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首次完整梳理台灣「礦工畫家」洪瑞麟!北美館展出《掘光而行:洪瑞麟》,看見勞動者的生命光輝與時代意義

洪瑞麟:「我必須用最簡潔的筆觸,將他們駝了的背、長久勞動而畸形的關節,整個身體因用勁而誇張的線條,真實的速寫下來。」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在日治時期憑著傲人的藝術天份與勤學留日攻讀繪畫,當時所接觸的都是世界最前衛的畫派及思潮,然而他卻不跟隨主流,一生將目光聚焦於勞動者,回台後更走入礦場,在礦坑、台車、相思木旁速寫記錄。35年的礦場歲月裡,他的筆下並不只是礦工輪廓,而是一個個與他視為兄弟般充滿感情、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洪瑞麟並不只是如此。去年(2020)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將當年移民美國時所攜之作及各系列代表作等上百件作品捐贈北美館,今年北美館以此為核心,結合館外佳作,展出 350 餘件精彩原作及文獻,包括展露其早慧才華的大稻埕時期作品、留日受到普羅藝術影響之作、創作中少見之完整描繪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與礦工日記速寫,以及晚年在加州不同的一片陽光風景,甚至還有洪瑞麟親自講述的原聲錄音及影片,策劃首次完整梳理藝術家創作脈絡大展《掘光而行:洪瑞麟》!

 
在台灣的土地上,首次完整梳理洪瑞麟
 
《掘光而行:洪瑞麟》由藝術史學者暨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北美館其實早在 1979 年就曾以「礦工與裸女」為題為洪瑞麟舉辦個展,然而當時尚未能完整梳理早年至晚期的心境轉變。策展人白雪蘭特別分享,本次將展覽分為六個段落,平實的呈現不同時期之作,「這次展覽我們不想加諸太多策展人的評論,而是透過老師(洪瑞麟)的作品,以及他第一手以文雅的台灣話,講述藝術史、畫派、對畫家梵谷的觀察等等。讓老師自己來說話,就是我們此次的觀點。」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由的野武士展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掘光而行:洪瑞麟」勞動者的感悟展區。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掘光而行:洪瑞麟」桃李春風展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由洪瑞麟的際遇與藝術創作,以更寬廣的面向看台灣美術史
 
洪瑞麟 1912 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16 歲參加致力推廣台灣美術的畫家倪蔣懷所出資設立的「臺灣繪畫研究所」,成為第一批學生,師承石川欽一郎,也因此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如此際遇也使他赴日求學歸國後,有機會進入倪蔣懷所經營的瑞芳礦場工作,影響了他的一生。
 
洪瑞麟曾分享:「我原想在礦坑工作十年,積存足夠的錢後遠赴藝術之都巴黎,以了畢生之願,沒想到在礦區待了三十五年,從挖礦工人、管理員以至礦長,地平線下的生活使我感到礦工們坦率無偽的種種人性表現、那樣契合我的心靈,使我時時刻刻想揮動畫筆,迅速捕捉下來。」
 
館長王俊傑指出,此次展覽「不光是看一個藝術家,而是從中看見背後的時代性」。當時許多台灣畫家或許都有機會再出國發展,然而其中的因緣連結,卻也使不少文人有志一同的留在故鄉敘述根源本土的自明性,推廣台灣美術。而後亦可見《雄獅美術》李文賢於 1979 年策劃一系列展露本土意識藝術展覽,其中就含於台北春之藝廊舉行的「洪瑞麟 35 年礦工造形展」,當年總統蔣經國亦前往觀展,使洪瑞麟一夕之間備受矚目。同年年底事發美麗島事件,本土思潮來到高峰。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展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大稻埕時期、赴日求學、礦場歲月到移居美國,六大時期與必看作品
 
1. 大稻埕的初心:人道主義薰陶、展露早慧繪畫天賦
 
過去我們有關於洪瑞麟的認識,多奠基於他 35 年在礦區所留下的深刻作品。但其藝術創作,可追溯至年少時於大稻埕的成長經驗。
 
從小藝術啟蒙來自擅於畫梅的父親洪祥海(字鶴汀),亦曾入日人稻垣藤兵衛創立的「稻江義塾」接受基礎教育,甚早接觸人道主義的薰陶,開啟對關懷農民、貧苦大眾的西洋畫家米勒、梵谷之關注。且由他年僅 12 歲時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不難發覺其早慧的繪畫天賦。
 
