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東京設計師週】設計界的明日之星!台、日、瑞士設計齊聚東京「SHOWCASE」
大家總說,東京設計師週會外展可比會內展精采多了,若想要找到創意、具實驗性的作品,那麼往東京各角落鑽去就對了。因此,自上週我們先簡單逛完 2014 東京設計師週會內展「天才万博」後,接下來 MOT/TIMES 東京特派記者就要帶著我們直接深入會外展展覽現場,看看今年設計師週還有哪些精采設計。
SHOWCASE 是一個相當新的展覽,今年剛邁入第二屆,規模雖然不大,但卻試圖挖掘出設計界的明日之星,在 SHOWCASE 中你將看到許多年輕、有潛力的設計師與作品,今年則是邀請到日本、瑞士與台灣設計師們共同展出,想知道台灣設計師們帶來哪些作品與日本、瑞士設計師一較高下嗎?且讓我們快步走進 SHOWCASE 裡。
SHOWCASE 是一個相當新的展覽,今年剛邁入第二屆,規模雖然不大,但卻試圖挖掘出設計界的明日之星,在 SHOWCASE 中你將看到許多年輕、有潛力的設計師與作品,今年則是邀請到日本、瑞士與台灣設計師們共同展出,想知道台灣設計師們帶來哪些作品與日本、瑞士設計師一較高下嗎?且讓我們快步走進 SHOWCASE 裡。
一個「好展覽」的評比標準是什麼?是場地佔地的大小、參與展出的設計師人數、商業成交金額的多寡,還是總計觀展的參觀人次?
東京設計師週期間備受矚目的會外展「SHOWCASE」交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一個好展覽會讓它的作品說話,無須繁雜的展示方式或說明文字。不強調主題,也沒有太多的提示,讓走入 SHOWCASE 的人純粹地欣賞與解讀設計與藝術,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會是經由觀眾們自己的感受做出誠實的結論。
左圖:SHOWCASE 展區位在車站步行 3 分鐘之處,並且鄰近蔦屋書店,可以串連成設計一日遊。(Photo credit:SHOWCASE)
右圖:SHOWCASE 認為展覽場地是左右展覽氛圍最重要的因素,好的場地會帶來加分的能量,且無須過多的裝飾即能自然呈現。(Photo credit:Show. D)
由松澤剛、山田遊、尾原史和 3 位分屬空間設計、企畫採購與平面設計總監們,所共同策劃的「SHOWCASE」,今年邁入第二回的展出。邀請來自日本、瑞士與台灣的 16 位跨領域創作者(下圖),詮釋不同地域性與階段性的設計語彙,反映出分處亞洲與歐洲,設計發展程度新生、中生與成熟的三個國家,「現在當下」正在發生的文化與創作思想。
策展人山田遊本身就是位 buyer,他希望透過 SHOWCASE 推出一些超越現有條件,做出不一樣的革新,因此 SHOWCASE 邀展的對象,是為「下一個可能成為 STAR 的新銳」。而此次受邀請的台灣創作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徐景亭、吳孝儒、黃顯勛、王喆等。
策展人之一的山田遊說,邀請展出的創作者是很重要的核心,因為 SHOWCASE 是一個評選要求很嚴格的邀請展,「邀請展很容易掉入策展人個人喜好之中,所以我們選擇以策展人團隊的方式策劃 SHOWCASE,這意味著我們在展覽之前的準備工作,必須比其他展覽花更多的時間在討論合適的展出者。」
也因為策展人團隊各有其專業的領域,在 SHOWCASE 之中,廣泛地包含建築、產品、平面設計,甚至服裝設計、插畫與藝術創作,讓 SHOWCASE 超出設計展的定義,同時摒棄了一般展覽渴求促成的商業氛圍。「東京不乏商業契機的展覽,特別是每年東京設計師週期間,從青山到六本木,再延伸到代官山,這 10 天中大約有上百個設計活動在進行著。」
SHOWCASE 開幕首日便吸引了大量人潮前來參觀,而民眾若對於展覽作品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詢問同樣在現場的設計師本人。(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瑞士設計團隊 ATELIER OI 帶來的作品《Stelle Filanti Installation》,是結合口吹玻璃與皮革製作而成的燈具,運用幾何學的原理,將皮革的強韌度與柔軟度完美詮釋。展覽現場將光影投射在白牆上,許多參觀民眾光是站在作品前就入迷許久。(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今年 SHOWCASE 內,來自東西方三個國家創作者的展出,可說是一種競爭也是一種交流,彼此可從不足中學習並且走出自我的風格。(Photo credit:Show. D、台灣設計師連線)
