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倫敦設計雙年展,看見來自37 國的設計烏托邦狂想
「設計」兩個字讓你聯想到什麼?是舉目所見的建築物?是待價而沽的創意商品?或是,它是一種思考途徑,帶領我們通往一個更美好的「烏托邦」?
MOT TIMES 在今年一月曾搶先為讀者報導倫敦設計雙年展 ( London Design Biennale ) 總監專訪,大家還有印象嗎? 總監 Christopher Turner 在上次的訪問中提到:「這場盛會將展現出宛如萬國博覽會的設計尺度,不但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更會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從未曝光過的設計作品。」邀請共 37 個國家們透過設計,回應 500 年前比利時思想家湯瑪斯·摩爾( Thomas More ) 小說中想像的「烏托邦」。究竟,設計是否真能實現一個桃花源的理想呢? 跟著我們一起來瞧瞧!
MOT TIMES 在今年一月曾搶先為讀者報導倫敦設計雙年展 ( London Design Biennale ) 總監專訪,大家還有印象嗎? 總監 Christopher Turner 在上次的訪問中提到:「這場盛會將展現出宛如萬國博覽會的設計尺度,不但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更會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從未曝光過的設計作品。」邀請共 37 個國家們透過設計,回應 500 年前比利時思想家湯瑪斯·摩爾( Thomas More ) 小說中想像的「烏托邦」。究竟,設計是否真能實現一個桃花源的理想呢? 跟著我們一起來瞧瞧!
十八世紀興建的新古典建築:Somerset House,向來是官方行政或文教單位的重要據點,就連世界頂尖藝術教育機構「皇家藝術學院」也誕生於此,可說是孕育英國學術與文化的搖籃與象徵之一。其高居全英十大熱門景點的人氣,更促使「倫敦設計雙年展」選定此地舉辦首屆處女秀。而為了與同期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區隔,本展將格局推升到「國家」的層次,除了鎖定「國家」為展出單位,今年更以「設計烏托邦(Utopia by Design)」為題,企圖心旺盛。
和英國歷史一同孕育而生的 Somerset House 擁有許多精采的過往故事讓人津津樂道,它曾是皇室的住所、公共機構,也做過知名學院部份校舍,伴隨倫敦藝文發展。(Photo Credit:Somerset House)
如今的 Somerset House 已成為英國倫敦重要的藝文能量的核心,提供藝術創作者發表的平台,也是倫敦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學集散地 ,雀屏中選為倫敦設計雙年展首屆展覽地點。(Photo Credit:Somerset House)
剖析烏托邦的明暗面
本次共有 37 國參與盛會,除了執設計牛耳的歐美、日本之外,南美、中美、亞洲也使出渾身解數,運用特有的材質、歷史文化、社會議題、設計思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想像國度。有的試圖對理想國的本質進行探索,聯想到孩童般的「純真」(巴基斯坦)、人心思變的「祈願」(土耳其)等等。反觀部分作品,則是提出悲觀的警世訊息,一如奧地利作品「 LeveL」裝置,讓微弱吐納輕易成為破壞懸吊桿平衡的罪魁禍首,兩端手縫紙燈也隨著由明轉滅,藉此反映烏托邦的脆弱不安。又如葡萄牙看似美麗詩意、實是細菌滋生的培養皿裝置,凸顯當地亟待解決的性別歧視問題。
來自土耳其的團隊所創造的「祈願」( The Wish Machine ) 邀請觀者寫下字條,將它放入膠囊並加壓於管子內,創造出當代新視覺的許願樹,將眾人的思想累積成歷史的一部份。(Photo Credit:London Design Biennale)
充滿童趣的手慧涓印,作品名為「純真」( Daalaan ),巴基斯坦團隊以童年歲月為索引,創造出一個能夠無限想像的遊樂場,透過遊戲,為陌生人們找回人與人間情感的率真。(Photo Credit:Daniel Chou)
葡萄牙館作品 " UN / BIASED " 擁有詩意外貌的細菌培養皿結合科技運用,闡述葡萄牙社會的性別歧視議題。(Photo Credit:Daniel Chou)
前仆後繼的想像與嘗試
俄國館的巨型檔案櫃,展示蘇聯後期(60 至 80 年代)官方設計機構受烏托邦思想啟發,大膽創新、卻鮮為人知的各種設計實驗原型,令人驚訝於該國的設計能量之餘,更獲得大會「烏托邦獎」肯定。日本館則展出藝術家鈴木康廣「鄰近星球的旅行」(Neighborhood Globe Journey Tool)系列創作,其中透明壓克力行李箱裡,裝滿如:中央泛起年輪般漣漪的樹狀容器、旋轉時構建出立體時空的線體等超乎常理的物件,提出「從日常物件中發掘新奇觀點」來催生烏托邦的想法。台灣作品 " Eatopia " 則端出五道精心設計的創意料理,從一口唐山過台灣的麵包棒、一口日治基礎建設的綠茶果凍,到混合前四道菜的終極料理,輕巧地用味蕾的感知,點出台灣移民社會的嚴肅歷史與民族共榮的必要。
日本館鈴木康廣以「鄰近星球的旅行」( A Journey Around the Neighbourhood Globe )為題,期待以系列作品改變人們觀察事物的觀點,(右上圖) 作品: " Stump of Water " ,將水滴產生的漣漪類比成樹木年輪,重新思考日常物件; ( 右下圖 ) 作品: " Endless Rotating Body ",旋轉時構建出立體時空,挑戰前後、內外的概念。(Photo Credit:Daniel Chou)
回應當代移民、環境、社會困境
浪漫的法國則展現出跨越國境的人道關懷,透過影像紀錄敘利亞難民對傳統糖果的甜美回憶,而現場的糖果販賣機更以實際行動替難民孩童募集教育基金,意義非凡。地主國英國則關注永續能源問題,在廣場中央設置巨型風動裝置,曾經鼓動揚帆將英國推向世界霸權的關鍵動力,如今將繼續吹向一個綠能的未來。
英國館作品「展望」( Forecast ),遙望過去航海時代風力使用,結合科技演變,創造出迷人的風帆,期待未來綠能設計的更多實踐。(Photo Credit:Somerset House)
來到本屆雙年展大獎得主黎巴嫩館,觀者彷彿穿越任意門來到貝魯特街頭,親身穿梭理髮廳、小販、沙發電影院等,在互動交流中成為作品一部分,讓人懷疑烏托邦似乎早已伸手可及。而獲得觀眾票選為最受歡迎作品阿爾巴尼亞館的作品「天佑」(Bliss),不鏽鋼雕塑同時反射觀者自身與四周景物,似乎傳達著:推動烏托邦,你、我、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
烏托邦,永恆的進行式?
九月季節正要遞嬗的倫敦,仍在脫離歐盟的餘波蕩漾中,前景迷茫。對照這場多元陳述、沒有標準答案的設計饗宴,我們不禁反思,單一政治實體的烏托邦(歐盟),是否終將被證實是場不切實際的妄想?而當環境、污染、能源、社會平等、移民儼然成為當代設計關鍵議題時,台灣設計似乎仍困在難解的認同與定位問題,無奈之餘也只剩下王爾德所說:「『進行中』就是烏托邦的具體實現」這句話,足以堪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