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週】漫遊者VS.觀光客──2013 香港週「身是客」現場直擊
現正於華山文創園區展出的「身是客」一展,是去年代表香港前往英國參加「2012利物浦雙年展」的參展項目,展覽邀請到梁美萍、周俊輝與CoLAB×好地地,透過綜合繪畫、錄像與裝置等不同方式,探討全球化的當下,人與城市間的關係。
梁美萍從2005年開始展開《鄉關何處》計畫,走訪亞洲各個城市,以鏡頭追蹤各地流浪者,並從這些被社會遺棄的角色身上,探問著城市、身分等問題;周俊輝則透過畫筆,點出令人感到矛盾的香港城市宣傳印象;而設計團體CoLAB與非營利組織好地地的《區區肥皂》合作,則是以商品的販售,反思在地文化議題。「身是客」一展透過三者間的彼此對照,展現香港藝術家對於當代城市社會的觀察與提問。
梁美萍從2005年開始展開《鄉關何處》計畫,走訪亞洲各個城市,以鏡頭追蹤各地流浪者,並從這些被社會遺棄的角色身上,探問著城市、身分等問題;周俊輝則透過畫筆,點出令人感到矛盾的香港城市宣傳印象;而設計團體CoLAB與非營利組織好地地的《區區肥皂》合作,則是以商品的販售,反思在地文化議題。「身是客」一展透過三者間的彼此對照,展現香港藝術家對於當代城市社會的觀察與提問。
我們該如何理解所居住的城市?
城市中隱藏著無數的密碼,比如街道建築、電線桿上的標語與錯落張貼的宣傳單、行人的手勢髮型與穿著風格、凱道上集會遊行的姿態與訴求……。城市中的許多場景,訴說的不只是現在,更多的是它的過去與未來,就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的:「城市是個論述……我們僅僅藉由住在城市裡,在其中漫步、觀覽,就是在談論自己的城市,談論我們處身的城市。」
城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文本,而身處其中的我們無時無刻在改寫、編輯它。我們當然擁有各自對於城市理解的版本,更何況對於所處空間尤其敏感的創作者,透過目前正在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香港週」舉辦的「身是客」一展中,以殊異途徑創作的兩位藝術家──梁美萍(下圖左)、周俊輝(下圖右),所呈現城市中被隱蔽的現實,讓我們更能深入一座城市内裡。
梁美萍《鄉關何處》,漫遊者的逡巡
擅長從日常細瑣之物切入,從「現實」中凝煉出「真實」的梁美萍,創作媒材範疇極廣,包括裝置、攝影、複合媒材繪畫與錄像等,對社會議題的強烈關注,也讓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人們生存處境中的各種問題,比如城市、身分、記憶。
本次來台展出的《鄉關何處》,6 個大型帷幕投影(如下圖),建構出一種不穩定的空間狀態。身為一個慣常旅行的藝術家,梁美萍有一雙能夠輕易辨識旅人/在地人的眼睛,這個從 2005 年開始的計畫,就是她遊歷各國的錄像記錄,包含台灣、日本、菲律賓、印度等地。
在作品中,可見到不同城市中的流浪者的相同面目,疲憊、漫無目的、對週遭景色視若無睹。梁美萍透過隨機跟隨一名城市邊緣人孤獨走路的背影,如實地呈現了他們生活的某個切面與孤立的存在狀態。梁美萍這種不介入的冷靜觀察者姿態,讓人不禁想起了哲學史上最懂得散步,還把它寫成一套龐雜如星系的理論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周俊輝《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觀光客的凝視
有意思的是,對照梁美萍的直接揭示城市邊緣的漫遊者影像,多以實質參照物進行「衍生」、「再創造」的周俊輝,透過複製香港觀光局宣傳片的《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一作,無疑是以反面的反面進行批判。
這個分為三排安置在展場轉角空間的 108 幅影像定格,描繪了官方宣傳短片中光明甜美的香港形象。面對影片中明亮幸福的城市童話,周俊輝卻直指被蒙蔽的現實:「對我來說,影片中的影像是非常陌生的,比如在宣傳片裡成龍邀請觀眾跟他一起拍電影(下圖二排左),這在現實裡從來沒有過。又或者是,這個在雀仔街的場景(下圖二排右),是香港過去賣鳥的街道。但其實,真正的雀仔街因為市區發展的關係,早就拆掉了,這個是後來新建的場景!而且香港旅遊局的logo是一個帆船,但香港根本沒有帆船啊!」
隨著周俊輝一一點出作品中所隱藏的荒謬,現代人的旅遊經驗,是符號的消費與蒐集的現象,在他的畫筆下昭然若揭。就如同英國社會學家 John Urry 曾在《觀光客的凝視》一書中,犀利指出:「廣告與媒體聯手編織各種供人凝視的影像,已經構成一個封閉且自我永續的幻覺系統(system of illusions),同時為觀光客提供選擇與評估什麼地點方才值得一遊的標準。」
在《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中,豐美的地景、歡樂的城市景觀,都被周俊輝以印象派的方式再製,模糊的人物表情也消解了影片中所塑造的幻覺系統。問及周俊輝為何來台展出這件作品,他促狹中帶著些微挑釁地笑了,「官方都會對藝術家有一種期待,就是要宣揚城市。那麼我不如就直接畫宣傳片給你吧!」
