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水岸慢活美學!「遠雄泱玥接待中心」——忘卻時間的永續空間
北士科重劃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近期落成。踏入空間,宛如進入慢活的水岸時區,引領訪客探索都市中的慢活節奏,體驗無界空間與河岸共鳴的獨特魅力。
座落於臺北北士科重劃區的「遠雄泱玥」,將自然共融與慢活哲學結合,在無堤水岸旁打造一座環抱山水景觀,讓人忘卻時間的永續建築。如此充滿詩意的水岸生活想像,則搶先透過由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空間研究所操刀的「泱玥接待中心」體現,設計師陳威誌揉合映象山水核心理念,從水岸自然肌理出發,創造出一處如山脈起伏和河川流動,具層次感的靜謐空間。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踏入泱玥接待中心,彷彿穿越到一個時光緩慢流動的世界。從品牌與原建築出發,接待中心同樣圍繞著「一座以自然忘記時間的建築」核心理念,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的建築基地。擁有獨特自然景觀,四周是豐富的生態環境與開闊河景,絕佳地理優勢給了陳威誌在設計上極大靈感。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於是在外觀發想上,陳威誌以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倪蔣懷名作《河川》為靈感,將大師筆下所捕捉的基隆河廣闊視野轉化,透過水平層板轉譯大河水面,波瀾壯闊的層疊式屋頂設計,形塑出具功能性,也同時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空間。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對第一眼見到泱玥接待中心的人來說,相信很難不被外觀那搶眼的三層屋簷設計所吸引。陳威誌表示多層次結構的屋簷,可望打破大眾既定印象的接待中心箱型框架,「屋簷傾斜方式在城市面降低高度,減少壓迫感;而在河岸面則提升高度,實現通透採光與最大化景觀視野。」採用這樣的設計手法,不但能使建築物的量體感降低,更在視覺上創造出柔和、自然的氛圍。
泱玥接待中心不僅是一個銷售空間,更是一個引導訪客探索水岸生活的場所。動線設計以「收與放」的節奏,帶領訪客逐步感受自然之美與心靈的沉靜。為了讓訪客能在第一時間就慢下來,擁有「忘記時間」的感受,準備進入接待中心前,需穿梭一段竹林小徑,陳威誌形容就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般,放慢腳步之餘,也能感受時間被自然的流動節奏重塑。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一樓空間作為品牌館和影片展示區,在設計上強調「收」,通過壓低空間與柔和的採光設計,讓訪客能專注於品牌與建築故事,感受到一種被安撫的情緒;二樓挑高空間展現「放」的體驗,大面積天光與河岸視野,讓訪客沉浸於自然的流動之中,「如此壓縮與釋放的節奏,使訪客在視覺與情感上更加專注於當下,體會慢活的精髓。」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空間上刻意模糊室內與室外的邊界,創造出半戶外空間。例如深屋簷和露台設計,使空間過渡自然,形成『半中介空間』。」陳威誌表示這種曖昧感,能讓建築物看似滲透到環境中,「就像是顏色交融的概念,如藍色和紅色交疊形成紫色,建築與自然在過渡區域中相互影響,進一步深化了與環境的對話,而非獨立於自然之外。」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此外,接待中心也打造如社區沙龍般的共享空間,讓訪客感受到慢活生活的可能性。像是二樓空間的共享長桌與露台吧檯,鼓勵訪客在交流中感受空間的溫暖與沉靜,也拉近人與人、建築與自然的距離。
永續性同樣是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另一大亮點,在建材上採用回收木材等環保材料,並應用被動式設計手法,如深屋簷的運用減少陽光直射,以及接待中心南面採用高玻璃窗引入自然光,北面壓低屋簷以阻擋東北季風,展現對自然條件的順應與利用。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除了建材選擇外,設計時也深思接待中心的用途和生命週期。陳威誌指出,台灣接待中心通常屬於臨時建築,易在銷售結束後拆除,為避免浪費,他提出「不要浪費」的設計思維,通過空間壓縮與合理規劃,將建築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希望接待中心的理念能長存於訪客的記憶中,化為對美好生活的啟發。
身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前設計經理的陳威誌,本次泱玥接待心似乎也能感受到他師承大師所力求的「負建築」理念,為此陳威誌表示,「我認為建築對於場域來說應該是柔和的,是自然環境的延伸,而非一個突兀的存在,而這種理念讓泱玥接待中心成為自然與人文交匯的連結點。」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問及陳威誌最喜愛的空間,他笑說:「會隨時間改變,從最初對露台與河岸相連的興奮,到施工期間對屋頂線條的讚嘆,最後定格於接待桌旁,能直接欣賞河岸美景的座位。希望訪客能感受到與自然的親密聯繫,在放鬆的氛圍中徹底享受時間被緩慢拉長的美好, 也提前體驗了在此基地上名為家的新建築物落成後, 即將而來的美好新生活日常場景。」

