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開箱2022臺灣文博會七大亮點搶先看!當15分鐘房客讓藝術家陪你共創,從一碗冰看見台灣的故事

2022臺灣文博會今年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自8月5日至8月14日掀起一連10日的文化浪潮。明日起「文化策展區」率先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跑,「品牌商展區」則將在8月10日接棒在高雄展覽館上陣,並透過壯闊的文化風景共振出這座島嶼的形狀。快來看看今年臺灣文博會必看亮點展區吧!
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策展區主題館共規劃「環島運動場」、「島嶼大飯店」、「寶島冰菓室」三大主題,另包含「嘉義館」(嘉義市)、「馬祖館」(連江縣)兩大地方館,以及「工藝館」和串連周邊據點的「響應館」。

2022 臺灣文博會今年以「群島共振」為題,以一條輕軌連接兩大展館,率先開跑的是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策展區主題館。(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亮點1:一睹250本精彩島嶼選書\主題館—「環島運動場」
◼️策展人|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
 
林昆穎說:「所有的東西都是連在一起的,從生物、生態、山、海、生活到所有人造物等,我們透過體驗跟創造就能形成一場環島運動。」因此,當我們走進「環島運動場」時,將看見他以「我們所看見的臺灣」打造了一座環形跑道,讓大眾在跑道外環與日常物件互動,並看見物件背後的故事,同時也將人們的體驗過程透過即時剪輯投影在跑道內環,令現場的大家也變成這座島嶼敘事的一環。此外,現場也展示250本關於島嶼及旅行的選書,讓不能出國遠行的當下也能來場紙上旅行的樂趣。


環島運動場。(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環島運動場「重要小事」展示了許多日常物件。(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環島運動場一隅。(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透過可旋轉的遊具對照地面上的Emoji 表情,結合周圍架設的紅綠燈;這裡是一個休憩的場域,讓人們在追逐夢想的途中,偶爾也能停下腳步,思考現在的自己是處於什麼樣的情緒。(Photo Credit:Chris Chen)

在「平凡大事」這一區,猶如把一整座自然生態搬進展場之中,並透過大量的台灣原生種植栽,透露更多關於在地的訊息。(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平凡大事」區。(Photo Credit:Chris Chen)
 
亮點2:入住超Kiang島嶼大飯店!當15分鐘的房客,讓藝術家帶你環島旅行
◼️策展人|莎妹工作室王嘉明
 
上到展館二樓,率先映入眼簾的是島嶼大飯店check in 櫃台,後方則是八間需要線上預約才可Check-in入住的「連線共創」房間。當你入住時,每人依時段會有15分鐘與藝術家相處共創的時間,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主題與佈置,而藝術家則遍佈全台灣北、中、南、離島各地,透過各自的創意發想,帶領觀眾走入他們所在的地方。


島嶼大飯店。(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現場一共有8個房間,分別代表台灣北中南離島各地,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所發想的遠端連線共創。(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林昆穎也大方分享自己在藝術家林素蓮的引路下,體驗北投「溫泉 Hot Spring」房間時的情景;「我一進去先拿到一個旅行包,接著她請我開始畫圖、猜地名,再跳上機車去帶我遊覽北投風光。最後,居然在房間裡教我煮出一顆完美的溫泉蛋。」實在太有趣、太kiang了。

重點是,所有的房間都是隨機入住,而且無論藝術家身處都可以遠端連線進行即時互動,一整天陪大家一起共創。其中藝術家王宇光的《討海人計劃》便是帶大家去澎湖海釣,而藝術家李明潔則是將台灣人常見的椰子樹搬進展場進行一場全新探索,至於藝術家劉彥成則是邀觀眾前往南投泡茶,此外,在邱舒的帶領下房間裡將出現一場電子花車的客語歌唱教學,保證讓大家開心到捨不得退房。

 
左為李明潔作品《改寫:鹽、石頭、光、椰子樹》。右為林素蓮《限時專送》。(Photo Credit:Chris Chen)
劉彥成《內在交陪》。(Photo Credit:台灣文博會)

此外,如果沒預約到房間也沒關係,現場還有另一區島嶼靈感螢幕裝置,也將帶領大家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走進不同藝術家的靈感場域,從吳書原的潛水點、到曾在池上駐村的吳耿禎,或是一睹布拉瑞揚的家鄉土地,都能營造出一場場獨特的互動體驗。
 

透過螢幕裝置可觀賞不同藝術家的紀錄片,前往他們的創作靈感場域,並進行互動。(Photo Credit:Chris Chen)
 
