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吳耿禎與在地店主逛池上,到「走走池上」跟「ISwell」體驗台東的慢生活
你知道嗎?東邊的風景跟西邊很不一樣,在光是看雲就知道方向的池上,晴時有湛藍天色與層疊山峰下波動的稻海,如果遇到滂沱雨勢,則可以在咖啡店裡躲過一場潮濕,即便是起霧的大坡池,也能從欲蓋彌彰中洞悉一股詩意。正是這樣一眼可辨的美,讓人流連忘返,甚至定居於此,並找到另一種生活的節奏感,以及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曾在池上穀倉藝術館駐村的藝術家吳耿禎,對於池上小旅行有自己的口袋名單,他說,池上有許多因生活與風土的緊密結合而移居、創業的外地人,他剛去池上駐村時,曾因參加一個Party,認識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創業者。
「其中『走走池上』的設計出版物、偶而舉辦的體驗活動、店內的氛圍,非常適合在吃完對面的吉本肉圓後,坐下來喝一杯茶,讀一本書。」而另外一間耿禎則推薦「ISwell」,他說自己第一次去時店還在舊址,「當時他們會邀請不同的藝術家駐店創作展覽,也有打工換宿,後來則搬到中山路上,那老房屋的前身也頗有故事,我很喜歡目前店內的選品及整體空間,特別是咖啡與甜點是我的心頭好。」
「其中『走走池上』的設計出版物、偶而舉辦的體驗活動、店內的氛圍,非常適合在吃完對面的吉本肉圓後,坐下來喝一杯茶,讀一本書。」而另外一間耿禎則推薦「ISwell」,他說自己第一次去時店還在舊址,「當時他們會邀請不同的藝術家駐店創作展覽,也有打工換宿,後來則搬到中山路上,那老房屋的前身也頗有故事,我很喜歡目前店內的選品及整體空間,特別是咖啡與甜點是我的心頭好。」
想知道「走走池上」跟「ISwell」還有什麼讓耿禎流連忘返的小故事?快跟著MOT TIMES的腳步走一趟台東池上吧!
藝術家吳耿禎曾在池上穀倉藝術館駐村過一段時間,對池上頗有瞭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走走池上」—有如里長伯般的在地引路人
對新手來說,初來乍到不妨先造訪「走走池上」,這裡有店主羅正傑(綽號大白)每季更新、自費印製的地圖,如果想知道什麼有趣的店,他也會很樂意分享介紹。特別是,這裡既是工作室,也像書店及咖啡館。一個人旅行時,點杯咖啡、拿本架上的書,就能輕鬆體驗簡單的閱讀時光。
但「走走池上」最初是怎麼開始的呢?讓我們將故事回溯到2015年,因騎機車環島看見台東的美好後,大白在30歲時毅然決然辭掉原先在設計公司的工作,移居池上。「當時,我聽幾個在地朋友說這邊有房在租,想著平時可以在台北接案,偶爾來池上住一段時間,或讓朋友借住,三天就簽約了。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間六十年的老診所,早已荒廢許久,原來整理老房子很辛苦。這不只是個浪漫的決定,當時就是一個衝動。」
對新手來說,初來乍到不妨先造訪「走走池上」,這裡有店主羅正傑(綽號大白)每季更新、自費印製的地圖,如果想知道什麼有趣的店,他也會很樂意分享介紹。特別是,這裡既是工作室,也像書店及咖啡館。一個人旅行時,點杯咖啡、拿本架上的書,就能輕鬆體驗簡單的閱讀時光。
但「走走池上」最初是怎麼開始的呢?讓我們將故事回溯到2015年,因騎機車環島看見台東的美好後,大白在30歲時毅然決然辭掉原先在設計公司的工作,移居池上。「當時,我聽幾個在地朋友說這邊有房在租,想著平時可以在台北接案,偶爾來池上住一段時間,或讓朋友借住,三天就簽約了。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間六十年的老診所,早已荒廢許久,原來整理老房子很辛苦。這不只是個浪漫的決定,當時就是一個衝動。」
「走走池上」為60年老屋翻新(左)。(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關於走走池上的故事,店主大白自己寫了很多,可以直接點連結進去看更詳細的介紹。(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店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吧台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為此,在整理了大半年後,某日鄰居忽然對大白說,「你究竟什麼時候要開店?如果沒開店,我們不敢走進來,怕萬一你在忙,我們會不好意思。但如果是咖啡店,隨時都可以進來休息。」於是,他開始慢慢簡單整理,將樓上變成自己的工作室,一樓則設計成咖啡廳,提供旅人一個可以歇腳、閱讀、發呆、品嚐咖啡,享受慢活的場域。
