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打造屬於你╱我╱他的幸福都市,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直擊

去年日本 311 地震,震出了全世界對於城市居住的憂心忡忡,同樣處在城市之中的我們,若有能力建造城市,我們將讓城市怎樣蛻變,讓城市扮演何種角色?城市除了提供人民生存的空間外,同時也與政經、社會、生態息息相關,第5屆的鹿特丹建築雙年展(IABR),從城市角度開始反省與檢討人民生活的土地,認為建築的興建不該無視土地,或僅追求造出偉大的建築, IABR 認為建築應該回歸土地與生活的基本面,並找出建築的責任心,因此,就讓我們來看看 IABR 如何從 Making City,逐步發展到 Making Future。
第5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
 
地位僅次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鹿特丹雙年展(IABR,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Biennale Rotterdam),創始於 2001 年,今年已邁向第 5 屆,總體主題設定為「形塑都市」(Making City),包含來自全世界 25 個國家,共 35 個設計展,除了以鹿特丹作為重點城市外,本屆建築雙年展更囊括荷蘭的新市鎮 Almere、巴西的聖保羅(São Paulo)與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為主要實驗都市。展覽一開始便點題「未來取決於都市」(No Cities,  No Future),說明了都市的生成與進化是通往我們未來生活的決定性閘口。本屆建築雙年展的最終指標,仍是匯聚政府部門決策者、都市規劃專家、建築設計專業、工程科學人士、建商到市民等多方的意見,形成有思考決斷力的同盟,如本屆建築雙年展的協同策展人 Joachim Declerck 所說:「決定都市的走向到底是一個政治活動,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在不與其他同盟者討論、辯證便草率作出決定,也不能以為事不關己而置身事外。」未來都市將面臨更劇烈的社會、經濟、宗教、休閒育樂、生態環境上的挑戰,同盟的任一成員勢必也會歷經不同與時俱進議題的影響,在其中如何取得所有同盟者的共識,進而達到最佳的平衡點,就必須不斷地研究、調查,都市規劃、都市設計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連,而此正是本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的努力宗旨。
 
思考我們居住的環境
 
第5屆IABR在荷蘭國家建築中心(NAI)室內的主展場,令人深刻感受到,都市建設不是呼喊口號或肆意畫大餅就可以推行,畢竟都市蓄積著所有居住人共同的記憶與情感,且是留給下一個世代的重要資產,每一個規劃與改造環節都不可不慎。主展場使用了 7 種不同顏色,標示出七條主軸,都是當今都市建設的思考關鍵:
 
(一)「回收都市」(Recycling the City):當今都市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如何再利用(re-use)都市空間與資源,使都市效能發揮到最大值,是所有都市改造者的心願,如鹿特丹市區內部的改造案「實驗區」(稍後將更深入介紹),便是在現有的都市建築中,進行市容整合的規劃案,鹿特丹雙年展並將此一概念推行至不同國家都市,依照各別體質發展出不同試驗。
 
(二)「再造都市經濟」(Reinventing the Urban Economy):不可諱言地,都市是締造繁榮生活的所在地,提供新住民工作機會與前瞻性,然而在急速成長需要即戰經濟力的新市鎮,如巴西聖保羅便是一個例子,聖保羅意識到都市經濟成長需不盲目地以維護自然資源是瞻,且各方團體皆為都市經濟成長伴隨的許多難題提供建議,正視問題,才能維護都市全民的共同福祉。

   
        聖保羅作為「再造都市經濟」例子,力求都市發展與自然維護達到平衡。(Photo credit:IABR)
 
(三)「與水共生」(Living With Water):相信身為低地國的荷蘭對於「與水共生」(水同時身為都市的生活必需與威脅)的議題並不陌生。然而,在這主題底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關於埃及尼羅河的專題。展覽用大型的尼羅河畔模型,搭配生活在河畔,人們的生活剪影與訪問投影,說明尼羅河對於都市居民的意義,研究指出都市的無止盡擴張,將造成使用水的短缺,甚至尼羅河將沒有剩餘水導入地中海入海口,因此空間政策將扮演絕對的重要角色,如何讓水資源在這長達 900 公里的狹長形尼羅河谷都市中,該如何被保存維護,極具挑戰。

