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臺東好文創」當台東遇上北京,工藝師演繹部落新時尚

誰說傳統工藝不能引領潮流!無論是在先前台東縣政府首創的「臺東文創工藝學院」或是「山海銘印-臺東工藝設計展」中,我們都窺見工藝職人們取用在地媒材,傳承傳統語彙的美好堅持,而在今年十月底剛落幕的「北京文博會」中,台東設計在展場中再次大放異彩,驚艷北京,其中,工藝師們結合創意手法,大膽突破過去工藝給人的傳統形象,除了美麗精巧外,也不禁嘖嘖稱奇!快和 MOT TIMES 一起來挖掘這些台東在地出品、揚名國際的優秀工藝團隊背後故事吧!
台東部落傳統文化,不再落於窠臼!第 11 屆的北京文博會「臺灣文創精品館」於今年 10 月底剛完美落幕,大家是否有關注到呢?此次「臺灣文創精品館」共設置 178 個攤位,面積 4500 平方公尺,近百家台灣文創企業和代表性機構組團去北京參展,回應臺灣文化創意十歲成長的里程碑。

其中,由台東縣政府領軍的工藝團隊,首次參展,即將台東之美展露無遺。本次以「台東好文創」為主題,規劃了「海洋」、「山丘」、「稻田」、「森林」等四大展區,營造臺東好山好水之意象,參加的在地工藝團隊包含:「獨樹依織」、「卡塔文化工作室」、「藍珊瑚貝殼沙子設計工作室」、「瓦賴工作室」、「陶屋工房」、「石山部落」、「一粒工作室」等,帶來耳目一新的月桃、稻草、陶藝及種子編織作品。當天各品牌轉譯原住民文化,玩弄在地媒材的實驗新手法,讓人眼睛一亮,MOT TIMES 特別精選了幾個風格獨特的參展品牌,介紹給大家認識!
 

在北京文博會上驚喜撞見台東在地文創力,部落的傳統語彙,透過重新詮釋,帶來視覺衝擊感受。(Photo Credit:蔚龍藝術)
 
獨樹依織 unique tapa 皮布創作工作室-樹皮的時尚新生
 
沒想到樸實的樹皮也能做成時髦的服裝!阿美族年輕工藝家林戎依,畢業於台東大學美術產學系,由於大三時在台東都蘭部落遇見樹皮布工藝傳承者沈太木老頭目,自此「玩樹皮」成為她的拿手絕活,為了傳承這項部落文化,她勇敢選擇和時下年輕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希望能夠喚醒更多年輕人對於「樹皮文化」的重視。
 
平時,她將採集到的樹皮搥打、扁平延伸,形成一匹匹美麗柔軟的「樹皮布」,翻玩重製成時下流行的服飾、飾品、書衣等,甚至大膽突破,將樹皮結合鮮豔的色彩,龐克、鉚釘等時尚元素,衝突的美感讓人十分驚豔!
 



林戎依巧妙轉化樹皮給人的樸拙形象,改造成流行服飾,新潮的剪裁與設計讓年輕人也十分喜愛。(Photo Credit:獨樹依織 unique tapa 皮布創作工室)
 
卡塔文化工作室-用故事琉璃珠,傳承排灣族歷史
 
別以為只有國際珠寶名牌才有故事性的珠子,qkata(排灣語)即「美麗的果子」之意,琉璃珠在排灣族的古文明歷史中,早有了鮮明的記號,排灣人深信這些 qkata 是天神所送的禮物!祖先們將每一顆子賦予所象徵的意義。這些獨特而珍貴的禮物,經過長久世代的傳承,也紀錄了排灣人千年以來的文化奮鬥史,例如「月牙之珠」代表長壽、美麗、「酒神之珠」代表滿足、歡愉「宇宙之珠」代表神能、天神等。
 
1976 年「排灣琉璃珠之父」巫瑪斯.金路兒重拾遺失的排灣 qkata 文化,整理成《排灣琉璃珠譜》,並不斷研製燒製琉璃的工藝技法,使得這項傳統文化傳奇,得以繼續流傳,「卡塔文化工作室」延續了這項傳統,創作出的飾品,每一顆都蘊含了部落祖靈深意,向天神傳達每個人的祈求,是不是每一顆都好想要收集呢?

