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真實的家 Home
【真實的家】走進「餘 yu 甜點工作室」創辦人郭鈺樺、陳品諭的老屋日常,「簡約好看是基本,因為是自己挑的才形成家的樣子」 【真實的家】走進「餘 yu 甜點工作室」創辦人郭鈺樺、陳品諭的老屋日常,「簡約好看是基本,因為是自己挑的才形成家的樣子」

【真實的家】走進「餘 yu 甜點工作室」創辦人郭鈺樺、陳品諭的老屋日常,「簡約好看是基本,因為是自己挑的才形成家的樣子」

探訪不同領域創意人們的 MOT TIMES「真實的家」系列,此次走訪嘉義「餘 yu 甜點工作室」創辦人郭鈺樺與陳品諭的家,從他們的家屋日常,看見生活與工作如何在光影之間交融出屬於自己的秩序與安然。
「當初做甜點、做衣服、拍影片,很多都是同時進行的,就像現在一樣混亂。」嘉義「餘 yu 甜點工作室」的創辦人郭鈺樺(規)與陳品諭(陳)笑著回憶起創業初期的混亂狀態,發現如今的工作節奏似乎也沒比當時平靜太多。但這種混亂,不是無序,而是一種持續創作與實驗的節奏。
 
規與陳,一個台北人,一個臺南人,在民雄那一大片鳳梨田旁的大學中相遇。這對有著可愛身高差的情侶,穿著風格相似,初見時總給人內斂安靜的印象,但聊起生活,語氣裡滿是熱情與想像。大學時期,因為規熱愛甜點,起初只是分享給親友,後來逐漸接單販售;對影像與服飾有興趣的陳,則用底片為她留下紀錄,也一手包辦包裝與企劃。兩人更在大一暑假一起創立 YouTube 頻道「30而立」,分享穿搭、甜點與生活日常,那時,兩人也才20上下。
 
嘉義「餘 yu 甜點工作室」的創辦人郭鈺樺(規)與陳品諭(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三年前曾造訪過餘 yu,當時實體的甜點工作室才開設沒多久,規一人作業的烘焙室相較現在的規模簡單許多。製做完甜點蛋糕,陳會接手為其拍攝。(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ura Yang)

在民雄接單賣甜點,靠著網路慢慢擴散口碑,時常約在民雄星巴克面交,後來發現許多客人都是從嘉義市區開車到民雄取貨的,「有時星巴克外面停了三五台車,都是要來跟我們面交,想想這樣好像不太合適」,那時規也有接市區餐廳的甜點製作,每次進市區送貨來回也是要耗費一小時,種種原因下,兩人決定搬進市區,為自己與「餘yu甜點工作室」找間新的落腳處。
 

「餘」下的是甜,是時間,是溫柔反叛

 
「甜點本身不是日常必需,但能帶來快樂。」談起「餘 yu」的命名由來,規這麼說。儘管這個字眼時常給人一種「剩餘」、「多餘」的感受,但兩人想藉此翻轉視角,為這個甜點品牌注入一種溫柔的挑戰精神。其中也蘊含著一層私密的浪漫:規與陳的名字中,都藏著「yu」的發音。
 
「餘 yu 」的命名也蘊藏著一份浪漫色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當初他們在尋找可以同時作為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曾以嘉義特產之一「木屋」為目標,後來因緣際會,遇上了現在這棟年紀約半百的老透天厝,成為他們日後生活與甜點創作的基地。
 

在老屋裡構築新生活,讓空間的時間痕跡自然延續

 
改造空間時,規與陳沒有大動作地整修外觀,而是選擇保留部分原本的紋理,讓時間感自然地滲透在空間中。內部空間以素色、白色為基底,搭配木材元素形塑出簡約的質樸感。本來做為甜點內用餐桌的空間其實原先是間孝親房,請了木工訂做架高的木地板,兩人自己將原本湖水綠的牆壁刷成了白色,「沒有請設計師,主要是沒錢啦」,不是設計背景的兩人笑說,幾乎所有細節都是土法煉鋼完成的。
 