〈連線共創〉時間場次​
 
週一至週五:13:30-17:30​
週六至週日:10:30-17:30​
即刻預約入住:https://lihi1.com/Xc2XB
 
亮點3:來呷涼!到「寶島冰菓室」發現一碗冰品裡的物產文化
◼️策展人|水越設計周育如
 
冰品對台灣人而言是不分四季都可以品嚐的常民美味,更別提在襖熱盛夏揮汗如雨的時節,非得來一碗剉冰才能徹底消盡暑氣。
 
不過,爬梳一碗冰品裡的故事,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多元廣泛,因為冰在台灣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全世界則有六千年歷史,台灣第一家冰店龍都冰菓室則創立於1920年,自此冰品開始不斷發展出各自的流派,同時也透過不同配料勾勒出物產文化的各式意涵。
 
寶島冰菓室。(Photo Credit:Chris Chen)
 
「寶島冰菓室」以冰為題,透過常民文化的演變,從歷史的爬梳、物產與器具的展示,甚至與冰店連線直擊全台冰現場;周育如表示,「冰品裡集結了台灣所有的物產,且一碗冰的食材可能來自全世界。因此在展覽現場也可一睹台灣在地毛綠豆等不同食材的特色。」因為透過每間冰店,以及店家們經常用的食材與器材,皆能串聯起一段關於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以及這些老闆們始終如一的職人精神。

不過光看展覽物件怎麼會過癮?放心!現場也邀請了高雄在地冰店 ICE+艾司加推出寶島冰菓室限定冰品,讓大家在文博會不只能看展,還可以一起觀海、吃冰,並一同探索「冰品」背後的土地風味與文化故事。


現場展出許多冰品中常見的水果與配料。(Photo Credit:Chris Chen)

展場中央一面是爬梳冰品歷史的大事紀,另一面則是邀請各家冰店老闆拿出店裡的壓箱寶器具,讓大家見識到端出一碗好吃的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Photo Credit:Chris Chen)
 

左為光華冰菓室老闆的刨刀。右為提倡吃一碗冰再配上鍋燒意麵的春田冰室。(Photo Credit:Chris Chen)

展覽現場也遠端直播冰店實況,這是來自花蓮的海蜜,從畫面上來看,吃冰的人幾乎塞滿了整間店。(Photo Credit:Chris Chen)
現場直播店家也包括台南莉莉水果店,店內招牌主打新鮮水果搭配冰品。(Photo Credit:水越設計)
 
亮點4:文青請進!「嘉義館」循百年至今的時空軸線再現小城摩登精神
◼️策展人|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徐景亭、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
 
一走進光影映照下以木造構築而成的嘉義館,整體氛圍便忽然溫柔了起來。

嘉義以木都聞名,時至如今仍有著至少6,000棟木造建築,是全台木構房屋最密集的城市,整體展場以木質與光影勾勒而成,並以台灣近代畫家陳澄波在1934年所創作的作品〈展望諸羅城〉做為策展軸線,透過畫中視角引領旅人自嘉義公園及樹木園所在的山仔頂出發,穿越蓊鬱的樹林,循著東西向的交通要道「大通」(今日的中山路)造訪中央噴水圓環,再到嘉義車站。不只串聯出另一種觀看嘉義的方式,同時也為這座既古又新的小城,體現出全新解讀的當代摩登精神。


嘉義市地方館「摩登時光——大通小城」建構出一條從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到嘉 義車站貫穿嘉義時空發展的市街,引領觀者漫步嘉義,感受這座小城飽滿的藝文能量與日 治時期延續至今的摩登精神。(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由「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操刀的展場設計。(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以嘉義木都為設計概念,蔡嘉豪以滿布從天而降、逾六千條木紋夾板,讓人走進展場當中,充分感受到嘉義這座城市的獨特氛圍。(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牆上懸掛的是陳澄波在1934年所創作的作品〈展望諸羅城〉。(Photo Credit:Chris Chen)
 
下一站,我們則來到同樣始建於日治時期的嘉義樹木園,這是嘉義館裡頭的第一個子區。早期樹木園曾是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也是日本帝國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戰後則轉型為植物園,本次策展團隊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資料整理,自這座百年植物園的悠遠歷史出發,梳理出今日嘉義樹木園的代表性樹種,並攜手剪紙藝術家Wuba Yang重新詮釋這些歷經百年仍生機盎然的生命,同時也讓大家藉此更瞭解嘉義這座城市中森林的文史與知識。

