麻產業和香甜洋蔥,也拂過海灘揚起幻境般的風吹砂。
在這般風景中「落山風藝術節」,今年以「萬種風情」為題,邀來朱志康、黑川創意等藝術家在海口港沙灘與看海美術館打造 18 件地景裝置,更特別邀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編導遊牧移動展演《風潮變》,帶著觀者穿梭作品,於沙灘上進行一場交織自然山海、光影、音樂的環境劇場!
每年10月到隔年的4月,東北季風翻過山脈抵達恆春半島,形成一陣陣強勁落山風,吹出島嶼南端的瓊麻產業和香甜洋蔥,也拂過海灘揚起幻境般的風吹砂。
在這般風景中「落山風藝術節」,今年以「萬種風情」為題,邀來朱志康、黑川創意等藝術家在海口港沙灘與看海美術館打造 18 件地景裝置,更特別邀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編導遊牧移動展演《風潮變》,帶著觀者穿梭作品,於沙灘上進行一場交織自然山海、光影、音樂的環境劇場!
元旦限定!張逸軍編導遊牧移動展演《風潮變》,重回孩提時純真的身體感知
黃昏轉入夜幕時分,落山風依舊揚起沙粒,海浪沖刷岸邊,天色漸漸帶出夕陽的粉嫩,風海交會的《風潮變》此時正拉開序幕,舞者們以沙灘為舞台,在強勁風中講述風神與海神受到排灣族巫師感召降臨海口港的故事。
《風潮變》劇照(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風潮變》劇照(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由排灣族民謠歌手戴曉君所飾演的巫師 puringau,連結著族人過往至今對於天地的崇敬與牽絆,在她渾厚嗓音吟唱祝禱中,訴說環境所遭遇的問題,以此為引,召喚族人們共同來找尋守護港口的力量,觀眾們將由自然的神祇-風神、海神、祖靈等三個視角,伴隨悠揚古謠樂曲遊歷穿梭在整個沙灘與裝置藝術間,以問答、探索方式和各個裝置互動,傳遞自然的警訊,感知人類的渺小、生命的可貴,得到啟示與反思。
《風潮變》劇照(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一如張逸軍所說,「在所有環境中,你都能遇到全新的自己,別忘記孩提時自然的創造力,當你看到顏色會畫畫創作、聽到聲音會跳舞,都是人們內在對於開放場域、自由的嚮往。」展覽打破過去靜態觀展方式,透過遊牧移動方式,在表演者的引導、口述之中帶領觀者重新思考環境倫理,同時也打開身體感知,聚焦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風潮變》劇照(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全劇不僅將由張逸軍領銜編導演高空馬戲;台北極鼓擊團長張家齊、美籍印裔樂手 Manav Mehta 飾演風神、海神,演出隨風飄逝的簫聲、仿若海洋脈動聲響的手碟鼓;過程中排灣族歌手戴曉君、泰武古謠傳唱隊、恆春民謠進香團演出的在地樂曲也是一大亮點;更有「Coming true 即將成真火舞團」負責火舞演出。
《風潮變》劇照(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18 件地景裝置亮相海口港沙灘、看海美術館,搶先看 6 件必看作品
2021落山風藝術節以「風情萬種」為題,共有18件大型地景裝置座落於海口港沙灘與看海美術館。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詮釋車城海口港環境為他們帶來的啟示與感受,廣闊沙灘上的作品尤其強調身處自然的空間感,每件作品都有關於風的線索。此次展出數量眾多,包含朱志康感性而清晰刻畫落山風姿態《來自海上的祝福》,亦有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演算測風數據,轉換為全息影像《海之脈動》,一起來欣賞其中六件必看亮點作品!