規與陳保留了老屋原有的特色馬賽克磚外牆,僅將窗框刷上白漆、增加兩扇木門。圖為三年前的樣貌,現在的外觀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一旁的植物隨著季節變化。(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ura Yang)
本來作為內用餐桌日的區域,目前是兩人的工作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因為太忙,他們目前暫停了內用餐桌日,這個空間就成為他們的工作室。而一旁的半戶外空間,原先是間廚房,房東原本想打掉做成車庫,兩人一聽連忙阻止,留下了舊式的磁磚洗手台,整理成一個小花園。
 
一旁原先是廚房的空間被二人改造成一座小植物園。(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ura Yang)
空間保留了原本的復古洗手台,延續過往的時間痕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ura Yang)
 
「我們只有前面那扇木門是請人訂做的,原本是和隔壁一樣的鐵門。因為希望室內外在風格上能有所呼應,所以連窗框也一併刷成了白色。其實在 Google 地圖上,還能看見以前的樣子。」整體則盡量保留原貌,「就讓它老老的」,規這麼說。
 
那些手作痕跡,構成了空間裡不完美卻很真實的生活感,陽光從窗縫與木門灑入,室內是留白、植物與書本並置的呼吸空間,許多轉角都有光線流動過的痕跡。這些角落未必精緻,卻充滿質地,令人想起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中所寫:「美的感受,並不在於物品本身,而在於光線與陰影在其中的流動。」
 
光線與陰影在物品間的自然流動,形塑出一股侘寂之美。(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他們將這裡視為生活與工作的交會點,不掛招牌、不定期的內用餐桌、每個空間隨著不同階段流轉樣貌、同時斜槓著很多事,看似快速的生活節奏依然保有呼吸感,這樣的「家」,讓他們得以自由地延伸日常想像,也給予了安逸的棲身之所,既柔軟又靈活。
 

「剛搬進來時的那種快樂記憶猶新,覺得好像住在民宿裡!」

 
幾年前剛搬進嘉義市區的兩人覺得生活便利許多,省去從民雄來回送貨的交通時間,也對嘉義的巷弄也越來越熟悉、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交與生活圈「那時候幾乎沒認識什麼店家,現在已經有很多朋友了。」起初的新鮮感隨著時間轉變,現在更像真正融入在地的嘉義人,聊起在地的美食,也有了幾間「蛤我不想分享耶」的私藏口袋名單。
 
陳說他當初最喜歡二樓的起居空間,採光極好,兩側大窗,鋪設著木地板、植物點綴,這一切美好形塑出像是民宿般的氛圍。然而隨著甜點工作室的規模擴大,兩人將空間機能調整,二樓除了烘焙室,原本的起居室成了包裝間,他們也「被迫」搬到三樓之前作為陳影像工作室的空間住,三樓另一個儲藏間則依舊堆滿了書籍、布料和不清楚是什麼用途的雜物,「現在就是每天工作完很疲憊、回三樓看電視、睡覺,現在是生活,以前是享受。」
 
原本二樓的起居空間隨著甜點工作室的擴大,成了包裝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三樓原本作為陳處理影像的工作室則成為二人現在的臥房。(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三樓另一個空間是堆滿了雜物的儲藏室,面對這一大堆物品,講到未來搬家問題,陳回答:「恩...我們就是能不搬就不搬。」(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我們是那種先甘後苦型的,前陣子剛搬上去時還開玩笑說——我們又回到以前大學時住五坪學生套房的時期了!」
 
不過現在三樓的生活空間雖然更擁擠,仍保有屬於他們的樣貌,「我一定要有一個懶骨頭的休息區,空間裡面有可以放鬆的角落,這樣就夠了」,大學住宿時規會在宿舍鋪地毯,劃出自己的休憩天地,延續到現在也是如此。陳則說:「我們都比較喜歡簡約的老件,但那種太浮誇的就會卻步。」
 

從無印風到「乾淨的老」,簡約中帶有時間的美感

 
三年前初訪餘 yu時,陳曾表示自己喜歡無印良品式的簡約風格,時隔幾年再問他偏好的居家風格,似乎有稍微轉變。「找靈感時我會看Pinterest,把喜歡的存進一個資料夾,後來發現喜歡的很多都出自Axel Vervoordt。」這位古董商出身的比利時設計師,以融合侘寂美學與歐式老件聞名,設計中帶有時間感與手工質地,講求物件與空氣之間的平衡,他的風格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陳的空間審美。
 