(Photo Credit:遠雄泱玥)
泱玥接待中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與自然共融的生活場域,陳威誌希望空間能成為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建築的範例,「我期待未來的水岸建築,能延續這種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融合慢活生活方式,並以環保與永續為核心,創造更多具象徵意義且與自然景觀對話的建築作品。」

圍繞「忘記時間」的建築語彙
踏入泱玥接待中心,彷彿穿越到一個時光緩慢流動的世界。從品牌與原建築出發,接待中心同樣圍繞著「一座以自然忘記時間的建築」核心理念,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的建築基地。擁有獨特自然景觀,四周是豐富的生態環境與開闊河景,絕佳地理優勢給了陳威誌在設計上極大靈感。

於是在外觀發想上,陳威誌以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倪蔣懷名作《河川》為靈感,將大師筆下所捕捉的基隆河廣闊視野轉化,透過水平層板轉譯大河水面,波瀾壯闊的層疊式屋頂設計,形塑出具功能性,也同時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空間。

對第一眼見到泱玥接待中心的人來說,相信很難不被外觀那搶眼的三層屋簷設計所吸引。陳威誌表示多層次結構的屋簷,可望打破大眾既定印象的接待中心箱型框架,「屋簷傾斜方式在城市面降低高度,減少壓迫感;而在河岸面則提升高度,實現通透採光與最大化景觀視野。」採用這樣的設計手法,不但能使建築物的量體感降低,更在視覺上創造出柔和、自然的氛圍。
跳脫傳統銷售中心印象,為空間注入收放節奏
泱玥接待中心不僅是一個銷售空間,更是一個引導訪客探索水岸生活的場所。動線設計以「收與放」的節奏,帶領訪客逐步感受自然之美與心靈的沉靜。為了讓訪客能在第一時間就慢下來,擁有「忘記時間」的感受,準備進入接待中心前,需穿梭一段竹林小徑,陳威誌形容就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般,放慢腳步之餘,也能感受時間被自然的流動節奏重塑。



一樓空間作為品牌館和影片展示區,在設計上強調「收」,通過壓低空間與柔和的採光設計,讓訪客能專注於品牌與建築故事,感受到一種被安撫的情緒;二樓挑高空間展現「放」的體驗,大面積天光與河岸視野,讓訪客沉浸於自然的流動之中,「如此壓縮與釋放的節奏,使訪客在視覺與情感上更加專注於當下,體會慢活的精髓。」


「空間上刻意模糊室內與室外的邊界,創造出半戶外空間。例如深屋簷和露台設計,使空間過渡自然,形成『半中介空間』。」陳威誌表示這種曖昧感,能讓建築物看似滲透到環境中,「就像是顏色交融的概念,如藍色和紅色交疊形成紫色,建築與自然在過渡區域中相互影響,進一步深化了與環境的對話,而非獨立於自然之外。」

此外,接待中心也打造如社區沙龍般的共享空間,讓訪客感受到慢活生活的可能性。像是二樓空間的共享長桌與露台吧檯,鼓勵訪客在交流中感受空間的溫暖與沉靜,也拉近人與人、建築與自然的距離。
從材料到設計的永續實踐
永續性同樣是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另一大亮點,在建材上採用回收木材等環保材料,並應用被動式設計手法,如深屋簷的運用減少陽光直射,以及接待中心南面採用高玻璃窗引入自然光,北面壓低屋簷以阻擋東北季風,展現對自然條件的順應與利用。

除了建材選擇外,設計時也深思接待中心的用途和生命週期。陳威誌指出,台灣接待中心通常屬於臨時建築,易在銷售結束後拆除,為避免浪費,他提出「不要浪費」的設計思維,通過空間壓縮與合理規劃,將建築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希望接待中心的理念能長存於訪客的記憶中,化為對美好生活的啟發。
重新審視自然與建築的關係
身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前設計經理的陳威誌,本次泱玥接待心似乎也能感受到他師承大師所力求的「負建築」理念,為此陳威誌表示,「我認為建築對於場域來說應該是柔和的,是自然環境的延伸,而非一個突兀的存在,而這種理念讓泱玥接待中心成為自然與人文交匯的連結點。」

問及陳威誌最喜愛的空間,他笑說:「會隨時間改變,從最初對露台與河岸相連的興奮,到施工期間對屋頂線條的讚嘆,最後定格於接待桌旁,能直接欣賞河岸美景的座位。希望訪客能感受到與自然的親密聯繫,在放鬆的氛圍中徹底享受時間被緩慢拉長的美好, 也提前體驗了在此基地上名為家的新建築物落成後, 即將而來的美好新生活日常場景。」


泱玥接待中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與自然共融的生活場域,陳威誌希望空間能成為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建築的範例,「我期待未來的水岸建築,能延續這種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融合慢活生活方式,並以環保與永續為核心,創造更多具象徵意義且與自然景觀對話的建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