隨著 2012 年 DESIGN TIDE 劃下句點,成員之中的松澤剛、山田遊與尾原史和 3 人決定另起爐灶,卻不希望 SHOWCASE 被認為僅是 DESIGN TIDE 的延伸,「DESIGN TIDE 規模變得太大了,太多的考量迫使我們必須犧牲掉某些東西。所以在 SHOWCASE 裡,我們希望一切變得單純,以更為純粹的方式讓作品發聲,甚至不單單只反映作品理念,同時可以帶出不同國家之間的創作思考與現況。」
實際走訪 SHOWCASE 的展場,台灣、日本與瑞士三個區域,各自都有著不同的創作表情。設計發展最為年輕的台灣,展出的創作尚無法歸納出一個風格或趨勢,但得到日媒的正面評論,並形容台灣為「很有朝氣、生氣蓬勃的設計國家」。
吳孝儒作品《Clip》(左)與《新台凳》(右)是台灣展區受好評的亮點之一,展品置於窗邊,午後夕陽斜照別有一番風情,而外頭正是代官山知名的地標太陽能花。(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
台灣藝術家周雅雯的作品《藏匿的美好》,製作相當細緻,總令參觀民眾彎身細細觀賞。(Photo credit:Show. D)
日本的創作則是專注在材質、結構上的發展,每個細節之中都藏著設計師、創作者的觀察與思考;瑞士設計師的作品更是幾乎不需要任何導覽,光是站在作品前自然地就會覺得好美,且每個作品都是可被購買的量產商品,不論是與大品牌的邀請合作作品,或是今年在巴黎家具家飾展(Masion & Objet Paris)展出的亮點,簡潔的設計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日本設計師二俣公一與中坊壮介的作品《Around the big table》,在自然光影襯托下,帶來另一種絕美的視角。(Photo credit:SHOWCASE)
27 歲的瑞士設計師 Carlo Clopath 展出在巴黎家具家飾展廣受矚目的《Palutta》,此餐具的外型是因應瑞士傳統飲食文化而生,設計師使用了木、瓷與不銹鋼製作,並運用了日本的漆器技術延長食器的保存。(Photo credit:Show. D)
瑞士設計師 COLIN SCHÄLLI 的作品。(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第二回的 SHOWCASE 已順利落幕,而問及明年度的計畫,企畫採購總監山田遊開玩笑地說,首先要先努力地賺更多的錢才行!無論是搭建、拆除展覽的工程日或是每日的展覽期間,總會看到策展人們忙進忙出,對於堅持「純粹展示」的他們來說,SHOWCASE 就像是他們工作之餘的「興趣」,而為了這個興趣,他們願意在商業工作上付出加倍的努力,即便隔天苦著一張臉說:我都這歲數了,這樣下去不行啊!卻仍然對著明年的 SHOWCASE 充滿期待。
山田遊更透露,明年的 SHOWCASE 很有機會移師海外,今年去了幾次台灣,他覺得有一些地方非常適合 SHOWCASE 的展出,「地點會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為座落在絕佳地點的展覽才能為這些出色的作品加分,不止是會場內部的狀態、交通與地點都需要被嚴格地檢視。」不論明年台灣 SHOWCASE 是否成行,都期待策展團隊可以帶給我們新的策展視野。
東京設計師週期間備受矚目的會外展「SHOWCASE」交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一個好展覽會讓它的作品說話,無須繁雜的展示方式或說明文字。不強調主題,也沒有太多的提示,讓走入 SHOWCASE 的人純粹地欣賞與解讀設計與藝術,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會是經由觀眾們自己的感受做出誠實的結論。
左圖:SHOWCASE 展區位在車站步行 3 分鐘之處,並且鄰近蔦屋書店,可以串連成設計一日遊。(Photo credit:SHOWCASE)
右圖:SHOWCASE 認為展覽場地是左右展覽氛圍最重要的因素,好的場地會帶來加分的能量,且無須過多的裝飾即能自然呈現。(Photo credit:Show. D)
由松澤剛、山田遊、尾原史和 3 位分屬空間設計、企畫採購與平面設計總監們,所共同策劃的「SHOWCASE」,今年邁入第二回的展出。邀請來自日本、瑞士與台灣的 16 位跨領域創作者(下圖),詮釋不同地域性與階段性的設計語彙,反映出分處亞洲與歐洲,設計發展程度新生、中生與成熟的三個國家,「現在當下」正在發生的文化與創作思想。
策展人山田遊本身就是位 buyer,他希望透過 SHOWCASE 推出一些超越現有條件,做出不一樣的革新,因此 SHOWCASE 邀展的對象,是為「下一個可能成為 STAR 的新銳」。而此次受邀請的台灣創作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徐景亭、吳孝儒、黃顯勛、王喆等。