01來自海上的祝福|朱志康
建築師朱志康曾操刀成都方所書店、高雄無關實驗書店,此二設計打破一般人對書店既定印象,其實都在嘗試與空間對話,探討人的靈魂與內在狀態。而這次在海口港沙灘上《來自海上的祝福》是建築師第一件裝置藝術創作,如教堂般的外型則源自對於「祝福」的構想,結構上繫著白色布料,隨著風的強弱,時而恬靜,時而翩然起舞,時而張牙舞爪,彷彿訴說生命多變的起伏模樣。
來自各方的祝福,經由海風,在這個海邊教堂匯集。佇立在海邊的教堂,隨著風的吹拂,時而恬靜,時而翩然起舞,偶爾顯得張牙舞爪,彷彿告訴人們,生命的樣貌不會總是平靜,起起伏伏,都是幸福。這是來自海上最真摯的祝福。(作品材質:鐵件、木材、布料)(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特別的是,作品就在海浪漲退潮間帶上,每日漲幅潮差高達60公分。為了固定裝置,朱志康打入鋼筋,並設置了特殊空心鐵板地基,讓沙與海水可以流動其中,以不至於受潮水將整件作品帶離沙灘。
朱志康說,作品只是個載體,最終一切交由自然完成,無論是日夜風向不同而使布料打結形成的效果,或是受風吹拂而漸成沙色的布料,一切讓看似無形的自然顯現其上。此件作品在藝術節結束後,未來也將永久展示於此,成為海口港岸的新地景。
(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02 風來了|范承宗 X 考工記工作室
藝術家范承宗學習與轉換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竹鷹架搭建手藝,在海口小鎮築出一座邀人們穿梭其中的小型空間裝置,在每格結構間裝設了圓形金屬葉片,它們會因海風的吹拂而搖曳、旋轉,身處其中除了能聽見記憶裡懷舊童玩的聲響外,上百個葉片也將不斷反映著天空的藍色和夕陽沙灘下的金黃,為每個人們注視它的瞬間,組合出獨一無二的樣貌。
有趣的是,經過落山風吹拂,裝置結構已稍微傾斜,但范承宗認為這也是相當好的結果,讓裝置如實地呈現其與自然的關係。
藝術家范承宗學習與轉換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竹鷹架搭建手藝,在海口小鎮築出一座邀人們穿梭其中的空間裝置《風來了》,在每格結構間裝設了圓形金屬葉片,身處其中彷彿聽見懷舊童玩的聲響,同時照映出海口風光。(作品材質:竹、藤、不鏽鋼)(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03 珊弧·山瑚|王識源&盛郁庭 X 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珊瑚」為半島上珍貴的海底星空,落山風吹,從半島吹向海洋,帶走了泥沙,帶回了色彩與活潑在珊瑚上。
擅長運用機器人技術的進行新興材料研究的「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這次以電腦演算生成有機的珊瑚曲面造形,並運用自行開發的機器手臂大型 3D 列印技術,層層堆疊出重達 500 公斤的作品。3D列印以 PETG 為材料,呈現出海底珊瑚的透明純淨光澤質感。每個曲面的型態將受風時的應力狀態納入計算,並且以當地山與海的色彩製作漸層,若你蹲低細看,便能看出其融入山、海洋、天空的樣貌。
《珊弧》利用電腦演算轉化珊瑚之微小細胞彼此互相推擠、複製、生長與擴張之規則,經過堆疊慢慢形成一複雜有機曲面的美麗型態,也紀錄了每一個過程發展中的生成切片。(作品材質:PETG)(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04 跟風・起舞|長友大輔 X 米索空間設計
落山風,對於當地人們不僅是風更是一股生活的動力,學會了與風生活也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生活模式。
在強風下,長友大輔希望打造一處能感受風,同時具有柔和的氛圍的空間。《跟風・起舞》弧形造型靈感來自當地盛產的農作——洋蔥,作品以竹子為材,為了固定裝置在竹片間以金屬條固定,周圍如漩渦般的放置LED燈條,在夜間亮起另一番風貌。裡頭設置了一處座席,希望大家能進到藝術品中,感受風,也讓風吹走生活中的疲憊。
長友大輔 X 米索空間設計《跟風・起舞》(作品材質:竹子、金屬)(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05 火蘆葦|群眾自造
沙灘上的蘆葦叢是海岸第一線的植披聚落,不但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也可能是生物歇息生活的聚落。
「群眾自造」的作品《火蘆葦》以「徜徉在蘆葦叢中」為體驗核心,設計放大尺度的裝置讓人們可以在裡面穿梭走動,管狀構件特別挖出孔隙,讓強勁的落山風流貫穿流動並發出聲響,每一次的聲音都是不同的體驗。
群眾自造《火蘆葦》(作品材質:紙管、鐵架)(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06 海之脈動|胡縉祥 X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胡縉祥 X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以屏東落山風為主題,將在地氣象資訊所記錄下全年的浪高低點、漲退潮,轉換為數位訊號,運用 10 個全息投影裝置,透過光線、流體、風動等意象將「海」的形象視覺化呈現,將作品打造成極具現代與科技感的藝術裝置,讓民眾可以透過視覺與聽覺感受海口港的獨特魅力。
胡縉祥 X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海之脈動》(作品材質:LED、馬達、動畫、喇叭)(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更多作品☞
更多作品☞