「我後來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日本的古道具。」陳坦言,雖然欣賞侘寂美學所強調的自然與不完美,但許多日本老件過於精緻,常見繁複的雕飾,反而讓他有種疏離感。線條乾淨、表面有一點斑駁的老件,不華麗而與時間共存,那種「乾淨的老」,很吸引他。
 
隨著見聞的增加,陳對於自己所喜好的空間風格也更加明確。(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Axel Vervoordt擅長以舊木、石灰牆、柔和光線等自然媒介,營造出不喧嘩卻有重量感的空間語言,雖然他的美學融合了侘寂哲學,卻比傳統的東方美學更極簡、也更歐洲。 某種程度上,陳所喜歡的空間語感也近似近年興起的 Japandie 風格,一種融合北歐機能與日式留白的設計語言。但比起輕盈與生活感,陳更傾向於時間所賦予的厚度與寧靜。那不是潮流,而是一種長時間與美共處後的偏執選擇。
 

小巧的起居室,剛好裝得下生活與默契

 
現在三樓的起居空間,佈置大部分都是規決定。「因為我愛打掃,房間都是我在整理的,打掃時我都會叫他『縮在角落不要過來!』」嬌小的規指使高大的陳蜷曲在一旁,那畫面還真是滿可愛的。問陳沒有意見嗎?他笑著回答「反正五坪空間也變不出什麼東西,想說極限就這樣了。」
 
所以這小空間就濃縮著他們生活的樣貌。一張床、小沙發、懶骨頭、一堆書、不是黑就是白的素色衣物、一些裝飾的老物件,以及一張大白板,上頭寫著他們正在籌備的風格民宿「寓」的準備細項,沒錯,他們除了甜點工作室,之後還要經營一間民宿。兩人身體力行,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似乎要趕在三十前而立。
 
這小小的房間目前是二人最喜歡的空間,畢竟在這裡能自在的放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房間中的大白板,悄悄透露出這對情侶的工作狂傾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先不談那讓獅子座細節控大爆發的民宿,回到二人溫馨的小房間。某程度上對生活空間風格有共同默契的規與陳,透過簡約和基本的佈置,加上刻有歲月痕跡的小書桌和木櫃等老件點綴,為整體空間勾勒出一股舒適而慵懶的氛圍。規和陳的個人喜好也藏於窗邊、櫃上,「他超愛買書的!電視下全都是他的書」,陳喜歡帶有大量影像、內容奇趣的書籍,像是電車老頭或是日本醉漢的攝影集;接著談到規的罩門,陳幫腔的回道「她對線香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買一拖拉庫」,「就跟你一樣啊,無腦買書,我無腦買線香。」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線香與書籍是規和陳各自最喜歡的收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在陳眾多的藏書中,除了老書,還有許多怪奇主題的攝影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冷氣下的櫃架上放著一套《炎拳》,規一臉「我看不懂」表明了書的所屬。他們唯二收的另一套漫畫是《進擊的巨人》,最近陳正在考慮要不要收一套《排球少年》。(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對於構成「家」的必要元素為何,規覺得不是任何物件,而是在於是不是長於自己:「像回台南的家,雖然是自己的房間,但因為裝潢主要還是父母決定,就會覺得那個樣子好像不是自己的家。」不是指情感面上的歸屬,而是能讓自己最舒適自在的空間,那真正的「家感」,是來自於一件件自己所選擇的細節。
 

牡羊女、獅子男,多少有些火爆的可愛組合

 
談到近日的日常,二人都說思考神經都放在正在收尾的民宿上了,因為需要考慮的部分很多,過程中難免會有些「激烈的討論」。「假設五個選項裡我們有三個一致,但剩下兩個不同就會吵到爆炸。」作為牡羊女和獅子男,兩人都帶有一種「不肯輕易妥協」的本能,最常因為預算而爭吵,「民宿員工服的布料是去名古屋帶回來的,光做完加車工就要五六千了耶!」務實的規一旁是微笑著的陳,一臉沒有要改的意思,字正腔圓悠然地說:「就是要做到最好。」
 
