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復古電影新風潮,打造動人懷舊美學!

本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堪稱是法國影史總體回顧。法國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 (Michel Hazanavicius) 所執導的《大藝術家》與以1930年代為背景《雨果的冒險》,席捲的不只是影壇的各大獎項,也吹起電影復古風潮,兩片亮眼的表現,讓我們在當今電影日益炫目的特效之外,明白即使無聲,也能「說好一個故事」,而這才是電影最核心的本質。
當默片時代曾紅極一時的女星Gloria Swanson,在好萊塢名導比利.懷德黑色經典電影《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裡,饒富後設意味地扮演一名過氣默片演員,萬般無奈回憶說「默片曾經吸引所有人的目光…」,這列駛過百年歲月的光影列車,歷經默片、有聲、黑白、彩色、3D影像技術,以及各種如繁花異卉爭相綻放的類型片,似乎已無可能再調頭轉向。然而,在今年甫落幕的第八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狀況卻有了讓人玩味的翻轉。
 
黑馬《大藝術家》(The Artist, 2011) 自去年坎城影展大放異彩後,便一路在各大影展屢獲好評,終而跨海揚威,在美國一舉拿下囊括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內在的五項大獎,令法國人為之舉杯慶賀。然而這部擊敗眾多好手的作品,卻是自1929年《鐵翼雄風》以來的唯一一部得到大獎的黑白默片。不似歌舞片《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1952) 將默片與有聲電影間的扞格碰撞,轉化為精彩莞爾橋段,《大藝術家》以輕鬆幽默卻不失精準的敘事鏡頭,描繪一名默片男星在時代遷演中遭致忘卻淘汰,終而尋回自己的生命新方向。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 (Michel Hazanavicius) 於領獎時刻,三次感謝提及的電影前輩,正是啟發他豐沛靈感的比利.懷德。
 
在科技特效大行其道的電影浪頭上,《大藝術家》將純粹表演的趣味,重新帶回觀眾身邊。無論是男主角尚.杜賈丹(Jean Dujardin)略帶誇張喜感的默劇風格,抑或是與小狗Uggie默契絕佳的一搭一唱,都予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更加令人驚艷的,是導演活用默片形式,深入刻畫出角色的內在情感,諸如仰慕大明星的女主角溜進休息室,依偎在西裝懷抱中,一人分飾二角的寂寞擁抱;透視劫後餘存的電影膠捲,女主角回顧過往兩人歡樂共舞的美好時光;遁入夢境,赫然發現萬物有聲,唯獨自己張口無言的男主角,映顯出蟄伏內心的深沉恐懼。電影藝術的豐富肌理,便在這一幕幕精心安排的光影流轉間,得以展露。

無獨有偶地,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幾乎奪下所有技術獎項的另一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 2011),乃是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首次採用3D技術進行拍攝之作品。包裝在好萊塢慣常可見的追尋與解謎旅程之下的故事,卻極其動人地,向默片時期的法國電影創作者喬治‧梅里耶(George Melies)致敬。觀眾依循小男孩的歷險旅程出發,其實正走入一趟關於電影進展的時光甬道,明瞭梅里耶如何從一名魔術師,轉變為對電影抱持狂熱愛好的創作者,繼而以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大大拓展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與疆域。最終,這場瑰麗紛繁的夢境,卻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嘎然而止。

《雨果的冒險》以虛實並置的展現手法,引領觀眾再次投入梅里耶的經典名片《月球之旅》(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同時也窺看到1895年盧米埃兄弟所播映的《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如何讓彼時群眾分不清現實與虛構分界,驚慌失措的模樣。
 
運用當代最新穎拍攝技術,回望電影起源。馬丁史柯西斯與米歇爾‧阿威納維奇,不約而同在 3D 技術幾近氾濫的當下,重回根源,探尋創作契機。他們向新一代的影迷映證,這列曾風靡東西方,甚至連中國慈禧太后也難抵擋魅力的光影列車,不論設備如何豪華先進,能夠駐留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永遠是名為感動的故事停靠站。

編輯/張慧慧


《大藝術家》電影預告


《雨果的冒險》電影預告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