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從原創服裝到手寫歌詞!倫敦設計博物館揭開早逝靈魂樂才女Amy Winehouse大型回顧展

英國靈魂樂才女Amy Winehouse,野性、俏皮,嗓音迷人、行事作風直率大膽,那一頭招牌蜂巢髮型與煙媚視行的誇張貓眼妝,個人形象強烈到讓人過目不忘。雖然她一生中只發行過兩張專輯,卻曾拿下葛萊美五項大獎,更被BBC評價為「她這一代中傑出的聲樂天才」。

 

從才華洋溢到酒精中毒逝世,Amy Winehouse曾說過,「我寫歌來讓我自己的感覺變好一點,從不好的事情中找到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情。」因此即便毒品、酒癮,曲折的愛情史、殘破的家庭背景都曾讓她飽受社會評議,但她與生俱來的天份與感染力,始終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她逝世十週年之際,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了她的首次大型回顧展《Amy: Beyond the Stage》,不只爬梳她的創作過程、所受的音樂影響、主要專輯風格 ,也分享了她標誌性的蜂巢髮型,和許多令人難忘的時裝品味。
從牆上掛著Amy Winehouse十幾歲的筆記本上,以手寫羅列的14 個成名目標,以及各種影響她音樂養成的物件與照片,我們將重新認識這位早逝的英國靈魂樂才女。

畢竟毒癮、酒癮,甚至是那些與小白臉男友的花邊新聞,都不足以掩蓋她在短短27年生命中,以獨特音樂魅力所帶給世界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特別選在Amy Winehouse逝世十週年之際,邀來策展人Priya Khanchandani,以另一種方式向大眾說出Amy Winehouse的故事。
 

《Amy Winehouse: Beyond the Stage》展覽目前正在倫敦 Design Museum展出。(Photo Credit:Design Museum)

由Studio Moross操刀的展覽視覺形象。(Photo Credit:Design Museum)

1983年出生北倫敦的Amy Winehouse (1983年9月14日-2011年7月23日),16 歲時便錄製了第一個 Demo,一生中只發行了兩張專輯:《Frank》 (2003) 和 《Back to Black》 (2008),但銷量皆達數百萬張,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專輯。
 
此次展覽由Priya Khanchandani擔任策展人,Maria McLintock為助理策展人,主要展出《Frank》和《Back to Black》時期,Amy Winehouse在幾場重要表演中所穿著的時裝,和以前從未展出過的個人物品,像是她十幾歲時的筆記本、照片、手寫歌詞,同時也包括她的藍色 Daphne Fender Stratocaster 吉他等。不只描繪她獨特審美的衣著品味,也揭開了她的演變與影響。

此外,此展將帶領大眾認識影響Amy Winehouse職業生涯幾位重要的音樂藝術家,從美國爵士傳奇女歌手Dinah Washington到美國白人爵士歌王Frank Sinatra,曾被Scott Yanow形容為具有「20世紀最美妙的聲音」的美國歌手Sarah Vaughan,到1960年代摩城唱片旗下的頭牌美國女子音樂組合The Supremes等,由爵士、靈魂樂、 R&B 、嘻哈,到 1960 年代的流行音樂,徹底爬梳她所借鑑的各種流派。


Amy Winehouse戴著醒目的圖案印花和閃電耳環,在紐約表演後台。( Photo Crddit:Charles Moriarty)
 

現場展示許多物件,其中也包括Amy Winehouse簽過名的吉他(左)以及各種剪報。(Photo Credit:Ed Reeve)

《Amy: Beyond the Stage》展覽前導影片。( Credit:Design Museum)

展覽亮點1:標誌式眼線、復古衣著、蜂巢髮型
 
現場透過一系列藝術攝影作品,以及她在表演中所穿著的原創服裝,充份展示了Amy Winehouse獨特的個人風格;自2000年代初期的寬鬆頭髮,到第二張專輯後極具辨識度的眼線與蜂巢髮型。從高街服裝(High Street,見註1.) 到2007年全英音樂獎她所穿過的Preen和Moschino,以及Roberto Cavalli、John Galliano和Dolce & Gabbana等設計師品牌。不只能一睹她的穿搭品味,同時也可透過曾與 Amy 合作過的設計師,包括 Fred Perry等,探索她最喜歡的配飾文化。