 
剪紙藝術家Wuba Yang的創作。(Photo Credit:Chris Chen)
 
此外,嘉義館展場正中央則呼應嘉義市地標「中央噴水圓環」,並在展場中央將圓環空間放大,象徵為市民集會廣場,展覽期間將在此舉辦多場實體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邀集了來自嘉義、或近年來參與嘉義藝文相關計畫的多位設計師、文化人、品牌主理人等現身分享,包含操刀嘉義市全新城市品牌識別的設計師馮宇、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2021年台灣建築獎首獎嘉美館建築師黃明威等,再現昔日嘉義文人雅士匯聚共論理想的城市風景。


展場中央以嘉義噴水池做為空間延伸意義,不只將圓環放大象徵為市民集會廣場。(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展覽期間也將展場中央舉辦多場實體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再現昔日嘉義文人雅士匯聚共論理想的城市風景。(Photo Credit:Chris Chen)

在常民信仰區塊則攜手「大象設計」設計師潘岳麟參展共創,現場呈現採集自嘉義東市場的諸多信仰相關物件,不只有呼應廟宇與市場色彩的展座,上頭亦層層展示出從日常祭拜、敬神到祝壽擺宴的種種祭祀用品,天花板上亦掛有嘉義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走逛其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在地生活氣息。


常民信仰區。(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左為嘉義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右邊則展示了從日常祭拜、敬神到祝壽擺宴的種種祭祀用品。(Photo Credit:Chris Chen)
 
而廣場一側則設置有象徵嘉義火車站的候車亭,串起展場「大通」軸線的西端端點。觀展民眾可以在這曾有「全島第一摩登車站」美譽的嘉義火車站候車亭閱讀嘉義相關的出版品,包含隨本次臺灣文博會全新出刊的《本地 The Place 09:嘉義市》等,讓大家可以坐在這裡感受這座小城興盛的藝文風氣。
 
此外,沿著展場動線,最後則是與嘉義在地團體「嘉義女流會社」合作的「日光款待所」,不只蒐羅嘉義土地好物與特色產品,同時也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嘉義如陽光溫暖的款待精神。

廣場一側則設置有象徵嘉義火車站的候車亭,串起展場「大通」軸線的西端端點。(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在這曾有「全島第一摩登車站」美譽的嘉義火車站候車亭擺放了相關讀物,讓大家可以在此歇息閱讀。(Photo Credit:臺灣文博會
象徵嘉義火車站的候車亭。(Photo Credit:Chris Chen)
 
亮點5:到「馬祖館」喝一杯!來場沉浸式體驗
◼️策展人|蔡沛原、邱筠
 
走進馬祖館「眾霧釀島」,入場處透過空飄氣球與滿地文宣品,引領觀眾重返馬祖戰地時期的狀態。緊接著在每日限定三場不同角色敘事的體驗導覽中,展館將化身劇場舞台,演員則成為敘事導覽員,透過不同的劇本脈絡,邀請觀眾穿越一座深黑、迂迴繞行的的戰地隧道,並透過光影、香氣、聲音與物件,打造一場由黑暗至光明的五感沉浸式體驗。

馬祖館入口以隧道方式呈現戰地氛圍。(Photo Credit:食癮拾影)
在昏暗的環境下,伴隨燈光明滅閃爍,我們彷彿真的重回戰地時光。(Photo Credit: Chris Chen)
觀眾每天有三場時段可以透過不同情節的沉浸式體驗感受馬祖風情。(Photo Credit:食癮拾影)
 
展覽現場亦重現長年籠罩馬祖的霧色,並透過濃霧瀰漫的氛圍以及迂迴繞行的展場動線,讓觀眾在輾轉迷航間,重新感受漁民、船員、軍人漫遊的探索體驗。此次現場展出的藝術家作品,則採集來自馬祖四鄉五島元素,並將馬祖物件轉換成新元素的「眾物」,轉譯出島嶼日常的生活樣態,也讓觀眾重新體驗到馬祖的獨特性。比如像作品「海的鹹風」,透過一束述的海菜展現了馬祖的曬物文化,而作品「透明的儀式」則以承酒器物,烘托出在地杯觥交錯的高粱香。


作品「海的鹹風」。(Photo Credit: Chris Chen)
作品「海的鹹風」。(Photo Credit:食癮拾影)

作品「透明的儀式」。(Photo Credit:Chris Chen)