  

每一顆珠子後面都隱含了祖先故事與天神祝福,透過現代手法表現民俗風格,個性風格獨具。(Photo Credit:卡塔文化工作室)

藍珊瑚貝殼沙子設計工作室-來自海洋的祝福

你能想像旗魚的鰓蓋、魚骨,魚鱗及貝殼也能手工創作成時尚飾品嗎?台東有許多奇人,「藍珊瑚貝殼沙子設計工作室」工藝師陳羿均正是其中一位,她從小喜歡海沙和貝殼,家中經營武道館的她,因緣際會下發現自己與海投緣,從游泳開始,轉而潛水、出海,一直到今天收集海砂與用魚鱗、貝殼做創作。
 
由於丈夫是貨輪船長,去漁港的機會大增,每次看到被丟棄的魚鱗、魚骨,都覺得很可惜,於是在自己摸索下玩出創意心得,竟把這些大家眼中的海洋廢料,經過了不斷實驗,透過一連串清洗、乾燥、壓平、染色、黏貼等繁複工法,製作成了一件件動人的飾品,無論是髮釵、胸花、耳環等,都洋溢著濃濃海洋氣息。
 
化腐朽為神奇,工藝師陳羿均將棄置的魚廢料製成精美的飾品,乍看之下與真的花朵無異。(Photo Credit:藍珊瑚貝殼沙子設計工作室)
 
瓦賴工作室-鍾情自然素材,用作品的生命力和旅人對話
 
卑南語的「瓦籟」是「線」的意思,由於愛線又玩線,無論是用粗細線材和各類果實混搭而成的飾品,或向部落老人家學習傳承的羊角勾編織,靈感皆來自於大自然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使用麻繩結合了種子、漂流木、貝殼、玻璃等多種自然素材,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利用果實和線材,瓦賴工作室的作品,不僅體現工藝美學同時不忘兼顧環保。(Photo Credit:瓦賴工作室)
 
陶屋工房-用陶土,紀錄原住民族的生活情態
 
說到陶屋工坊的工藝師張世蓉,由陶藝家李永明啟蒙後,開始投身於陶藝創作,由於擅長表現鄉土風情,曾連續兩年獲得台東美展工藝類組第一名,也曾在台北陶藝獎、鶯歌新陶獎等獎項。平時,她把廚房當作她的創作空間,持續創作出令人讚嘆的陶藝佳作,悄悄捕捉原住民的文化神韻!
 

鄰近台東的小島-蘭嶼,被美麗的太平洋包圍,島上住著看天吃飯、懂得感恩知足的雅美(達悟)族人,雅美族的婦女都會留著長髮,跳著傳統長髮舞蹈,祈求男人出海捕魚時能豐收平安歸來。(Photo Credit: 蔚龍藝術)

一粒工作室-用月桃葉編織阿美族美夢
 
「一粒工作室」這個看似俏皮的名號,其實源自工作室負責人高梅禎老師的阿美族語名字:i-li ,在阿美族語中,是「恩典加倍」的意思。她年輕時,曾一心嚮往到北部工作,然而,後來卻發現北部忙碌的步調,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她回到部落,在擔任代書的工作期間,學習各種傳統工藝,從織布、刺繡、木雕乃至於陶藝,梅禎老師都略有涉獵。
 
終於,在 2007 年她圓了自己的夢,正式成立「一粒工作室」,專研她最偏愛的素材月桃。目前工作室的主要作品為月桃編織和傳統阿美族毛球(kunakun),前者素雅,後者活潑,讓生活用品回歸最真誠質樸的原始觸感。
 

「一粒工作室」將台東本地的植物中最具有韌性的月桃,編織、開發、創作成各式各樣的美麗作品。(Photo Credit: 一粒工作室)

石山部落-農業部落的祈福物語
 
石山部落是台東市的阿美族部落之一,位處臺灣海岸山脈、依山背海,因天生優異的風土和勤奮的民情,在日據時期被稱為「天生的農民」,以部落傳統共耕的方式種植水稻,勵精於農事,是當年台東廳最為富足的族群。部落裡留存許多阿美族特有的文化資源,其中對植物與自然素材在生活上的應用,是部落與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連結。
 
部落裡有許多手藝精良的族人,為了推展文創產業成立合作社,以「月桃草帽」、「部落御守」為主要產出。「月桃草帽」是早期部落應用植物的技術再進化,利用月桃耐水、強韌的纖維特性,製成具設計感的編織帽;而「注連繩御守」是部落水稻收割後的稻草再生價值,製成蘊含神聖、迎新、開運、招福意義稻草注連繩飾品。


部落的織女們傳承石山部落特有的植物應用文化,用手工編織夢想,為部落的傳統文化淬煉出新價值。(Photo Credit: 石山部落)
 
舊愛也可以變新歡!看完這些台東工藝師們鬼斧神工的巧手改造,是不是對台灣工藝實力更加另眼相看了呢? 只要用心發現,其實隨處都是俯拾即是的靈感,想要挖掘更多在地工藝師的傳奇故事嗎 ? 偷空走一趟台東準沒有錯!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