加入「臺灣繪畫研究所」後,18 歲的洪瑞麟立志成為藝術家,一生堅持初心,追求藝術不懈。展覽以於大稻埕之作〈自畫像〉、〈父親像〉為展覽開端,藉由多件水彩寫生作品,回望早期臺灣風土。


洪瑞麟,《自畫像》,1932,油彩、畫布,44.5×36.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父親像》,約1933,油彩、畫布, 39.5×30.5 公分, June Hung 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日本貧民窟》,1933,油彩、畫布,73×91.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2&3. 自由的野武士、勞動者的感悟:赴日留學,亦從不跟隨主流
 
而值得注意的是,洪瑞麟 1932 年選擇入學教師多由歐洲歸國的「帝國美術學校(現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習西洋畫科,學風自由、帶有實驗精神,就連投遞藝術獎項,都選擇官展體系(如帝展)之外的新興美術,多次獲選具在野精神的獨立美術團體「春陽會」舉辦之展覽會。


洪瑞麟,《臥像》,1934,油彩、畫布, 60.5×80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其札根風土民情、勞動階級的謳歌,從作品〈日本貧民窟〉表現東京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即佐證他對普羅美術思潮的相映。而著名的巨幅畫作〈山形市集〉則呈現出洪瑞麟對於「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感動之情懷,描繪在冰天雪地中,山形當地農民艱辛維生的情景。留日期間每年往返臺、日之間,多次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與臺灣總督府美術展,傳達出他對臺灣土地的濃郁情感。


洪瑞麟,《山形市集》,1937,油彩、畫布,  120×162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4. 礦工之頌:35 年礦場歲月,記下台灣礦業勞動者的光輝
 
1938 年回到臺灣後,為了擔負家計,也感謝倪蔣懷資助後期留日學費,受邀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30 餘年的工作生涯中,記錄礦工的生活點滴成為礦工日記。對洪瑞麟而言在這裡工作的人,雖然外人看來粗鄙,但他卻見到了人們內在踏實的真善美,以一副筆墨勾勒礦坑中最真實的人性光輝,展中包含礦工肖像、工作場景以及經典的〈礦工頌〉系列四幅中的兩件。


洪瑞麟,《長凳上的四位礦工》,1957,墨、淡彩、紙,39.8×5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油彩、畫布, 63×86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礦工之頌場景照。展區中黃色背版畫作為策展人特別留下的亮點註腳,參觀時不妨留心體驗。(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掘光而行:洪瑞麟」礦工之頌場景照。(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礦場工作,需要掌握動態與時間,許多作品必須在兩三分鐘內完成,他說:「這一切都強迫我必須用最簡潔的筆觸,將他們駝了的背、長久勞動而畸形的關節,整個身體因用勁而誇張的線條,真實的速寫下來。」
 
由〈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等畫作中,可見其遒勁的筆觸速寫他的夥伴肢體勞動的美感,呈現「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顯露出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洪瑞麟深刻體驗採礦工作的危險辛勞,為臺灣 1940 年至 1970 年代的礦業黃金歲月,留下珍貴的紀錄篇章。


洪瑞麟,《坑內工作》,1954,水彩、紙, 27.4×39.2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坑內工作(地底之光)》,1956,油彩、紙,32×23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敬業勤勞的阿坤伯》,1959,墨、紙,  34×23 公分,國史館典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4. 桃李春風:藝專教學時期留下眾多精湛裸女畫作
 
他曾說:「畫裸女的心情跟畫礦工不一樣,一邊是很激烈的,裸女則是比較寧靜、安靜的實體,是很大的對照。」
 
洪瑞麟 1964 年受邀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素描、水彩、油畫,他認為學畫應從富有平衡與律動感的「人體」著手,經常找來模特兒予學生臨摹,而他也總會親自示範,藉由東方水墨與毛筆,加上西方的粉彩,運用中西合璧的媒材描畫裸女。展中之作可見洪瑞麟繪畫裸女多先勾勒出硬筆線條,再以淡墨呈現出「面」的立體感,對於水分與光影掌握十分精準臻至。


洪瑞麟,《畫室》,1975,墨、淡彩、紙,25 × 3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此外,展間特別以動態裝置呈現畫作線條,並特別裝置了洪瑞麟親聲錄製的語音記錄,講述繪製礦工與裸女的不同,以及東西方女性體態的差異等等,讓人更能感受到其創作心境。
 