策展人之一的山田遊說,邀請展出的創作者是很重要的核心,因為 SHOWCASE 是一個評選要求很嚴格的邀請展,「邀請展很容易掉入策展人個人喜好之中,所以我們選擇以策展人團隊的方式策劃 SHOWCASE,這意味著我們在展覽之前的準備工作,必須比其他展覽花更多的時間在討論合適的展出者。」
也因為策展人團隊各有其專業的領域,在 SHOWCASE 之中,廣泛地包含建築、產品、平面設計,甚至服裝設計、插畫與藝術創作,讓 SHOWCASE 超出設計展的定義,同時摒棄了一般展覽渴求促成的商業氛圍。「東京不乏商業契機的展覽,特別是每年東京設計師週期間,從青山到六本木,再延伸到代官山,這 10 天中大約有上百個設計活動在進行著。」
SHOWCASE 開幕首日便吸引了大量人潮前來參觀,而民眾若對於展覽作品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詢問同樣在現場的設計師本人。(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瑞士設計團隊 ATELIER OI 帶來的作品《Stelle Filanti Installation》,是結合口吹玻璃與皮革製作而成的燈具,運用幾何學的原理,將皮革的強韌度與柔軟度完美詮釋。展覽現場將光影投射在白牆上,許多參觀民眾光是站在作品前就入迷許久。(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今年 SHOWCASE 內,來自東西方三個國家創作者的展出,可說是一種競爭也是一種交流,彼此可從不足中學習並且走出自我的風格。(Photo credit:Show. D、台灣設計師連線)
隨著 2012 年 DESIGN TIDE 劃下句點,成員之中的松澤剛、山田遊與尾原史和 3 人決定另起爐灶,卻不希望 SHOWCASE 被認為僅是 DESIGN TIDE 的延伸,「DESIGN TIDE 規模變得太大了,太多的考量迫使我們必須犧牲掉某些東西。所以在 SHOWCASE 裡,我們希望一切變得單純,以更為純粹的方式讓作品發聲,甚至不單單只反映作品理念,同時可以帶出不同國家之間的創作思考與現況。」
實際走訪 SHOWCASE 的展場,台灣、日本與瑞士三個區域,各自都有著不同的創作表情。設計發展最為年輕的台灣,展出的創作尚無法歸納出一個風格或趨勢,但得到日媒的正面評論,並形容台灣為「很有朝氣、生氣蓬勃的設計國家」。
吳孝儒作品《Clip》(左)與《新台凳》(右)是台灣展區受好評的亮點之一,展品置於窗邊,午後夕陽斜照別有一番風情,而外頭正是代官山知名的地標太陽能花。(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連線)
台灣藝術家周雅雯的作品《藏匿的美好》,製作相當細緻,總令參觀民眾彎身細細觀賞。(Photo credit:Show. D)
日本的創作則是專注在材質、結構上的發展,每個細節之中都藏著設計師、創作者的觀察與思考;瑞士設計師的作品更是幾乎不需要任何導覽,光是站在作品前自然地就會覺得好美,且每個作品都是可被購買的量產商品,不論是與大品牌的邀請合作作品,或是今年在巴黎家具家飾展(Masion & Objet Paris)展出的亮點,簡潔的設計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日本設計師二俣公一與中坊壮介的作品《Around the big table》,在自然光影襯托下,帶來另一種絕美的視角。(Photo credit:SHOWCASE)
27 歲的瑞士設計師 Carlo Clopath 展出在巴黎家具家飾展廣受矚目的《Palutta》,此餐具的外型是因應瑞士傳統飲食文化而生,設計師使用了木、瓷與不銹鋼製作,並運用了日本的漆器技術延長食器的保存。(Photo credit:Show. D)
瑞士設計師 COLIN SCHÄLLI 的作品。(Photo credit:Con.temporary furniture)
第二回的 SHOWCASE 已順利落幕,而問及明年度的計畫,企畫採購總監山田遊開玩笑地說,首先要先努力地賺更多的錢才行!無論是搭建、拆除展覽的工程日或是每日的展覽期間,總會看到策展人們忙進忙出,對於堅持「純粹展示」的他們來說,SHOWCASE 就像是他們工作之餘的「興趣」,而為了這個興趣,他們願意在商業工作上付出加倍的努力,即便隔天苦著一張臉說:我都這歲數了,這樣下去不行啊!卻仍然對著明年的 SHOWCASE 充滿期待。
山田遊更透露,明年的 SHOWCASE 很有機會移師海外,今年去了幾次台灣,他覺得有一些地方非常適合 SHOWCASE 的展出,「地點會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為座落在絕佳地點的展覽才能為這些出色的作品加分,不止是會場內部的狀態、交通與地點都需要被嚴格地檢視。」不論明年台灣 SHOWCASE 是否成行,都期待策展團隊可以帶給我們新的策展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