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荷蘭設計週】設計的美麗新世界─從實驗藝術走向社會關懷 (上)

2012荷蘭設計週於月前落幕,這個全球前三大設計展覽之一的設計盛會每年都在飛利浦的故鄉恩荷芬(Eindhoven)舉行,除了有不容錯過的荷蘭設計大獎(Dutch Design Awards)及恩荷芬設計學院畢業展之外,它像是一場年度嘉年華,讓散布在各個角落的衛星展、講座、工作坊,烘托出整個城市的設計熱度,想一窺本屆設計週的潮流趨勢嗎?MOT / TIMES 特派記者特別前進荷蘭設計週實況紀錄,並為讀者歸納出幾項年度重點趨勢,告訴你什麼才是荷蘭新設計。
第 11 屆的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 DDW 2012)打出「前進美麗新世界」(entering a brave new world)的標語,然而這個新世界的景觀,卻與赫胥黎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大相逕庭。設計所承諾的新世界全然不同於赫胥黎筆下西元2052 年心靈空洞、物資過剩的世界國;相反地,這次的荷蘭設計週瀰漫著一股務實精神。經濟蕭條與能源危機的威脅愈是迫切,見慣了狂風暴浪的荷蘭人愈是平心靜氣,專注思索著如何用新的設計、新的解決方案迎接面臨的挑戰。在這裡看不見悲觀的自我沉溺,看不見自我欺瞞的鴕鳥心態,他們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將設計從殿堂推往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超巨型的前衛設計展
 
不同於其他國際性設計展,荷蘭設計週至今仍以荷蘭本地的設計師為主,少了其他國家設計師的參與,與其說是遺憾,不如說是主辦單位刻意的選擇。當其他設計展以展售為目的,荷蘭設計週堅持的是概念與實驗性的新設計理念,所以最有看頭的展覽其實是每年的恩荷芬設計學院畢業展(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Graduation Show)。

今年畢業展再次加碼擴大,囊括荷蘭與比利時荷語區其他設計學院的最佳作品,並首度加入時尚作品,驚人的創作能量與獨特的觀點,讓人驚嘆荷蘭真是人才濟濟。荷蘭頂尖時尚設計師的搖籃、孕育出 Viktor&Rolf、Alexander van Slobbe 的阿納姆設計學院(AbkvA)與阿納姆藝術學院時尚部門(ArtEZ),也在設計週的「時尚新秀」(Modebelofte)展區展出傑出畢業生的作品。

   
左圖:今年的設計週首度引進時尚設計,圖為以時尚設計聞名的阿納姆藝術高等學院學生 Esther Kryuer 作品《三重》(Triple)。
右圖:位於市政府廳展場外的「聰明設計」展區(Smart Design Pavilion)以貨櫃屋方式呈現,展出各種具巧思、強調永續性生產的設計作品。圖為 Kuitula 針織組合式燈罩,整個燈組組裝前不過是 1 張 A4 信封的大小。
 
在過去幾年間,荷蘭設計週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個巨型的前衛設計殿堂。85 個場地散布艾恩多芬市區,1800 個設計師共襄盛舉,真的是如何也看不完。但看似分歧的萬般表述中,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出幾個重點關懷:手工取代大量製造、本地生產取代跨國製造、質重於量、多重感官的體驗,以及設計的社會責任。藉此筆者將介紹幾個最能代表這些精神的重點展覽,讓大家一同體驗由荷蘭設計打造的新天堂樂園。
 
日常生活的驚喜
 
曾經,設計被視為裝飾產品的附加價值,用來讓產品更「美觀」。如此人們只在乎設計是否「好看」,是不是「好用」已經不再是重點。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被等同於「奢侈品」的高檔設計飽受衝擊,喚起了新一波以功能和平實價格為主的設計潮流,受邀擔任本屆設計大使之一的荷蘭設計師 Robert Bronwasser 就是最好的代表,其個人工作室 SMOOL 的花器秉持著日常生活設計(Everyday Design)的精神,不論是花器或是以環保泡棉材質為主軸的系列家具,皆走低單價路線,為了慶祝荷蘭設計週,更特別推出功能性與設計感兼具的限量版可愛藍水桶。

 
左圖:本次設計週大使 Robert Bronwasser 的作品《春天》(Spring),售價不過 16 歐元。
右圖:Kiki &Joost 的作品色彩鮮豔充滿活力,圖為 2 人從失眠經驗中得到靈感創作的《拼貼》(Collage)。

 
同為本屆設計大使的 Kiki & Joost 二人組(Kiki van Eijk 與Joost van Bleiswijk),雖然產品單價比 SMOOL 貴上許多,但他們對於功能性的專注卻不亞於 Robert Bronwasser。Kiki & Joost 致力於在生活用品中尋找驚喜,採用傳統技法製造現代感十足、充滿強烈詩意感的家具作品。在設計週期間,Kiki & Joost 位於前飛利浦工廠(Strijp-T)的工作室開放民眾參觀,這絕對是設計週不容錯過的必訪景點之一。
 
關懷與批判共存
 
在這個危機的年代,荷蘭設計師關懷的不只是設計「好用」與否,他們更想探索如何讓設計「有用」。透過與不同產業、不同學派的合作,荷蘭設計師在各種新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從《智慧公路》(Smart Highway)(由荷蘭設計公司 Studio Roosegaarde 與建設公司Heijmans 合作研發,採用從行車摩擦生能的光感原料,提供無須用電的夜間照明),到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畢業生 Mickael Boulay 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特殊餐具《轉化》(Transitions)與血糖測量器《少量多感》(Measuring Less to Feel More),設計師不再只專注殿堂裡的美學,他們開始在生活中尋找美感。

  
左圖:恩荷芬設計學院畢業生 Mickael Boulay 的作品《少量多感》簡化糖尿病的血糖測驗,將設計應用到醫療。
右圖:Mickael Boulay 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特殊餐具《轉化》。



荷蘭設計大獎入圍者 Metahaven 以維基解密為靈感的絲巾設計《透明的保護色:維基解密》。


恩荷芬設計學院學生 Tomm Velthuis 的《玩食物》批判當代大量繁殖的農牧業。

另一方面,荷蘭設計師普遍具有強烈的實驗性格與敘事性的創作手法,因此他們特別喜愛利用設計來進行社會批判。如:今年荷蘭設計大獎(Dutch Design Award)得主Studio Bertjan Pot的作品《Mask》,如右圖,質疑著網絡時代的身分認同課題;Metahaven Studio以維基解密為靈感的絲巾設計《透明的保護色:維基解密》(Transparent Camouflage WikiLeaks),讓人驚嘆原來批判也可以如此美麗。

向來最有批判精神的畢業生展,也出現許多反思現代工業化生產、導致人與土地越來越陌生的作品,如 Tomm Velthuis 的作品《玩食物》(Playing Food)木製玩具,呈現當代農牧業大量繁殖、大量砍伐的真實景觀,與兒童玩具裡理想化的農村景致形成強烈對比,誠實地令人嘆息。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