5. 原鄉.異鄉:台灣/加州,看見土地的樣貌與對光的追尋
 
除了礦工之外,原住民也是洪瑞麟創作中獨特的人物題材。早在 1930 至 1970 年他便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雅美族(達悟族)藝術,並在東海岸原住民部落旅遊寫生,如〈蘭嶼原住民〉、〈原住民婦女〉。並且在未赴礦區之前,大稻埕、淡水及台北近郊的風土人文也經常入畫,而後至礦區經常造訪瑞芳附近如九份、鼻頭角,記錄下了當時台灣的一片風景。

洪瑞麟,《原住民婦女》,1972,水彩、紙,32 ×25 公分。白省三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而長年處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使洪瑞麟特別嚮往陽光,晚年他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如願與終年明媚的陽光為伍,從作品〈彩霞滿天〉或數張親手繪製賀年卡可見他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成為藝術家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主題。

洪瑞麟,《彩霞滿天》,1982,油彩、畫布,65×91 公分。私人收藏。(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鈞雄:「我父親一輩子所畫之作,非常平凡、簡單、有創意,同時有著非常浪漫的情懷。本展『掘光而行』的命題,從地底的光,一直到人生的光,最後晚年追尋燦爛晚霞餘光,也真正地代表我父親一生追光的精神。」
 
本展透過洪瑞麟的眼與筆,結合文獻、照片、影音紀錄及首次播出的自述影片(1990年代錄製),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掘光而行:洪瑞麟」將於 3 月 19 日開展當日舉行開幕限定演出,後續更有系列藝術與走讀活動,相關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2022年3月19日 - 7月3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周邊活動
1. 不是你想的那種老派歌謠!「掘光而行:洪瑞麟」開幕限定演出
時間:3月19日(六)17:30-18:00(活動免報名,17:00過後免費入館參觀)
地點:2樓展覽室206
活動介紹:
本場開幕限定演出活動特別邀請金曲製作人柯智豪操刀,再現臺灣民謠〈桃花過渡〉、〈勸世歌〉,並由以臺灣歌謠為創作養分的同根生樂團、音樂人張雅淳重新演繹。在洪瑞麟長子洪鈞雄的印象中,在大稻埕江山樓附近長大的父親,聽到傳唱的〈勸世歌〉等臺灣民謠覺得感觸良深,歌詞旋律加上傳唱者的生活艱辛,讓年少的洪瑞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演出由新世代音樂人以藝術家洪瑞麟的繪畫為靈感,創作首次亮相的作品〈勞工〉以及同根生樂團精選作品〈雪山隧道-致2001.05.11〉和對臺灣民謠〈勸世歌〉、〈桃花過渡〉的重新詮釋。提到「說唱音樂」一般可能首先聯想到饒舌音樂,而〈勸世歌〉可說是臺灣民間早期的說唱音樂,歌詞以勸人向善為主,當年的賣唱藝人會自彈自唱即興編的詞;也因為即興演繹的特色,坊間流傳許多不同版本的〈勸世歌〉。本次全新演出的版本是由張雅淳親自填詞。
 
2. 「掘光而行:洪瑞麟」教育活動
- 3月|策展人來了! 掘光而行導賞
3/26 將邀請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導賞,帶領觀眾來趟洪瑞麟的藝術之旅。
- 3月至4月「速寫人生」
藝術家洪瑞麟常為他所熟識的礦工進行速寫,也時常與畫友學生到臺灣旅遊寫生。本館將於春天藝術節期間(美術節公眾場及兒童節親子場)於一樓活動大廳舉辦百工速寫活動,邀請不同職業類別模特兒來館,邀請觀眾一同體驗動態速寫活動。
- 4月至5月啟蒙初心˙追憶洪瑞麟成長之旅
洪瑞麟出生於百年前繁華的大稻埕,這裡更是其藝術啟蒙的成長之地! 邀請觀眾以走讀的方式,重探洪瑞麟求學、成長環境,重新認識洪瑞麟。
-5月至6月跟著洪瑞麟入礦坑—走讀礦區
從日本留學歸國後的洪瑞麟,便在倪蔣懷承包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因為工作的緣故,讓他有機會就近觀察到礦工們的生活,開啟他35年來以礦工為主題的勞動者繪畫之路,日後更獲得「礦工畫家」美譽。
-5月至7月專家導賞
將提供您用另一個角度、另一個觀點,用不同的視角/主題的方式觀看展覽,邀請您來一趟藝術之旅,翻轉您既有想像,通向未知的美麗邂逅。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