特別是他剛來的那年,池上穀倉藝術館也在籌備階段,那時蔣勳老師偶爾會過來「走走池上」聊聊,那些過程也開啟了大白的視野。因此他不只開店、經營粉絲團,也以「走走池上」為名,寫起他的池上日記,並介紹附近的店家。他笑說,「或許是因為當初沒想那麼多,現在才會變得這麼豐富。」
吧台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像是冥冥之中命運的牽引,大白因「走走池上」認識了現在的太太aka店長依真(畫面最右),現在店裡多由依真主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店內約莫有3000多本書,可提供旅人閱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這裡有好喝的手沖咖啡、甜點,也有店長依真自己釀的梅酒以及青梅氣泡飲(左)。晚上沒事可以來這邊看書放空(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但繞到「走走池上」的後院,這裡是一整片空地,大白常會與好友一同籌劃在地野餐、影展、音樂表演、陶藝課與後院小市集,平時他也會在地方上幫忙不同單元協助執行影像及文字紀錄的工作,比如像是池上秋收的志工拍攝等。除此之外,大白還有另一間名為「借冊所」的二手書店,專門提供想來池上試試的藝術家一個免費藝術換宿的空間。
雖然認識大白的時間並不長,但他有種「里長伯」的氣質,走到哪,總有人向他打招呼、攀談,甚至主動提出有些計劃要找他商量討論。這也是為什麼一聊完,他便主動說要帶我去看看地方上低調卻傳奇的人物—「王大哥」。
後院曾舉辦過陶藝課。(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後院也曾舉辦過戶外電影放映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高手在民間!以回收廢材修繕老屋的行家
高手在民間!以回收廢材修繕老屋的行家
王大哥是地方上著名的藝術遊擊隊!他擅於老屋修繕,對於地景藝術也頗有研究,舉凡看到路邊破損的籬笆,就忍不住自己跑去維修,也曾帶著一票地方媽媽以回收玻璃美化街道牆面,並徒手將一間八十年老屋,從殘破坍塌的境況,一路拯救到可以居住的舒適環境,而這間房子後來也成為「IS well」轉址後新的落腳地。
王大哥找來一票地方媽媽以回收玻璃拼貼成極具藝術感的牆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王大哥所有事都親力親為,使用的材料也多為廢棄物,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代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那天,來到福原國小旁的日式舊教師宿舍,王大哥正坐在矮凳上兀自修整著物件。事實上福原國小大正二年即創立,是池上成立最早的小學,但荒廢多年、具有歷史意義的教師宿舍,卻曾經殘破到被學生視為鬼屋。後來在鄉長授權下,王大哥開始以廢棄材料再利用的方式,進行修復。
那天,來到福原國小旁的日式舊教師宿舍,王大哥正坐在矮凳上兀自修整著物件。事實上福原國小大正二年即創立,是池上成立最早的小學,但荒廢多年、具有歷史意義的教師宿舍,卻曾經殘破到被學生視為鬼屋。後來在鄉長授權下,王大哥開始以廢棄材料再利用的方式,進行修復。
總是默默努力的他,背影裡有種堅定,他說:「我們都是想好好過生活的人。」所以只要他看到,能做的他就會做。雖然六月底他即將因為家中因素暫別池上,但就像王大哥說的,會走是一定,會不會再回來,不知道,但人生開心就好。
福原國小旁的日式舊教師宿舍,被王大哥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還原時代建築的痕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因此整體空間仍保有房子舊時的模樣,而原本就喜歡收集老件的韋如,也沿用上一間店所使用過的家具,只有重做燈光,改造吧台,並將王大哥原先頂至天花板的竹子格柵換成柔軟的布簾,讓風進來時,微微揚起一抹詩意。
特別是放眼整間店裡,每個角落裡都有她的植栽小巧思。韋如說,「在池上的生活很靠近自然,去一趟大波池就可以撿到很多東西。」因此。她經常撿植物回來,比如芒萁、茴香、青剛櫟,有時也會撿到楓樹的種子,然後隨手一擺,就能為空間注入一股恬淡的氛圍。
