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百貨折扣不再被埋單…
百貨公司難道只能靠「週年慶」當作刺激買氣的手段?有沒有發現它們的週年慶怎麼像說好的一樣愈靠愈近?或許在台灣是這樣的「血拚」光景,但在英國卻是靠著獨家商品與設計師,培養消費者的長期忠誠度。當人們厭倦制服主義的衣裳,願意多花些代價在個人風格上時,這可不是打幾折就能換來的 style。
早晨的倫敦牛津街,上班族湧出地鐵站;人們口中呼出陣陣白霧,手上拿著菸或咖啡朝辦公室的方向疾行。地鐵站後方的 Great Marlborough Street 上,一輛裝載鮮花的卡車停在 Liberty 百貨前、深黑色都鐸式建築大門口等待卸貨。此時,百貨後方的 Liberty Art Fabric 辦公室中,設計師正忙著將一塊塊剛抵達的面料布樣貼上刊版,為下午的會議做準備;在另一個角落,結束早晨會議的專櫃人員,正踩過嘎吱作響的木頭地板,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這些地板自 1924 年至今,已經走過 88 個年頭。
店面的倉儲人員,正將一件件嶄新的印花服裝上架,這些服裝是倫敦新興品牌 b Store London 2012 年春夏最新設計。b Store 出身於倫敦男裝街 Savile Row,由 Jose Neves、Matthew Murphy,以及 Kir Beattie 於 2001 年組成,曾獲英國時尚獎 (The British Fashion Award) 頒予「Shop of the Year」的美號。而這次進駐上架的款式,是 b Store 以 Liberty 自行設計開發的「Liberty Art Fabrics」布料為素材,特別打造出的 Liberty 專屬款式。
讓新銳發光 才有新火花
這已經不是 b Store 第一次和 Liberty 合作,也不是 Liberty 第一次和新銳設計師、品牌合作。相較其他知名倫敦百貨公司,Liberty 百貨銷售的品牌向來以精緻、前衛的設計師精品稱著,例如:Alexander McQueen、Vivienne Westwood、Rick Owens,Ann Demeuelemeester 等。甚至,Liberty 還是第一個在英國銷售瑞典品牌 Acne 的百貨公司,也擁有英國新銳設計師品牌如 Christopher Kane、Michael Van Derham、Peter Pilotto,以及 Lulu & Co. 等。對於一間自 1874 年即創立的百貨公司來說,Liberty 對於時尚、品牌的嗅覺與作為,絲毫不顯守舊。
Liberty 的採購總監 Ed Burstell,曾於 2010 年受訪中提到:「你永遠無法預測新一季的倫敦時裝週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身為世界創意時尚之都,倫敦擁有無數的創意新勢力;加上倫敦長久來對時尚兼容並蓄的包容力培育下,「時尚」亦跨出工作室,在街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型態改變,消費者對時尚的追求不同以往。許多消費者對服裝的訴求,不再只是實穿耐用,而是個性化且不撞衫。因此,設計師品牌少量生產、風格獨特的商品,便成為時尚份子的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百貨業與台灣百貨業型態大不相同。台灣百貨多以招攬品牌設櫃為主,因百貨櫃位寸土寸金,尤其重點商圈櫃位競爭激烈、租金高昂,少有剛起步的本土獨立設計師品牌支付得起;相較之下,英國百貨卻多傾向由公司採購團隊挑選購入款式,各家業者可依自身百貨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習性,採購同一品牌但不同之品項,甚至可向品牌買斷某一件單品或獨家販售該品牌 (以簽約方式獨家販售)。
作為倫敦設計師和精品的集中地,Liberty 不但幾乎每季皆會獨家導入新興設計師品牌,還年年舉辦一項名為「Liberty Open Call」的活動,支持開發市場新血。在 Open Call 這天,任何人皆可直接與 Liberty 採購團隊面對面,親自推銷他們引以為傲的作品;而 Liberty 方面,更將與最後入選者合作,並給予他們在 Liberty 百貨中販售商品的機會。此舉直接鼓舞了地方設計師,讓他們能夠擁有表現的舞台。更甚者,Liberty 最近還與英國零售業名嘴 Mary Portas 搭上線,以支持英國文化與傳統產業為名,找來英國僅存的蕾絲工廠,設計生產一系列古典可愛的情趣內褲,開賣當天就創下售出上百件的佳績。
塑造新舞台 才有新激盪
