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機器如何挑戰我們的感知?

《人類大命運》一書為我們揭示的預言: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神人」是真命題還是假議題?不論如何,未來已近在眼前,尤其是在 AI 已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時刻,我們該如何與有智慧、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這已不是未來,而是當今就要面對的問題。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從台灣本身的現實脈絡出發,在精密機械產業已成為新興產業並將朝向智慧機械發展時,這樣的探討別具時代意義。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由羅禾淋策展,策展顧問為現任國立台灣美術館的館長林志明先生,這次的策展論述提出:人類神經有著先天上的限制,但當人體與協作機器連結,雖然增加身體條件欠缺的速度、力量、思考運算等等,卻也將失去身體的感知,並把其體驗的權利交給了機器。而當機器可以達到的經驗(如飛天潛水)超出人類身體的極限後,人工智慧就取代了人們模擬那個未知的體驗,這個「人類>協作機器>人工智慧」的過程,即是「超機體 Trans-robotics」。

「超機體」講述著人類透過協作機器增強本身感知上的擴張,並以連結人工智慧為目標,這次邀請國內藝術家討論不同感知如何達到擴張的可能,並以六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心覺」為分類,透過藝術家與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在超機體的時候,究竟會增能或失能?人能與機械共存或是導向共斥的結局?


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展出與錄像中對話的機器人是南科 AI 製造基地的成果。(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作品多次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陳依純與南科 AI 製造基地合作,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中,她與跟機器人討論並共同創作繪畫,人機對話的過程十分有趣,也激盪出藝術家對繪畫的重新思考。


曾鈺涓與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展出大數據下的關鍵字文本與應之而生的「情緒香氛」。(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曾鈺涓與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談論嗅覺主題,並與 LFP 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作品以人名「Jane」為關鍵字搜尋世界各地的Jane在網路上留下的情緒線索,並運用大數據分析出專屬的情緒味道。藝術家注意到過去被視為私密的「日記」,在社群媒體上卻變成人人可見的文本。




胡縉祥及蔡秉樺的互動體驗裝置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提供多種的感官經驗。(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胡縉祥及蔡秉樺的互動體驗裝置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與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合作,觀眾要戴著VR頭盔踏入作品的場域,在視覺感知失去的狀態,是否還能透過風、聲響、振動等觸感與音感,來認知身處的空間?作品將虛擬與真實融合的過程放大,就像人的意識上傳至數位空間的過程,結合科技探索視覺之外的藝術體驗可能性。

許惠晴的《失•語》探討言語暴力,以行為藝術的表現讓口腔反覆咀嚼與噴射的動作(等同心理的運作與認知的發展),勾連話語背後所隱藏的既定價值體系。鏡頭上捕捉到舌燦蓮花的繽紛風景化為作品,思考資訊時代的人們,品嚐的是味道還是影像、文字?

 
許惠晴的《失•語》以口腔內的「風景」探討言語暴力。(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趙品函的 VR 影像作品《第一個夢》改編自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於1993年發表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內容講述了1905年,在瑞士專利局工作的愛因斯坦於撰寫三篇重要的論文期間所做的夢。作品與 SAMSUNG 合作創造 VR 體驗,VR 做為不同於以往的時空載具,提供了有別於傳統影片的影格與單一視角的傳統敘事方式,能夠造成觀者的生理錯覺,使觀者意識進入VR內容,像是真實時空或是如夢般的體現,將觀眾的感官拉進愛因斯坦的夢中,使觀者如身歷其境般在不同的時空狀態翱翔。

黃大旺的《逆向手語歌》以近期一起青少年以語音訊息灌爆聽障舞團粉絲頁的事件為啟發,思考如果流行歌不以「聽者」的立場詮釋,而直接從聽障者的立場去解讀演繹,會呈現什麼樣貌?作品與聽障人協會合作,將手語錄製成語音訊息供參觀者聆聽,參觀者戴上耳機後,除了環境雜音外只能聽到手語過程中產生的拍打聲,在視覺上也只有語音訊息的圖像,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


來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現場,有許多沉浸式作品等著你體驗!(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參與「超機體」的這些國內作品,在探討人類如何與人工智慧、高科技共處的同時,都為讓人感覺冰冷的數位藝術注入人性關懷與溫暖。此外,這次的徵件展獲得國內各方優秀創作者注目,共計收到 25 件作品,入選作品完成度高的同時也展現了創意。

11 月 22 日開幕當天,本次參展的外國藝術家包括德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robotlab 的三位藝術家 Matthias Gommel 、Martina Haitz 和 Jan Zappe、白南準藝術中心策展人李秀英、英國藝術家 Oscar Sharp、日本藝術家 Acci Baba 都來到現場。藝術節遠道而來的賓客們這次住在信義路上的質感旅店「chez nous 司旅」,以設計感打造、以溫度迎接旅客,期望讓每位入住藝術家參展之餘、也能在台北找到一種「回家的感覺」,更能放鬆地與彼此進行藝術交流。


庫卡機器人背後的三位德國藝術家 Matthias Gommel 、Martina Haitz 和 Jan Zappe 在「chez nous 司旅」接受訪談。(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台灣藝術家許惠晴在「chez nous 司旅」接受媒體訪問。(Photo Credit: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


質感旅店「chez nous 司旅」為今年台北數位藝術節的賓客下榻處。(Photo Credit:chez nous 司旅)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將展至 12 月 1 日,能一次體驗這麼多科技藝術的機會可是難得,好好把握時間前往松菸來場超越人類感官的旅程!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