胡縉祥 X 蔡秉樺《風之形-落山風版》是一個能即時擷取在地氣象資訊(或觀者位置),並透過電腦軟體控制轉化為風扇與粒子視覺,將其轉化為動能的資料視覺化動力的裝置,動能會影響風力與投影視覺,進而雕塑紗質布料,呈現出海浪般的舞動,具象化畫風的形狀。(作品材質:布料、風扇、專屬軟體、電腦、單晶片控制板、動態捕捉、投影機)(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周宥妤《捕風計畫》,將不同長度的細長管材彎折成多種角度,當落山風通過時將會發出悠揚的樂音,並與當地工藝師跨界合作,運用恆春半島特有經濟作物-瓊麻,作為裝置外表的編織層次。(作品材質:金屬圓管、瓊麻)(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海口潮聲》由電影美術王誌成與耳邊風工作站所創作,試圖利用電影擬音手法來探索「潮聲」的存在,思考潮聲置入空間裡的真實與虛構狀態,透過仿真「潮聲」徘徊真實與虛構的聽覺感官,透過聲音作為一種時間穿越的媒介,隱喻一段非典型的海口歷史。(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張為雲《山靈》以冬末的屏東有著各式候鳥歇息為靈感,以鐵網、金屬框為基底,臉部以拋光不鏽鋼映照觀眾與四周風景,並焊接以黑鐵製作成的鳥嘴。下方腿部以金屬為基礎、包覆陶土進行塑形上色,營造出如同候鳥般、帶有互動趣味感的山靈。(作品材質:鐵網框架、金屬底座、拋光不鏽鋼)(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Akira Sakashita《What We Catch, What We Got》將藝術家對居住的日本/東京的記憶移至台灣,並在一個空間中展示了兩種景觀的重疊。使用魚網作為材料,呼應港口意象,也是捕捉回憶和風景的象徵。(作品材質:金屬、漁網編織)(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Tim Hong《望風潛水艇》與現場海景呼應,堅忍的金屬外構,搭配童趣的潛水艇印象,潛水艇彷彿正緩緩航行,呼應當地落山風「逆風前行,與之共存」意象。(作品材質:金屬、鏡面、複合媒材)(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禹禹藝術工作室」在一片沙灘中,蓋一棟小白屋《等一處風景》,讓民眾在觀展的途中可以有一個坐著安靜看海跟感受風的地方,營造出和自己相處的氛圍。以等待為題,讓等待成為觀者與作品和場域相互交流的空間。(作品材質:木材、鐵件)(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禹禹工作室運用金屬構件打造出如同未來的宇宙飛船墜落此沙灘的科幻場景,如同來自未來的遺跡透過潮汐展露出其零件部位的物理現象,《風神號》企圖透過物件存在的突兀,帶給觀者反思自身與自然將如何取得平衡。 (作品材質:鍍鋅方管、金屬零件、金屬沖孔板)(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伊蔣《飄移之海》運用擅長的纖維材料編織出充滿色彩的水母,如同在海漫漫飛翔一般。藝術家希望將他在水中所看到的絢麗世界帶到沙灘上,搭配上巨大水母下方的鞦韆,就像是跟者水母一起漫遊在水中世界。(作品材質:金屬零件、圖騰織布、棉線 、尼龍塑膠繩)(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王振瑋《風之舞》 由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交換原理發想,形塑熱氣流交互的類呼吸作用來描述和呼應國境之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季節性氣旋作用所形成落山風的特殊形態。 (作品材質:鐵材、布)(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群眾自造《風濤》整體外觀與地景周遭融合為一,藝術家由小時候在魚市場看見不停旋轉的塑膠繩條、光碟串汲取靈感,透過裝置上一張張「虹膜片」的幻彩效果,在暖陽的照射下因虹膜的材質特性,映造出七彩斑斕的光波,傍晚點燈後更搖身另一種奇幻姿態。(作品材質:方管、鋼絲網、虹膜)(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賴彥勳 《我心中的傍晚黃昏》訴說著藝術家對於入夜的傍晚時分心底的憂鬱、徬徨、躊躇、焦慮,將低色溫黃光照過排風扇葉片的窗景對著海口港冬日的夕陽方向,並以中空鐵件塑造出一處空間,讓人們身在其中望向夕照。(作品材質:鐵製方塊組合地景)(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提供)
在屏東山海交匯處,落山風揚起陣陣沙,拂過你的臉頰、身體與鞋底,藝術創作讓無形的風有了具體的感受,也成為打開感知的媒介。
■ 2021落山風藝術季-萬種風情
展出時間|2021年12月25日 – 2022年3月1日
展出時間|2021年12月25日 – 2022年3月1日
展出地點|屏東縣車城海口海灘、看海美術館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局、交通部公路總局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執行單位|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策展執行|原物創意
■ 遊牧移動展演《風潮變》
演出時間|2022年1月1 日 16:30-19:00
演出地點|屏東縣車城海口海灘
演出藝術家|張逸軍、張家齊、戴曉君、林雪兒、Manav Mehta
演出藝術家|張逸軍、張家齊、戴曉君、林雪兒、Manav Mehta
演出團隊|恆春民謠進鄉團、泰武古謠傳唱、即將成真火舞團、仁山仁海藝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