非但有 Liberty 的大力相挺,英國另一間知名百貨 Selfridges & Co. 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亦不落人後。2011 年,Selfridges & Co. 以「British Bright Young Things」為名,舉辦一項支持年輕設計師的計畫。這項計畫的名字,明顯取自英國電影《Bright Young Things》(2003);此片名的來由,則為英國歷史上對 1920 年代一群無憂無慮的中產階級青年男女之稱呼 (當時稱為「Brightest」或「Bright Young People」)。Selfridges & Co. 此一計畫取其典故,透過資訊蒐集,挑選當今倫敦最受矚目的服裝設計新銳,邀請他們與 Selfridges & Co. 的採購和視覺團隊合作,為倫敦龐德街上的百貨總店設計櫥窗,百貨公司內亦設置 Pop Up Store 販售他們的作品。此外,Selfridges & Co. 還配合倫敦時裝週,安排一系列的開放式免費工作營,讓民眾能與設計師面對面交流想法。
Selfridges & Co. 之所以進行 British Bright Young Things 計畫,目的不僅在支持這些設計新銳,也企圖向參與的民眾傳遞「時尚隨處可在」的訊息。時裝週的伸展台令人對「品牌、設計師、時尚」三者產生距離感,他們期望透過這項計畫,打破民眾對時尚感到遙不可及的刻板印象。在這計畫挑選出的設計師中,相較於一般較為人知的 Christopher Kane 等,皆為甫於學校畢業、剛踏入業界不超過 3 年的新人。第 1 屆入選的有 Simone Rocha、Alex Noble,以及台灣設計師陳劭彥等人;今年則為 Alice Lee、Sorcha,和 Maarten Van Der Horst 等新銳。
2011 年,Selfridges & Co. 還與英國慈善團體 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合作,在百貨公司內搭起一座臨時博物館,推出名為「Exhibition #4」的免費展覽。The Museum of Every Thing 之創辦者兼策展人 James Brett,將他蒐集自世界各地的界外藝術 (Outsider Art,意指未受過專業藝術訓練或教育者創作之藝術作品),經看似毫無章法、實則精密安排的方式呈現於 Selfridges & Co. 的地下博物館。此展共展出 500 件作品,進行長達 10 週的展期,參觀人次超過 10 萬人。
英國去年雖然面臨經濟不景氣,政府不得不大刀刪減文化創意產業預算,引起藝文界軒然大波;一時之間正反輿論四起,大批學生與藝術工作者走上街頭抗議,不少博物館與美術館面臨失去贊助而結束營業的命運。然而從百貨業者的身體力行,說明縱使其中無法排除迎合消費者與經濟需求的因素,但英國民間企業與消費者,對英國獨立創作者、藝文產業的看顧與支持,似乎仍為不成文的默契,抱持著培育開發新商機之肯定心態。另一方面,許多獨立創作者面臨英國傳統製造工業外移、自身卻難移資海外製造的情況下,不少人開始回觀本土技術、重啟傳統工藝,並堅持在地生產。打造「Made in UK」的特色品牌之際,還兼顧文化的保存。相較於台灣的環境,文創品牌難以獲得商業資助,更別提在草創初期即進入百貨設櫃。要讓「文創」不僅是一頭熱,而是真正獲得消費者的肯定,是台灣仍須向文創環境成熟之國家借鏡的地方。
編輯/陳秉松
店面的倉儲人員,正將一件件嶄新的印花服裝上架,這些服裝是倫敦新興品牌 b Store London 2012 年春夏最新設計。b Store 出身於倫敦男裝街 Savile Row,由 Jose Neves、Matthew Murphy,以及 Kir Beattie 於 2001 年組成,曾獲英國時尚獎 (The British Fashion Award) 頒予「Shop of the Year」的美號。而這次進駐上架的款式,是 b Store 以 Liberty 自行設計開發的「Liberty Art Fabrics」布料為素材,特別打造出的 Liberty 專屬款式。
讓新銳發光 才有新火花
這已經不是 b Store 第一次和 Liberty 合作,也不是 Liberty 第一次和新銳設計師、品牌合作。相較其他知名倫敦百貨公司,Liberty 百貨銷售的品牌向來以精緻、前衛的設計師精品稱著,例如:Alexander McQueen、Vivienne Westwood、Rick Owens,Ann Demeuelemeester 等。甚至,Liberty 還是第一個在英國銷售瑞典品牌 Acne 的百貨公司,也擁有英國新銳設計師品牌如 Christopher Kane、Michael Van Derham、Peter Pilotto,以及 Lulu & Co. 等。對於一間自 1874 年即創立的百貨公司來說,Liberty 對於時尚、品牌的嗅覺與作為,絲毫不顯守舊。