展覽中的一堵照片牆描繪了Amy Winehouse在 2003 年發行第一張專輯Frank前後風格的演變。(Photo Credit:Ed Reeve)
時裝區主要展示Amy Winehouse在關鍵表演中穿著的服裝。(Photo Credit:Ed Reeve)

Amy Winehouse在 2007 年全英音樂獎 (BRIT Awards) 上便是穿著這件黃色連身短裙(左二)。(Photo Credit:Ed Reeve)
 
現場展出許多Amy Winehouse在不同時期的衣著,其中這件洋裝(右)為Amy 生前最後一次演出所穿著的服裝,由造型師Naomi Parry所設計。(Photo Credit:Ed Reeve)
 
展覽亮點2:走入當年Amy Winehouse錄製〈Back to Black〉的場景

當你走進此裝置空間,彷彿像是走進了當年Amy Winehouse在錄製〈Back to Black〉時的沉浸式體驗。由曾為Björk擔任舞台設計的Chiara Stephenson操刀,靈感來自曾錄製〈Back to Black〉的倫敦錄音室 Metropolis Studios的空間裝置,結合英國多媒體大師Luke Halls Studio 的數位設計,以及曾與UNIQLO 合作、由英國鬼才插畫家Kate Moross領軍的 Studio Moross藝術創作,將現場變身為一間錄音室外,現場也會播放Amy Winehouse所演唱的〈Tears Dry on their own〉,讓人感受到她對自己作品的個人詮釋。
 
由設計師 Chiara Stephenson 所創作的Finale裝置,以Metropolis錄音室做為設計靈感。(Photo Credit:Ed Reeve

由設計師 Chiara Stephenson 所創作的Finale裝置,結合 Studio Moross 製作的動畫,為觀者表演Amy Winehouse的歌曲〈Tears Dry On their own〉。(Photo Credit:Ed Reeve)
 
展覽亮點3:從音樂圈到時裝界的各種致敬
 
最後一部分,因不少設計師和音樂人曾向她及她的作品致敬,觀者可以深入了解Amy Winehouse在音樂和設計方面帶給後世的影響。比如由人稱時尚老佛爺Karl Lagerfeld所設計的「香奈兒 2008 年 Métiers d’Art 系列」,正是最經典的代表;而法國高級時裝設計大師Jean Paul Gaultier也曾在她過世後,於2012年的高級訂製時裝周上,將每個模特以Amy Winehouse富有60年代風格的蜂巢髮型與貓眼妝造型,向她致敬。
 
展覽策展人Priya Khanchandani亦表示,「因為Amy擁有令人驚豔的嗓音、坦白直率的歌詞,以及勇於挑戰權威的態度,正因如此她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特別是她以1960 年代美國流行音樂和爵士樂,融合靈魂和 R&B 的風格為特徵,讓音樂不只有單一風格的呈現方式。」這樣獨樹一格的匯融,至今依舊讓人眷戀。
 
或許,在談論Amy Winehouse的音樂成就時,始終無法避免牽扯到她所面臨的掙扎,然而,重要的從來不只是一昧的批判與究責,而是如何避免下一個Amy Winehouse的出現。
 
Amy Winehouse在音樂上的才華與天份始終備受肯定。(Photoc Credtii:Valerie Phillips )

Amy Winehouse鮮明的個人穿搭形象,經常被時裝界視為靈感繆斯。(Photo Credit:Design Museum)
在Amy Winehouse去世後不久,粉絲們在她位於倫敦北部卡姆登廣場的家外的路牌上寫下了對她的悼念。(Photo Credit:Ed Reeve)
除了此展覽之外,因2021年為Amy Winehouse逝世10週年,因此她的家人亦與BBC合作推出紀錄片「重新了解艾美懷絲」(Reclaiming Amy),此為預告片。(Credit:BBC)
 
註1.高街服裝(High Street) 起源於英國倫敦,主要指涉城市中零售品牌林立商業區,因這些區域不僅是奢侈精品,而是像Topshop、Zara、All Saints 這樣能掌握每季的流行趨勢,具有設計感,價位中等的品牌穿搭。

《Amy: Beyond the Stage》展覽
日期:即日起~2022年4月10日
地點:倫敦設計博物館
https://designmuseum.org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