在ISwell喝杯咖啡就能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整間店的動線主要是座位區、選物店、展覽空間,以及駐店藝術家的工作室及寢室。在選物上,韋如喜歡跟自己風格理念相近的品牌,多為友善環境,以自然為素材的台灣創作者。因此店裡有販售皮革、編織、環保材質的包包,像是品牌「每天」的山海布包,就是把池上的山脈跟嘉明湖的景色,通通縫製成一個個布包,讓大家能在日常生活裡隨時體驗台灣之美。
展覽空間(左)。藝術家駐店時的寢室(右)。(Photo Credit:IS well)
這裡距離市區有一些距離,沒有交通工具的我,本來想要放棄,但在韋如的極力推薦下,還是決定以僅存的一點時間,在大雨的午後,跑了趟4.5公里咖啡。一到店裡,雨忽然變小,藝術家彭明通正在後院以柴燒烹煮普洱茶,煙霧裊裊的那刻世界忽然安靜下來,於是我們沒有交談,就只是看著燄火兀自飄動,聽風、煮茶,一直到啜飲的那刻才開口說話。
因為在光看雲就知道方向的池上,有時什麼話都不用說,憑著直覺,就能找到你嚮往的、生活的模樣。
4.5公里咖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福原國小旁的日式舊教師宿舍,被王大哥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還原時代建築的痕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讓文青一秒正中下懷!「ISwell」不只是咖啡廳、選物店、展覽空間,還有藝術家駐店
套一句「ISwell」店主韋如說的,「以前是仿舊,現在是真的舊。」這間屋齡八十年的老宅,在前一手租客王大哥修舊如舊的整理下,結合韋如對空間美感的品味,光是看到店門口的竹籬笆、淺灰色的石子地,以及綠意盎然的鹿角蕨,就讓人忍不住想踏進去一探究竟。
套一句「ISwell」店主韋如說的,「以前是仿舊,現在是真的舊。」這間屋齡八十年的老宅,在前一手租客王大哥修舊如舊的整理下,結合韋如對空間美感的品味,光是看到店門口的竹籬笆、淺灰色的石子地,以及綠意盎然的鹿角蕨,就讓人忍不住想踏進去一探究竟。
「ISwell」是一間屋齡至少80年以上的老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還沒踏進去裡面,就被門口這一區迷到,從竹構天花、圍籬、木構的門框,這不是仿古的美,而是一種渾然天成的質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韋如說,「我一直很喜歡池上的生活。」雖然是台北人,但從小到大因為親戚的關係,她每年寒暑假都會來池上住一段時間。自台南藝術大學視傳系畢業後,她也曾當過一陣子上班族,假日才跑市集販售自己手作的精油蠟燭。
最初她只是想先試試看,於是到民宿裡當管家,2017年時便正式租了間位於大池豆皮正後方巷子裡的房子當工作室。「當時只是覺得工作室裡只放我的作品太可惜,於是就開始搜尋其它藝術家作品,接著越做越認真,竟變成一間選物店。」後來2020年2月因租約到期,她便搬到了中山路上。
店主韋如(左)、毛小孩小朋友(中),與她的夥伴可約(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這是一間屋齡至少80年以上,以竹子為結構的老屋。我三年前來看時,後面都是坍塌的,後來王大哥租下來便開始整理,但他是修復,而非翻新。像地板、牆壁都是破一塊、補一塊,而垮掉的樑則是用新的木結構再去支撐,看起來毫無違和。」
韋如說,「我一直很喜歡池上的生活。」雖然是台北人,但從小到大因為親戚的關係,她每年寒暑假都會來池上住一段時間。自台南藝術大學視傳系畢業後,她也曾當過一陣子上班族,假日才跑市集販售自己手作的精油蠟燭。
最初她只是想先試試看,於是到民宿裡當管家,2017年時便正式租了間位於大池豆皮正後方巷子裡的房子當工作室。「當時只是覺得工作室裡只放我的作品太可惜,於是就開始搜尋其它藝術家作品,接著越做越認真,竟變成一間選物店。」後來2020年2月因租約到期,她便搬到了中山路上。
店主韋如(左)、毛小孩小朋友(中),與她的夥伴可約(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這是一間屋齡至少80年以上,以竹子為結構的老屋。我三年前來看時,後面都是坍塌的,後來王大哥租下來便開始整理,但他是修復,而非翻新。像地板、牆壁都是破一塊、補一塊,而垮掉的樑則是用新的木結構再去支撐,看起來毫無違和。」
因此整體空間仍保有房子舊時的模樣,而原本就喜歡收集老件的韋如,也沿用上一間店所使用過的家具,只有重做燈光,改造吧台,並將王大哥原先頂至天花板的竹子格柵換成柔軟的布簾,讓風進來時,微微揚起一抹詩意。