不過這些爭吵其實都是為了更好的追求。吵來吵去最後常會在規的不小心笑場中緩解,像有一次吵到最後規突然像在講相聲,脫口說出「哇哈哈我瘋啦!」,「到底誰吵架吵一半會喊『哇哈哈我瘋啦』?」二人就在笑場中結束這回合。
 
兩人有時會為了工作、預算爭吵,但也逐漸磨合出屬於兩人的相處模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那工作以外的日常呢?二人說可能會去台南逛逛選物店和小店、或是跑嘉義的咖啡廳。「不過去台南的話,還是會硬塞個行程,比方說要去找紡織廠的阿姨」,就算是休假日,陳還是會告訴自己「今天不是來休息的!」雖然規邊聽邊笑著說「好累喔」,但也是因為陳不斷的推進力,拉著她一起向前奔跑,二人才得以一步步實現當初的夢想。
 
規與陳正在籌備的民宿品牌「寓 apāto」,兩人笑說如果之後民宿經營不善,就搬來這裡住好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採訪期間跟著二人去看一下施工中的民宿,空間還沒好,但處處講究的細節就已經讓人想跟他們預訂住宿。(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在理想與生活間尋找流動的平衡

 
從一開始搬進透天厝的一人作業,餘 yu 甜點工作室已經擴展到有五、六位小幫手的規模,「我現在比較像是研發的角色,甜點的製作有時重複性很高,但我一直想試新的東西,研發是最快樂的部分!」規和陳從品牌創立初期便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從內用餐桌、參與市集、與在地活動串連,到現在專注於客製禮盒和蛋糕,並將人氣品項「蜂蜜蛋糕」與新的民宿空間結合,是的,他們近期還開了一間蜂蜜蛋糕專賣店「寓製作」。
 
現在有許多小幫手加入甜點工作室團隊,烘焙室也變得更有規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濕潤細緻的蜂蜜蛋糕搭配上東市場神秘牛奶阿北的鮮乳,一聽就是非常牙敗的絕配組合。「那個阿北會騎野狼125在市場不定點的賣牛奶,超酷!」規和陳你一言我一語,興奮地介紹著嘉義市稀有的寶可夢,「他不是很好抓的那一種。」
 
採訪最後與規和陳去附近的中藥行「取貨」,回程邊穿梭嘉義巷弄邊喝著嘉農鮮乳,想著之後要配上他們做的蜂蜜蛋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二人工作與生活緊密交錯的近期生活,依然維持甜點工作室營運的步調,同時如火如荼地籌備新民宿空間,陳希望未來能透過民宿,實踐自己在服飾、織品設計上的夢想,並進一步展示他們對於「理想生活」的樣貌。
 
回顧這三年,陳與規從一開始因多重身分中感到混亂,到現在工作雖然依舊爆多,但規和陳要走的方向卻更顯清晰,來自不同地方的兩人最終落腳於這座小而溫柔的城市。相較於台南甜點市場的飽和與競爭,嘉義的親切與節奏讓他們得以真正「生活」,在其中,他們並非找尋一處理想之家,而是不斷在生活裡實踐與調整,一切都是未完成。於是,「餘」不只是名字裡的共鳴,也是一種空間與情感的餘白,像光線與街上來往的引擎聲從窗中滲入,裡頭做回應著甜點時放著的電台話語聲,不誇張、對話而不喧嘩,恰好地照映出一種日常的真實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ura Yang)

 


餘 yu 甜點工作室
1997年生於台南的郭鈺樺(規)與1999年生於台北人的陳品諭(陳),相識於 2017 年,隔年開始以影像記錄生活。兩人共同在嘉義經營一間小小的甜點工作室「餘」,並於 2025 年擁有一間名為「寓」的風格民宿。
攝影師 Rafael Wu
台南在地人,畢業於義守大學影視。因外公曾經營照相館,自小耳濡目染,對畫面自然不陌生。國中時曾與家人前往鹽水拍照,作品獲得親友大力稱讚,或許正是那次經驗,讓他初嚐被認同的喜悅。 喜歡在日常街道中發掘他人視為「垃圾」的寶藏,無論是具體物件或偶然的畫面。雖自認並非天生的攝影者,卻也因此更享受透過觀景窗認識自己的漫長旅程。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