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專題】回歸基礎,與建築互動

第 13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月前盛大展開,請到英國設計師大衛‧齊普菲爾德 (David Chipperfield)擔任總策展人,以「共同的基礎」(Common Ground)為這次雙年展主題。而今年一共頒出 2 座金獅獎、1 座銀獅獎與 4 座特別提名獎,金獅獎分別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策展日本館「Home for All」,以及委內瑞拉建築事務所Urban Think Tank 、英國《衛報》評論家 Justin McGuirk 和知名建築攝影師 Iwan Baan 攜手合作,以探討委內瑞拉垂直居住生態的「Torre David/Gran Horizonte」獲得。銀獅獎則頒給由愛爾蘭 Grafton Architects 建築事務所特別向巴西建築巨擘 Paulo Mendes Da Rocha 致敬所策畫的「Architecture as New Geography」。另外,終身今年頒發給在當代建築界影響深遠的葡萄牙建築大師阿爾瓦羅‧西薩(Álvaro Siza)。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繼上一屆總策展人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以「人們相遇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作為雙年展主題,希望人們以感性的角度,將建築視為孕育文化以及社會事件誕生的場域。今次策展人大衛.齊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似乎也與妹島和世惺惺相惜,將大會主題定名為「Common Ground」,希望建築師不再只是汲汲營營地追求設計出宏偉壯觀且迷人的建築,而是能擔起社會與教育責任,關心因人口膨脹與工業過度發展所引發的居住空間不足與環境惡化問題,因此在這屆的雙年展可以明顯感受到,不管是綠園城堡(Giardini)國家館或軍械庫(Arsenale)主題館,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們藉由擬真模型、影像、平面、互動裝置的手法,其作品都展露出人文關懷與回歸本質的一面,好比月前才剛落幕的「巴黎家具家飾展」(MAISON & OBJET)主題「Essentiel」一樣。
 

 
垂直聚落是否真是未來趨勢?!
 
由委內瑞拉建築師 Alfredo Brillembourg 與 Hubert Klumpner 組成的 Urban-Think Tank 事務所,特別與長期在英國《衛報》撰寫建築評論的 Justin McGuirk 以及荷蘭籍建築攝影師 Iwan Baan 一同參與策展,這次探討的主題以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Caracas)中一棟自 1990 年開始興建、高約 190 公尺的摩天樓 Centro Financiero Confinanzas,由富豪 David Brillembourg 投資,因此當地人都將這棟樓暱稱為「Torre de David」。原本企圖將之興建為有如華爾街的金融重鎮,成為某銀行的總部大樓;然而當整棟樓於 1993 年落成後,富豪 Brillembourg 也旋即逝世,委內瑞拉很快地爆發金融危機,而這棟摩天大廈也就因此閒置。2007 年開始,不少非法居民開始入住,直到現在,在這棟 45 層的建築物中,已有超過 750 個住戶占為己有。有趣但諷刺的是,雖然 Torre de David 沒有電梯,卻有著合法水電,許多居民將此當做臨時住宅、商店、酒窖和健身房使用,甚至在裡面經營起小型生意,呈現出特有的政經文化奇景。


 
Urban-think Tank 事務所特別花費 1 年的時間研究 Torre de David的建築宇社區結構,並由攝影師Iwan Baan 與居民近距離的互動,將他們的衣食起居與生活狀態,用照片記錄下來,創作出「Torre David / Gran Horizonte」這個研究作品。期望將 Torre de David 這個向上發展的社區模式供全世界的建築師共同參考,就好比之前荷蘭建築事務所 MVRVD 提出的「垂直村落」(The Vertical Village)概念一樣,為解決貧民窟困境、甚至是之後由於人口過度膨脹所衍生的居住問題,提供一個參考答案以及或許可以持續發展的方向。為了使觀展者感受到委瑞內拉的特有民俗風情,Urban-think Tank 特別以磚塊砌成充滿委國風情的餐廳,讓大家可以一邊看著牆邊 Iwan Baan 拍攝的照片以及紀錄片,一邊吃著當地的小吃 Arepa 玉米餅並暢飲著啤酒,彷彿自己就身處在 Torre de David 一樣。
 

Urban-think Tank 特別設有餐廳,讓你觀展之餘,還可以享受委內瑞拉當地的小吃。
(Photo credits:la Biennale di Venezia)


向建築巨擘致敬
 

贏得銀獅獎的愛爾蘭 Grafton Architects 建築事務所由 2 位女性設計師  Yvonne Farrell 和 Shelley McNamara 在參加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前,其實就已經先拿到秘魯 UTEC大學的比稿,不過在佈展前, 2 位設計師已經先特別打給 2006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主Paulo Mendes Da Rocha ,請教他如何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設計出巴西聞名的 Serra Dourada Stadium,而該足球場的設計理念正好與 UTEC 大學競圖理念「學習競技場」(Arena for Learning)不謀而合。因此,2 位策展人除了帶來她們為秘魯 UTEC 大學設計的模型外,外圈大型的紙做模型則是 Serra Dourada Stadium 的分解結構,除了以新舊設計與這位巴西建築大師進行對話外,更在不同的時空下與大會主題「共同的基礎」相呼應。
 