特別是放眼整間店裡,每個角落裡都有她的植栽小巧思。韋如說,「在池上的生活很靠近自然,去一趟大波池就可以撿到很多東西。」因此。她經常撿植物回來,比如芒萁、茴香、青剛櫟,有時也會撿到楓樹的種子,然後隨手一擺,就能為空間注入一股恬淡的氛圍。
店景。一旁架上是韋如手作的精油蠟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在ISwell喝杯咖啡就能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整間店的動線主要是座位區、選物店、展覽空間,以及駐店藝術家的工作室及寢室。在選物上,韋如喜歡跟自己風格理念相近的品牌,多為友善環境,以自然為素材的台灣創作者。因此店裡有販售皮革、編織、環保材質的包包,像是品牌「每天」的山海布包,就是把池上的山脈跟嘉明湖的景色,通通縫製成一個個布包,讓大家能在日常生活裡隨時體驗台灣之美。
選物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選物區的另一側即為展覽空間,六角形上的輕隔間是當時王大哥以農用黑網布所製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除此之外,韋如也會主動邀請自己喜歡的創作者駐店一到兩週,跟在地居民互動,並舉辦展覽及工作坊。目前已邀請過9位藝術家駐店,通常一兩個月會輪替一次,多為工藝型的創作者。不過因為今年她在山上又租了新的空間(目前還在整理中),未來也不排除讓藝術家自己提出申請駐店計劃。
選物區的另一側即為展覽空間,六角形上的輕隔間是當時王大哥以農用黑網布所製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除此之外,韋如也會主動邀請自己喜歡的創作者駐店一到兩週,跟在地居民互動,並舉辦展覽及工作坊。目前已邀請過9位藝術家駐店,通常一兩個月會輪替一次,多為工藝型的創作者。不過因為今年她在山上又租了新的空間(目前還在整理中),未來也不排除讓藝術家自己提出申請駐店計劃。
韋如說,「像之前天氣很冷時,我就帶駐店藝術家吳衍震到4.5公里咖啡去認識在地藝術家彭明通。當時天冷,我們生了火、圍成一圈,脫鞋烤腳、聊天。一開始衍震還保有矜持,後來也默默脫下鞋開始烤腳,甚至還把烤腳畫進他的創作裡。」
展覽空間(左)。藝術家駐店時的寢室(右)。(Photo Credit:IS well)
這是韋如新租的房子,她笑說雖然是在山上,但距離「ISwell」騎機車只需要5分鐘而已。(Photo Credit:ISwell)
有趣的是,韋如說本來自己只是做選物店、工作室,但搬到這裡後,因為大家從外面看都覺得這是間咖啡廳,她索性也開始販售起飲品。仔細看她的菜單,店內主要提供由在地食材製成的飲品,比如來自鹿野赤科山的蜜香紅茶,使用在地烘豆師咖啡豆的手沖咖啡,而且豆單每日更新,而小米酒也是由當地部落媽媽手工釀製而成。再加上「ISwell」開得比較晚,店裡也有販售簡單調酒,「我們都開玩笑說我們是池上夜店。」因為整條街到了八點,路上就沒什麼人了。想喝,來這就對了。
特別是她之前因為電影《小森食光》開始對發酵食材產生興趣,因此店內也特別販售賣以池上米做成的甘酒(使用白米製作的味道甘甜飲品,酒精含量不滿1%),冰冰喝超順口,還有糯米跟米麴製成時混融的自然甜味,邊喝邊放空,一個下午就在緩慢舒心的時光裡,美好地流逝。
店內售賣以池上米做成的甘酒。(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羅正傑)
後記—造訪4.5公里咖啡討杯普洱茶喝
最後,這不是耿禎的口袋名單,卻是韋如加碼的必訪店家—「4.5公里咖啡」。
後記—造訪4.5公里咖啡討杯普洱茶喝
最後,這不是耿禎的口袋名單,卻是韋如加碼的必訪店家—「4.5公里咖啡」。
這裡距離市區有一些距離,沒有交通工具的我,本來想要放棄,但在韋如的極力推薦下,還是決定以僅存的一點時間,在大雨的午後,跑了趟4.5公里咖啡。一到店裡,雨忽然變小,藝術家彭明通正在後院以柴燒烹煮普洱茶,煙霧裊裊的那刻世界忽然安靜下來,於是我們沒有交談,就只是看著燄火兀自飄動,聽風、煮茶,一直到啜飲的那刻才開口說話。
因為在光看雲就知道方向的池上,有時什麼話都不用說,憑著直覺,就能找到你嚮往的、生活的模樣。
4.5公里咖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走走池上
地址:池上鄉中正路99號
營業時間:14: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