綜觀而言,從「漫遊者」到「觀光客」,本展簡單地以兩系列作品就帶出了城市中截然不同的行動方式,又隱隱地有著相互對照的關聯處,兩者比對觀看,別有意思,且透過藝術家的深入觀察,讓人得以感受當代亞洲城市的細微脈動。
城市中隱藏著無數的密碼,比如街道建築、電線桿上的標語與錯落張貼的宣傳單、行人的手勢髮型與穿著風格、凱道上集會遊行的姿態與訴求……。城市中的許多場景,訴說的不只是現在,更多的是它的過去與未來,就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的:「城市是個論述……我們僅僅藉由住在城市裡,在其中漫步、觀覽,就是在談論自己的城市,談論我們處身的城市。」
城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文本,而身處其中的我們無時無刻在改寫、編輯它。我們當然擁有各自對於城市理解的版本,更何況對於所處空間尤其敏感的創作者,透過目前正在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香港週」舉辦的「身是客」一展中,以殊異途徑創作的兩位藝術家──梁美萍(下圖左)、周俊輝(下圖右),所呈現城市中被隱蔽的現實,讓我們更能深入一座城市内裡。
梁美萍《鄉關何處》,漫遊者的逡巡
擅長從日常細瑣之物切入,從「現實」中凝煉出「真實」的梁美萍,創作媒材範疇極廣,包括裝置、攝影、複合媒材繪畫與錄像等,對社會議題的強烈關注,也讓她的作品深入探討人們生存處境中的各種問題,比如城市、身分、記憶。
本次來台展出的《鄉關何處》,6 個大型帷幕投影(如下圖),建構出一種不穩定的空間狀態。身為一個慣常旅行的藝術家,梁美萍有一雙能夠輕易辨識旅人/在地人的眼睛,這個從 2005 年開始的計畫,就是她遊歷各國的錄像記錄,包含台灣、日本、菲律賓、印度等地。
在作品中,可見到不同城市中的流浪者的相同面目,疲憊、漫無目的、對週遭景色視若無睹。梁美萍透過隨機跟隨一名城市邊緣人孤獨走路的背影,如實地呈現了他們生活的某個切面與孤立的存在狀態。梁美萍這種不介入的冷靜觀察者姿態,讓人不禁想起了哲學史上最懂得散步,還把它寫成一套龐雜如星系的理論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在台灣,梁美萍曾跟著一名無家的遊民晃蕩,想不到這個遊民走著走著,竟加入了街頭運動團隊裡且跟著吶喊,而在這吶喊過程中,居然像是找到了他的歸屬。
這位 20 世紀初的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提出「漫遊者」(Flâneur)一詞,指涉如 19 世紀的法國詩人波特萊爾一般,漫遊在原居地的城市之中,對生活清醒且警覺,有著詩性之眼,能夠洞悉隱藏在城市細微處密碼的觀察者。有趣的是,這個有別於「觀光客」走馬看花的概念,在異鄉人梁美萍身上卻產生了翻轉:在全球地理緊縮的當代,「漫遊者」當然不僅限於班雅明所定義的,熟知城市記憶的「原居民」。
周俊輝《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觀光客的凝視
有意思的是,對照梁美萍的直接揭示城市邊緣的漫遊者影像,多以實質參照物進行「衍生」、「再創造」的周俊輝,透過複製香港觀光局宣傳片的《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一作,無疑是以反面的反面進行批判。
這個分為三排安置在展場轉角空間的 108 幅影像定格,描繪了官方宣傳短片中光明甜美的香港形象。面對影片中明亮幸福的城市童話,周俊輝卻直指被蒙蔽的現實:「對我來說,影片中的影像是非常陌生的,比如在宣傳片裡成龍邀請觀眾跟他一起拍電影(下圖二排左),這在現實裡從來沒有過。又或者是,這個在雀仔街的場景(下圖二排右),是香港過去賣鳥的街道。但其實,真正的雀仔街因為市區發展的關係,早就拆掉了,這個是後來新建的場景!而且香港旅遊局的logo是一個帆船,但香港根本沒有帆船啊!」
隨著周俊輝一一點出作品中所隱藏的荒謬,現代人的旅遊經驗,是符號的消費與蒐集的現象,在他的畫筆下昭然若揭。就如同英國社會學家 John Urry 曾在《觀光客的凝視》一書中,犀利指出:「廣告與媒體聯手編織各種供人凝視的影像,已經構成一個封閉且自我永續的幻覺系統(system of illusions),同時為觀光客提供選擇與評估什麼地點方才值得一遊的標準。」
在《複製「香港-樂在此,愛在此!」》中,豐美的地景、歡樂的城市景觀,都被周俊輝以印象派的方式再製,模糊的人物表情也消解了影片中所塑造的幻覺系統。問及周俊輝為何來台展出這件作品,他促狹中帶著些微挑釁地笑了,「官方都會對藝術家有一種期待,就是要宣揚城市。那麼我不如就直接畫宣傳片給你吧!」
綜觀而言,從「漫遊者」到「觀光客」,本展簡單地以兩系列作品就帶出了城市中截然不同的行動方式,又隱隱地有著相互對照的關聯處,兩者比對觀看,別有意思,且透過藝術家的深入觀察,讓人得以感受當代亞洲城市的細微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