Liberty 的採購總監 Ed Burstell,曾於 2010 年受訪中提到:「你永遠無法預測新一季的倫敦時裝週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身為世界創意時尚之都,倫敦擁有無數的創意新勢力;加上倫敦長久來對時尚兼容並蓄的包容力培育下,「時尚」亦跨出工作室,在街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型態改變,消費者對時尚的追求不同以往。許多消費者對服裝的訴求,不再只是實穿耐用,而是個性化且不撞衫。因此,設計師品牌少量生產、風格獨特的商品,便成為時尚份子的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百貨業與台灣百貨業型態大不相同。台灣百貨多以招攬品牌設櫃為主,因百貨櫃位寸土寸金,尤其重點商圈櫃位競爭激烈、租金高昂,少有剛起步的本土獨立設計師品牌支付得起;相較之下,英國百貨卻多傾向由公司採購團隊挑選購入款式,各家業者可依自身百貨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習性,採購同一品牌但不同之品項,甚至可向品牌買斷某一件單品或獨家販售該品牌 (以簽約方式獨家販售)。
作為倫敦設計師和精品的集中地,Liberty 不但幾乎每季皆會獨家導入新興設計師品牌,還年年舉辦一項名為「Liberty Open Call」的活動,支持開發市場新血。在 Open Call 這天,任何人皆可直接與 Liberty 採購團隊面對面,親自推銷他們引以為傲的作品;而 Liberty 方面,更將與最後入選者合作,並給予他們在 Liberty 百貨中販售商品的機會。此舉直接鼓舞了地方設計師,讓他們能夠擁有表現的舞台。更甚者,Liberty 最近還與英國零售業名嘴 Mary Portas 搭上線,以支持英國文化與傳統產業為名,找來英國僅存的蕾絲工廠,設計生產一系列古典可愛的情趣內褲,開賣當天就創下售出上百件的佳績。
塑造新舞台 才有新激盪
非但有 Liberty 的大力相挺,英國另一間知名百貨 Selfridges & Co. 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亦不落人後。2011 年,Selfridges & Co. 以「British Bright Young Things」為名,舉辦一項支持年輕設計師的計畫。這項計畫的名字,明顯取自英國電影《Bright Young Things》(2003);此片名的來由,則為英國歷史上對 1920 年代一群無憂無慮的中產階級青年男女之稱呼 (當時稱為「Brightest」或「Bright Young People」)。Selfridges & Co. 此一計畫取其典故,透過資訊蒐集,挑選當今倫敦最受矚目的服裝設計新銳,邀請他們與 Selfridges & Co. 的採購和視覺團隊合作,為倫敦龐德街上的百貨總店設計櫥窗,百貨公司內亦設置 Pop Up Store 販售他們的作品。此外,Selfridges & Co. 還配合倫敦時裝週,安排一系列的開放式免費工作營,讓民眾能與設計師面對面交流想法。
Selfridges & Co. 之所以進行 British Bright Young Things 計畫,目的不僅在支持這些設計新銳,也企圖向參與的民眾傳遞「時尚隨處可在」的訊息。時裝週的伸展台令人對「品牌、設計師、時尚」三者產生距離感,他們期望透過這項計畫,打破民眾對時尚感到遙不可及的刻板印象。在這計畫挑選出的設計師中,相較於一般較為人知的 Christopher Kane 等,皆為甫於學校畢業、剛踏入業界不超過 3 年的新人。第 1 屆入選的有 Simone Rocha、Alex Noble,以及台灣設計師陳劭彥等人;今年則為 Alice Lee、Sorcha,和 Maarten Van Der Horst 等新銳。
2011 年,Selfridges & Co. 還與英國慈善團體 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合作,在百貨公司內搭起一座臨時博物館,推出名為「Exhibition #4」的免費展覽。The Museum of Every Thing 之創辦者兼策展人 James Brett,將他蒐集自世界各地的界外藝術 (Outsider Art,意指未受過專業藝術訓練或教育者創作之藝術作品),經看似毫無章法、實則精密安排的方式呈現於 Selfridges & Co. 的地下博物館。此展共展出 500 件作品,進行長達 10 週的展期,參觀人次超過 10 萬人。
英國去年雖然面臨經濟不景氣,政府不得不大刀刪減文化創意產業預算,引起藝文界軒然大波;一時之間正反輿論四起,大批學生與藝術工作者走上街頭抗議,不少博物館與美術館面臨失去贊助而結束營業的命運。然而從百貨業者的身體力行,說明縱使其中無法排除迎合消費者與經濟需求的因素,但英國民間企業與消費者,對英國獨立創作者、藝文產業的看顧與支持,似乎仍為不成文的默契,抱持著培育開發新商機之肯定心態。另一方面,許多獨立創作者面臨英國傳統製造工業外移、自身卻難移資海外製造的情況下,不少人開始回觀本土技術、重啟傳統工藝,並堅持在地生產。打造「Made in UK」的特色品牌之際,還兼顧文化的保存。相較於台灣的環境,文創品牌難以獲得商業資助,更別提在草創初期即進入百貨設櫃。要讓「文創」不僅是一頭熱,而是真正獲得消費者的肯定,是台灣仍須向文創環境成熟之國家借鏡的地方。
編輯/陳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