   
         「與水共生」單元提供了生活在尼羅河畔人們生活的影片與專訪。(Photo credit:IABR)

(四)「都市成為產生效益的集體」(Cities Become Productive Urbanization):用海拔模型視覺化荷蘭集合都會 Randstad(包含荷蘭最大四城等,來自過去歐洲的自治市概念)的地景,期望喚起民眾對這統稱為「綠肺」(green lung)都會群的愛護,在都市膨脹下,這個將荷蘭集合都市視覺化的地景模型,顯然需要激盪出新的都市效益,以維護生態環境。
 
(五)「跨界都市」(Cities Transcend Boundaries):此屆建築展舉「創造奧林匹亞都市」(Making Olympics Cities)為例,如何善用國際賽事,作為國家都市規劃的有效工具,以及,如何善用設計來活化周邊都市的發展機能,均將跨越了都市本身的界限,邁向共榮。
 
(六)「都市承載力」(Housing the Masses):來自瓜地馬拉的展覽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模型,提供不同階層人民居住的權利,它企圖使中產階級與低收入戶階級結盟成為互補對象,建議讓中產階級投資改造公共都市建築成為新住宅,其中有一部份提供低收入戶,用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居住,但中產階級則能獲得比前更優質的居住環境,並獲利於房屋買賣、商店、停車位等營利來源;本案將於2013年的2月開始動工,很值得繼續關注。
 
(七)「強化都市」(Densifying the City):在這專題下,「形塑蘇黎世」(Making Zurich)十分具有代表性,由於人口激增,創造一個更強化、稠密的都市空間,顯然已成為不可免的選項,然而,事實上也不該將強化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回歸到都市的根本,以公共建設完備的蘇黎世為例,它所需強化的是都市空間與氛圍的整合,如提供多元功能的建築,使工作與住宅環境能夠一體成形,然而,此模型也不建議從頭到腳的改建,而是選擇性地對原有的都市建築進行有效改造,企圖達到從細節到總體的強化。
 
 
屬於你╱我╱他的鹿特丹市
 
除設在NAI的主題展外,鹿特丹建築雙年展並積極參與其他城市的振興改造,但回到鹿特丹市的基礎原點上,鹿特丹市並搭配建築雙年展策劃了一系列的都市運動:
 
(一)首屆的新興建築節 Zig Zag City,提供鹿特丹市民與遊客另一個體驗鹿特丹城市的祕密路線,從尋幽訪勝的路線導引下看見從未看見過的都市風情,重現鹿特丹市的歷史並展望未來,除大開眼界發掘奇異而前衛的建築物的趣味外,也能夠接觸到屬於這個都市的豐富歷史,如 Jimi Hendrix 曾經在 1967 年 11 月 10 日受「 快樂嬉皮節」(Hippy Happy Fair)之邀在鹿特丹市的 Pompenburg 舉辦在荷蘭唯一一次的表演活動,雖臨時搭建的表演場已不在,仍為都市增添了不少文化風采。
 
(二)建築事務所 ZUS 與 IABR 攜手合作推出「打造你╱我╱他的鹿特丹市」(I/We/ You Make Rotterdam)活動,是一個長期的建築改造模型,由荷蘭建築基金贊助,將鹿特丹西至中央車站、東至 Hofpark 切分成共 18 個改造案的「實驗區」(Test Site),由於二次大戰前後所進行的市區建造計畫,與 21 世紀初動工新建的鐵路高架橋,造成了整體市容規劃下有著不一致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預算控制下,運用巧思整合都市空間,ZUS 經市民票選決定下,進行建造一條 350 公尺長的木造空中步道(elevated walkway)與屋頂花園(roof garden)的改造工程,希望屆時能在疏通活化都市交通與美化市容上有所建樹;本案也透過對市民募款(以在木橋上豎立捐款姓名標牌以示感謝作為回饋),希望加速建設進程。

  
        鹿特丹將進行一長期的市區改造計畫,以達到市容的整體化。(Photographs by 張愷殷)
 
第 5 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將持續展出到 8 月 12 日,而對於 Making City 議題的關注與參與,並非一時一地便能找出最完善的解答,期盼此展能夠喚起大家對於居住環境的思考,且一同努力與創造屬於你╱我╱他的幸福都市。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