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伊東豊雄—有機建築的時代再現

伊東豊雄的建築作品呈現自由的有機意識,自然依附在城市的環境中,考慮到與週邊環境的共存,讓建築不再只有強硬的框架,加上對建築本身的需求了解及城市的觀察,製造亂中有序的美感,在建築體與環境兩者間達到和諧的秩序和規律。
伊東豊雄從高雄市運主場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一直到最近的松山菸廠文化園區主建築,讓台灣民眾與他有了更多的交集。他一向以幾何建築著稱,但近年來逐漸在他的作品中呈現一種跨越幾何與有機的風格。

建築史評曾在現代建築中論述建築演化的過程,從現代主義的建築二元性 ─ 理性與感性中轉化成與自然和諧共存;並產生相互呼應的有機主義,這其中的演變彷彿是一場序曲般,揭示了未來建築世界的生命。在西方的主流建築論述當中,「有機主義」常與「機能主義」、「生物模仿」,甚至「表現主義」混為一談,然而所謂的有機主義理論並非只是單純地與自然生物模仿,而是意圖在空間的意義與空間的形式尋找一個完美地融和,也就是內部空間組織與外在要因共同產生變化的過程。

看似複雜的論述,常讓人混淆,然而究竟有機的定義為何呢?隨著環境共生並與周遭的各項條件相互融合,而產生一種生命的結構體,這種變動的過程便是有機。簡而言之,就是隨境所變、隨境所生;舉凡世界上建築師所演譯或是用來表現的創造手法各異,亦可說各家在創造有機這種變動的感覺表現有所不同;比如說幾何的有機、造型的有機、結構上的有機、環境變異的有機。而隨著物理環境、人類行為(風、光、水、土、人)所不斷因應變化而生的行為機制,都算是有機建築的表現;人之於環境、自然之於人,也只有師法環境且與自然融合的有機建築能夠充分地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而其中台中歌劇院的有機再現與東京表參道的樹狀結構就是最好的示範。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以「音樂、聲音的涵洞」的空間意義與形式融合打響名號,除了台中市的聲援以及建築師伊東豊雄的加持下,更讓人驚豔的是建築上的有機表現。從設計競圖一開始就是以音樂戲劇效果的涵洞為概念,接著衍生出交替變化的洞穴生命體,並且讓人的動線、設備的配置及音樂廳的布局皆依著洞穴的有機性行進,這樣的有機性形成了內部空間的自由,且隨聲音、環境所變化的空洞,逐漸演變成變異的空間,建築結構體上更以充滿生命力的結構性洞穴,將建築概念與建築結構充分地融合。實際上這並不是建築師伊東豊雄第一次這樣創作,早在1995年設計仙台多媒體中心時(2000年竣工),這樣與自然融合的概念並且將結構體有機化的設計方法便早已形成,在當時「與環境共生的有機管狀結構建築」設計一完成即被世界譽為跨世紀的建築;而如今一舉奪得台中大都會競圖首獎的伊東豊雄,又以更驚人且成熟的設計來創造台中歌劇院這有機的建築世界,如果台中歌劇院一旦建設成功,在世界上不僅是有機建築的再現,更是建築思考的一項跨越。

在日本,位於東京表參道的 TOD’s 旗艦店 — 「搖曳在風中的樹枝狀混凝土建築」,給人的第一眼感覺是隱藏在名牌林立的大街中的一個位置,卻因為建築設計與自然櫸木大道的融合,讓逛街的人們可以駐足欣賞﹔透過樹影的穿透,投影在混凝土窄長的立面上,交錯的影像形成了有機的樹枝意象,建築立面不再是那樣的整齊規律,取而代之的是擁有婀娜多姿樹影般的生動表情。建築的意象生動地描述了櫸木大街的自然景色,憑藉著風與樹,建築像在描述一個故事,而更為之驚嘆的是:飄曳的樹影不僅僅是建築立面的一部分,還是支撐起所有建築的結構體系;這樣的作法讓建築體從裡至外、從結構到建築的表現都伴隨著如樹般的生命在生長,底部盤據的樹根結構延展成頂部的樹枝體系,運用混凝土的厚重更表現了結構強度的張力;何以這樣的有機建築這樣表現的力道與氣魄能在東京實現呢?除了伊東豊雄建築師本身的創造力與上日本執著的根性之外,還包含了設計者對自然的領悟與穿透力;樹影的搖擺意象自然是大家能聯想到的發想手法,但是能夠將其與自然巧妙地對應,且深深地抓住環境與建築的本身,並將設計從結構到建築的表現一體化地融合在環境中,與自然共存,這正是伊東豊雄為人所稱道的地方。

伊東豊雄的建築理念相當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日本哲學家見田宗介的影響,將自己的建築理念透過「游牧」的概念發揮。他曾說過:「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 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深究伊東豊雄的建築作品,愈發了解他重新尋找自然的節奏,作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除了讓身處其間的人群產生共鳴,也讓建築成為與環境共融的有機生命體,為有機建築在當代的建築創作的影響力打開新局。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