愛爾蘭 Grafton Architects 建築事務所以自己最新比稿成功的作品,與巴西建築巨擘 Paulo Mendes Da Rocha 的經典設計《Serra Dourada Stadium》跨時空對話,贏得這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銀獅獎。(Photo credits:la Biennale di Venezia)

互動吧!跳脫建築的侷限性
 
看似空空如也的波蘭國家館,讓步入館內的觀展者實在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與其說它是座建築物,不如說它是個超大型裝置藝術吧!策展人Michal Libera 與藝術家 Katarzyna Krakowiak、聲音設計師 Ralf Meinz 與聲學工程師 Andrsej Klosak 合作,從聲音的角度闡釋建築。牆面、地面和天花板都不再是建築的組成元素,而是一種能控制聲音音頻和振幅的聲音元件。觀展者從門廊入口到空曠的展廳內部,一路上都經歷一場有如聽覺的發現之旅,因為略微錐形的隔牆創造了一個帶有角度的空間,搭配放置於地上的 50 個獨立揚聲器,讓聲音能自由反射,使館內產生超大聲的回音;再加上天花板的通風裝置能捕捉四周展館的所有聲音,形成有如「杜比環繞音響」的強烈環繞聲效,為波蘭館創造出獨特且深邃的音頻空間。

波蘭國家館從聲音的角度闡釋建築,此為聲學設計模擬圖。
 
當一塊塊 QR CODE 二維條碼變成磁磚拼接在一起,成為一棟超大型展館,會是什麼模樣?由 Pierre de Meuron、 Rem Koolhaas 和 Kazuyo Sejima 組成的 SPEECH Techoban / Kuznetsov 建築事務所,這次打造了未來感十足的俄羅斯國家館。館內共分成 2 區,走進 1 樓的「i-land」,內部宛如銀河般星光點點,不過這一個個像是星點的孔洞內,卻展示出 1945 年至 1989 年冷戰時期的真實面貌,為了保密,每個人的真實身分與姓名甚至被重新改造,就好像我們現在只能透過孔洞去看過去的俄羅斯一樣,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位於 2 樓的「i-city」由 3 間房間組成,舉凡牆面和地板都貼滿了 QR CODE,並在展廳架上擺放多台平板電腦,參觀者可以藉由平板電腦拍照進行互動與探索,也展現出俄羅斯先進的科學與科技演變技術,而這也是該國首都 Skolkovo 正在進行的實驗計畫,未來的城市會不會變成這個模樣呢?令人好奇。 

SPEECH Techoban / Kuznetsov 建築事務所打造的俄羅斯國家館,分成回顧冷戰時期的「i-land」區與充滿未來時尚感的「i-city」區。在「i-city」區中,你可以用架上提供的平板電腦對著牆上的 QR CODE 二維條碼拍照探索。(Photo credits:Patricia Parinejad)
 
一直以來,擔任世界警察的美國,在這次威尼斯雙年展,卻卸下以往老大哥姿態,重返過去追求民主立憲的精神也展現在今年的展館中。這屆的美國館主要由 Cathy Lang Ho 主要策展、設計師 David Van Der Leer 和 Ned Cramer 支持,加上布魯克林建築機構 Freecell 等組織聯合策劃的主題「Spontaneous Interventions: Design Actions for the Common Good」,以「公共利益」為探討主軸,124 面看似彩色條碼的旗子由加州事務所 MAD 繪製設計,每個顏色都代表一個討論面向:資訊 (藍色)、社會 (粉紅色)、經濟(淺綠色)……,另一面則印著代表各城市建築項目的圖像和描述,而牆面與地板也都充分利用,旁邊牆上一塊塊黑色板子寫著目前美個仍待解決的問題,地面則是MAD 依照各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軸,而這些設計都代表著美國日益進步的民權、科技、政治、運輸和溝通等所有里程碑。

美國館這次以民主自發性和公共利益為主軸,運用代表各種面向的彩色條碼與思索性問題,希望和觀展者做進一步的互動。(Photo credits: Nico Saieh)

雖然有評論家認為,這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似乎仍不免淪於明星建築師的秀場,而主題館也依舊有不少熟悉的老面孔,好比說 Peter Zumthor、Zaha Hadid、Renzo Piano……,但不管怎麼說,建築師的眼光慢慢轉移至社會文化關懷與地球永續生存等議題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仍該為這些願意跨越族群與國界努力創作的建築大師們,不吝惜地給予掌聲與喝采。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