不過,談到馬祖,打通關、喝上一杯酒是必須的。而馬祖館附設的島嶼Bar則以4款獨家特調,由旅台的馬祖調酒師黃懷民研發調製,從霧釀島的顏色發想三款特調酒品與一款無酒精飲料;「外公日記」是從老酒與紅糟調製馬祖漁島懷舊風情、「大兵日記」則以馬祖高粱、巧克力為基底,感受當兵的淬煉,而「航海日誌」則加入昆布、海鹽、清酒透露些許海洋氣息,至於「馬祖晨光」則是無酒精飲品,以馬祖金銀花茶為基底,凸顯童年記憶滋味的翻轉創新。

三款特調酒品與一款無酒精飲料。(Photo Credit:食癮拾影)
 
亮點6:從工藝視野出發的概念店舖「旅物SHOP」
◼️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
 
工藝來自環境與自然,因為生存或生活的需求而出現,而職人則從中透過身體的投入,將天然素材化為生活幫手;無論是搭起竹簍、編織著藺草,或是纏繞月桃,這些在歷史、時空與地理更迭中的生活經驗,將不斷串連起人與物件及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我們走進「旅物SHOP」,這裡不只是商店,更是各種概念的匯集之地,牆上懸掛的也並非只是編織,更像重返探索工藝的初衷,從自然、環境所給予的材料,邀請觀者近距離感受、觸摸,並遇見各式工藝品與創作。

現場以「工藝與環境」、「工藝與身體」、「工藝與生活」為三大主軸,並邀請黑生起司 x 糸赤、皮思達奇 x 臺灣手藺、ROUND ROUND x 筑子、茶籽堂 x Aguce x野桐工坊共四組生活美學提案者與工藝家,跨域共創「理想生活的物件」,讓觀者透過參與其中,共同編織出一種對理想生活的想像。

 
展場入口以的編織感,每踏一步,都會產生來自材料與人碰撞下的輕微聲響。(Photo Credit:工藝館)

現場展示了各種編織物件。(Photo Credit:工藝館)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工藝館)

ROUND ROUND x 筑子作品《對話野餐提籃》將陶與竹進行巧妙的編織融合。(Photo Credit:工藝館)

展覽期間亦推出身體共振工作坊,在the MEDIAN 石岱芸帶領下,以七項竹編動作流程結合瑜伽精神儀式與當代舞蹈肢體表現,演繹工藝師在編織過程中的動態冥想的狀態。(Photo Credit:工藝館)
 
亮點7:走入城市!一睹被打開的百年「原愛國婦人會館」
 
位於哈瑪星的原愛國婦人會館,起源於1905年日本人在台北創立「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20年在各地募款下,興建為二層樓,是台灣少見日治時期帶有「仿亞當式樣(Adam style)」特色的長方形建物。如今在歷經三年修復後,重新被打開,從低斜坡式屋頂,到蛋鏢飾為圖案的洗石子牆面裝飾等,這裡是建築迷不可錯過的探訪地點。


原愛國婦人會館,外觀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Photo Credit: Chris Chen)

建築三面簷部的屋頂出挑處,皆以兩座一組的鑄鐵托架支撐。(Photo Credit: Chris Chen)
 
左為外牆壁面蛋鏢飾。右為二樓的米字氣窗。(Photo Credit: Chris Chen)

一樓的磨石子地坪為1961年整建時施作,部份以紅十字圖樣裝飾,象徵由紅十字會所附設的育幼中心。(Photo Credit:Chris Chen)
 
在臺灣文博會展覽期間,原愛國婦人會館也推出平行展《美力年代》,透過設計與藝術能量回應女性角色,現場由當代創作者 王怡方、王榆鈞、古乃方、李君慈、周依、吳怡蕙、張琇涵、程仁珮、渡邊直美(Naomi Watanabe) x 吉田ユニ(Yuni Yoshida),以及特別企劃謬思設計獎YEN TING CHO互動藝術的卓彥廷,一同觀照內在感知、探索當代議題。


呼應建築前身的時代背景,開館首檔展覽《美力年代》聚焦當代女性的藝術創作。(Photo Credit:Chris Chen)

左為王榆鈞作品「敞開,在一片空地面前」,右為古乃方作品「墨水冥想」。(Photo Credit: Chris Chen)
 
《美力年代》
展覽時間:8/4-10/23
展覽地點:原愛國婦人會館
 
2022臺灣文博會《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文化策展區
展覽時間:08.05 - 08.14|10:00 - 18:00​
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珊瑚礁群、海豚步道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